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仿宋茶艺复兴我国传统宋茶文化的可能性

2017-03-23 05:36裘孟荣
茶叶 2017年4期
关键词:茶艺茶文化茶叶

裘孟荣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0018)

试论仿宋茶艺复兴我国传统宋茶文化的可能性

裘孟荣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0018)

本文通过对宋朝及当代茶文化内部结构的对比分析与论述,探索用仿宋茶艺复兴中国宋茶文化的可能性。

仿宋茶艺;宋朝;茶文化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宋朝是最适宜人类生活的年代,日本学者宫崎市定、美国学者伊尔文等都认为,宋朝是近世或现代社会的开端。中国著名学者余秋雨也曾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大量的史料也证明,宋朝的人民生活富裕、自由,民众有尊严、讲礼仪;上至达官显贵及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都保持着活泼率直的天性和正义感。细数火药、印刷术、纸币、指南针、垂线纺织等发明,可以说宋朝是炎黄子孙对人类作出贡献最大的朝代。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文明的顶峰不是唐朝而是宋朝。回顾历史,茶与国运紧密相连,国兴则茶兴,中国茶史上向来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之说。宋代是中国茶文化重要的发展和繁荣期,文化事项丰富多彩。诸多国人以宋朝为荣,诸多茶人公认宋人精致的茶艺,堪称中国茶艺文化的巅峰。当今不乏有心茶人热衷于挖掘宋人茶艺,试图通过推广仿宋茶艺,达到复兴我国传统茶文化之目的。本文试图通过对宋朝与现代茶的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及心态文化等方面的对比分析与论述,探索用仿宋茶艺复兴中国传统宋茶文化的可能性。

1 茶的物态文化比较

茶的物态文化包括品茶时所用的茶、水、器具、桌椅等物品,还包括茶楼等建筑物,其中茶叶是基础。在宋朝,茶皆为蒸青茶。按形状分,茶为两类,一类为片茶,另一类为散茶。片茶又分为两类,一种是经过“研膏”后再在棬模中压制成饼;一种直接以叶形茶压制成饼。散茶是蒸青叶形茶和末茶的统称,是在饼茶工艺制作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宋朝前期、中期以生产“片茶”为主,以北苑贡茶龙团凤饼最负盛名,主产于建州和南剑州(现位于福建武夷山东南面)。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大观茶论》载:“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曾在北苑监造贡茶的丁谓《北苑茶》诗写到:“ 北苑龙茶著, 甘鲜的是珍。四方惟数此, 万物史无新”,为迄今为止上品茶无可超越的典范。片茶追精求细,北苑贡茶其采制要经过采茶、拣荣、蒸茶、榨茶、研茶、选茶、过黄七个工序, 每个工序部十分精细。采制时所费人力物力极大, 制壹斤茶饼需600多个茶工。至宋朝后期,为适应更多社会大众饮茶需求,蒸青叶形茶、末茶有所发展。“草茶盛于两浙,而两浙之品,日铸(注)为第一”。散茶的焙制工艺比起片茶来要简易得多。据典籍记载,宋朝占统治地位的还是饼茶,在293种茶中,散茶仅有36种,饼散兼有的仅为23种,两者合59种,仅占总量的20%,完全散茶只占总量的12.29%。

当代六大茶类已成为国内茶企生产的主流产品,也是早已被国人广泛接受并消费的茶类,无论是生产工艺还是茶叶品质与宋朝茶叶全然不同;极少量生产的蒸青绿茶因不适国人口味,少有消费,以出口日本为主;近年虽有少数茶企仿制末茶,但产量极为有限。更何况现今的蒸青绿茶、末茶与宋代散茶的异同很难考证。宋代饼茶工艺早已失传,从发展趋势看,现代茶商茶农已很难花人力物力去仿制宋式饼茶。即使有心,也难有作为。

古人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做饭必先有米,要品茗必先有茶。在没有类同茶叶的前提下,想大范围、大力度推广仿宋茶艺,存有很大难度。

2 茶的行为文化分析

茶的行为文化通常是指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人们在茶事活动中约定或俗成的行为模式。由于宋朝皇帝垂青于斗茶, 所以斗茶之风盛漪于宋。上至天子,下至百姓, 形成了一种时尚。茶百戏又称分茶,是宋代茶艺的高度体现,常常将汤花化成禽兽、鱼虫、花鸟等图形,更具艺术品味,精妙绝伦。“点茶”与“分茶”是宋朝独创的一门特殊茶艺,是宋茶文化的代表。点茶是分茶的基础,是宋代沏茶方法之一。点茶,也常用来在斗茶时进行,现今日本末茶法有点类似于宋代的点茶法。到了宋朝以后,因茶类改制,饼茶已被散茶渐渐替代,饮茶法也随之改变,点茶法被泡茶法所替代。在这种情况,宋时的分茶游戏逐渐销声匿迹。只因分茶在宋代没有广泛的民众基础,仅流行于宫廷及士大夫层面,失传也是必然。

明清以至现代,民间广泛使用泡茶法。当代生活节律不断变化,泡茶之法也该越变越合理,法简易行,已为国人广泛接受并沿用。在“点茶”与“分茶”早已销声匿迹的今天,人们对宋人茶艺已全然陌生。当然,人们通过查找典籍、考古挖掘,复制宋人茶艺不是不可能,事实证明近年来仿宋茶艺在不断涌现。至于其繁锁的茶艺程式是否能被世人普遍接受,还有待时间检验。

3 茶的心态文化剖析

茶的心态文化指人们在品茶过程中所追求的审美情趣、韵味,产生的意境和联想,茶德和茶道等等,通常是指人们在品饮茶汤时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既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宋朝以文立国、以仁义治国,实施和平发展和自由开放的政策。宋朝无愚民政策,无文字狱,无连坐法。宋朝社会自由开放,人们的创造精神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被充分激发,在思想、文化、科技、宗教、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伟大成就,同时也形成了宽容、仁爱、勇敢、正义、正直及崇尚公平的民族性格。只可惜,宋朝覆亡,厓山宋蒙海战等让中国精英阶层差点消失殆尽,一脉相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由此产生断层,其影响深远延续至今。宋以后,民族被动奴化,许多民族最优秀的成分丧失,以至世间充满太多圆滑世故的保命哲学。民族多了屈服、献媚、怀疑、崇尚强权的性格,人们更乐于崇尚强权、暴力和利益。到了明朝,虽然光复,只因民族文化已经沾染了暴戾和专制,丧失了宋朝时期那开明和自由的气息。导致程朱理学中先进的政治理念被泯灭,消极的因素却被保留并发扬,使大明王朝道德错位,成畸形社会。明朝后期曾不断有人唤起华夏意识,民族觉醒已初露曙光,此时却发生不幸,中原爆发严重内战,满蒙联军乘机进入中华腹地,中华文明复苏的大好机会从此丧失。弹指一挥间,七百多年过去。宋朝先人那些“仁爱、宽容、勇敢、正直、正义、崇尚公平”的民族性格不知在我们身上还留存有多少踪迹?

众所周知,人的性格不同,价值观念及品茶哲理也会不同。宋人带着仁爱、宽容心态品茶;抱着勇敢、正义之气事茶;在崇尚公平、名节重于性命的社会环境下享受着茶的种种乐趣。宋朝先人用优秀的民族性格将茶的心态文化推至顶峰,并让茶文化拥有高贵的灵魂。我们的民族性格在继承部分宋朝先人性格同时,肯定已产生很大的变异。宋朝先人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我们也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各有千秋。现时今,崇尚权力与金钱的有之,永远抱有浮躁之心的有之,暴戾、疑心、屈服与献媚的也有之,当然这些人虽不能代表大多数,但如让这些人品茶,塑造出的灵魂应该不会与宋人一样。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民族性格也不同,我们想在品茶时体会出与宋人类同的处世哲学,总结出类同的茶德、茶道,也是件难事。

在推广仿宋茶艺过程中,经大家努力,在茶的行为文化方面突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想在茶的物态文化方面,特别想大规模恢复仿宋饼茶并扩大蒸青绿茶及末茶生产,可能性相对较小;如想让茶的心态文化恢复似宋朝,目前的可能性也许更小。宋朝茶文化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去挖掘、继承与发扬,特别是当今处在大力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做足、做好这篇文章。如果我们仅用收藏家的眼光,单纯、机械地去模仿宋人的茶艺,即使能做到形似,恐难做到神似,不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当然,像杭州、开封这样的宋朝古都,像福建那样的贡茶原产地挖掘开发一些仿宋茶艺,对丰富旅游资源,增加人们乐趣大有益处![11,12]我们认为研究宋茶文化,关键是学习宋人精益求精的态度,学习仁爱、宽容、勇敢、正直、正义、崇尚公平的精神。在挖掘并复兴宋茶文化时,着眼点应放在如何与现代茶业发展、年轻人需求和快节奏挑战等问题的结合上。特别是年轻人,他们代表未来,是茶文化复兴的根本。既然西方人能从茶百戏上找到灵感,推出广受年轻人喜爱的摩卡咖啡;凭我国茶人的智慧,肯定能在充分吸收宋茶文化优质养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转化出新茶品、创新性地发展出新茶艺。

1 萧建生.中国文明的反思.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9:128-173.

2 脱脱(元).《宋史》一百八十三卷,食货志一百三十六,食货下五茶(上).

3 余悦,周春兰.中国宋代茶文化的繁荣与特色.农业考古,2007,(2):22-26.

4 陶德臣.宋代茶叶生产的发展.古今农业, 2010,(2):44-54.

5 钱时霖.日铸茶诗话.茶叶,1985,11(2):45-46.

6 蔡襄(宋).《茶录》,上篇(论茶).

7 刘伯山.程朱理学渊源考.探索与争鸣,2000,(3):45-48.

8 周荔.宋代的茶叶生产.历史研究,1985,(6):42-54.

9 王玲.中国茶文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9-12.

10 陈宗懋等.中国茶经.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43-45.

11 郭丹英.宋代的茶馆.茶叶,2001,27(3): 58-59.

12 柯冬英,王建荣.宋代斗茶初探.茶叶,2005,31(2):119-122.

OnthepossibilityofrevivingtraditionalChineseSongteaartbyimitatingSongDynastyteaculture

QIU Mengrong

(Zhejiang Economic & Trade Polytechnic, Hangzhou 310018)

The feasibility to revive traditional Chinese Song tea art by imitating Song Dynasty tea culture wa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internal structure between Song Dynasty and contemporary tea cultures.

Imitating Song tea art; Song Dynasty; tea culture

2017-09-25

裘孟荣(1963年-),男,浙江嵊州人。主要从事茶叶技术经济、茶文化、农业技术经济方面的研究。

TS971.21

A

0577-8921(2017)04-231-03

猜你喜欢
茶艺茶文化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茶文化的“办案经”
茶艺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茶艺表演的主题表达——以《遇见老白茶》主题茶艺表演为例
品山品水品毛尖 信阳茶艺纵古今
香喷喷的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