◎胡忠伟
旅游,莫忘“富脑袋”
◎胡忠伟
旅游本是为了获得一种亲身的体验,体验离家出门的每一步路,感悟大千世界的种种不同。在迷人的山水和自然情境中去体会生命力、创造力的迸发,体会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真、善、美,让自己疲惫的身心得以放松,眼光得以开阔,见闻得以增长,人生得以丰富。这样的体验,无疑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积极的作用。而一些人,每天早起晚睡、行军打仗式的行程安排,“赶鸭子式”的走马观花,数十分钟的景点拍照……如此旅游,掉进了一味追逐风光而忽略旅游本意的怪圈,可以试着让旅游正本清源。请记住,旅游,千万别忘“富脑袋”。
首先,一定要带着一种心情,一种体味大自然、领略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的渴望去旅游,你的旅游才会充实、丰富而富有价值,才不至于浪费金钱和时间。大自然是一本只有勤劳的人才能读懂的书,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你才能融入大自然,完成与大自然的交流;名胜古迹是一位可爱的历史老人,它只与智者交谈,无知者、莽撞者、肤浅者难以理解它深邃的心。因此,旅游首先应该在知识和修养的世界里旅游,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文学的、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社会的等。有人说,对美丽的欣赏是要有技能的,欣赏美,要有知识的积淀和心境的把握!有人说,满山遍野的鲜花在牛羊的眼里只是顿饲料。这话应该说给那些匆匆出门走马观花的旅行者。
其次,用心与自然对话,与景点交流。旅游是一门学问。古人偏于“旅”,今人长于“游”。“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山晓旅人去,天高秋气悲”。古人的“旅”总透着那么一份凄凉,一种离家的悲愁与惆怅。而我们出游,多了份逍遥与享受,充斥着浮躁的心性、人与人的挤压,而人们正渐渐失去了品味自然的能力。我认为真正的旅游,还是在于用心与大自然交流、对话。以自己心性的沉醉,去恬静的陶醉、细心的品读大自然,才会获得与大自然的真正交融,从而对生活有更深刻的感悟。适当的跳出生活的羁绊,让心灵与自然亲近,让我们自己临时得到一个个性的空间、独立的空间、自我的空间,来摆放心灵,或许能够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当一个人走出去,静静地品味,似乎会进入一种虚幻的境地,虽然无人分享,却心静如水,高远纯净,陷入如行云流水般的轻快状态之中。
最后,旅游之后要反思、回味。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我们旅游,不仅是赏心悦目的事,而且要“富脑袋”“有所得”。要有所得,必须把旅游和自己的修心养性、读书学习结合起来。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关于读书与旅游的至理名言。一个具有丰富历史知识的人,登上蜿蜒雄壮的长城,即能切身领悟到中华民族的沧桑和伟大;反之,有人登上长城,认为它不过是砖砌的围墙而已。了解杭州西湖变迁和懂得美学的人,游览了西湖,它会向你尽情袒露人间天堂的奥秘。旅游,决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游山玩水,而有个文化层次和美学修养问题。孔子说:“智者乐水。”魏源在《游山吟》中写道:“游山浅,见山肤浅;游山深,见山魂魄。”强调的是山水审美中的精神品位。人们只有提高了旅游的文化层次,才会在旅游中享受到大自然真正的美与真正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