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会
穿越一个世纪的守望
——温州丽水百岁老人寻访札记(下)
◎浙中会
继续我们的寻访之旅,驶进苍南赤溪镇官岙村时,天空飘起毛毛雨,山路泥泞不堪,但是山间新鲜的空气依旧。郑爱娥老人的家位于马路边,门口右侧的小院里整整齐齐地用竹子支了不少丝瓜架,丝瓜藤蔓延其上,为这个农家小院增添了无限生机。
郑爱娥的住处显得有些简陋和拥挤,两个通间组成,以夹板隔开。走进里屋,只见一位戴着藏青箍头线帽,身穿深色春秋夹衫的老人安坐在床上,墨绿色被褥覆身。在一旁陪同的当地卫生院院长介绍说,老人今年刚好100周岁,身体还不错,不过视力不太好,有白内障。
大概是许久未听闻家里如此热闹,躺着休息的郑爱娥老人端正坐起,来了精神。老人的孩子附身在耳边絮叨着,郑老的脸上有了些许笑容,微微点头示意。见专家组分别给自己把脉,老人来了兴致,开口问我们,自己还能活多久。不禁内心感叹:对百岁老人而言,他们的希冀如此率真而简单——健健康康活着,不给子女添麻烦。
当我们把慰问的牛奶和端午节的香囊放在老人床上时,郑爱娥老人摸索到香包,很认真地嗅起来,像个刚收到儿童节礼物的孩子一般心满意足。
搭完脉,专家们正欲起身,老人却开始自己动手解上衣的扣子。和郑老熟识的村人问她想做什么,老人回答完,一旁的人都乐了。通过她们的转述,我们才得知原来老人以为下一步便是身体检查了。见老人虽然卧床,不过思维依旧清晰,我们让老人的儿子转达——“专家们说了,您还可以活好多年,身体好着呢!”老人抿着嘴开怀地笑了。
寻访之旅还在继续行进,在赶往下一站的途中,我回望和老人的短暂相聚,内心有了难寻的安宁与恬淡,感觉那么踏实。
下一站——景宁畲族自治县梧桐乡金兰村。走进金兰村,我们迫不及待地下车,眼前的原生态风景足以让许多城市里的人工景区黯然失色。真正的茂林修竹,真正的青山绿水,石头砌成的河坝,水很清,天空很蓝。对岸的田里,有农人以最传统的方式耕田。这是一个非常整洁、干净的小村庄,村口有三两妇女乐呵呵地围在一起坐在石墩上摘着刚收来的毛豆,憨憨地看着我们笑,民风很淳朴。
彭仕土老人就住在石板路进去的一幢畲族木屋子里,屋前有一个小院,种着柚子。带路的村干部介绍说,柚子的谐音为“有”,有福有寿,是吉祥如意的意思。房檐上有一燕子窝,当地人认为燕子筑巢,是好人家。我们还未来到院中,就见到一个老人热情地打着招呼,丝毫没有陌生感。老人腿脚硬朗,除耳朵有些背之外,眼不花,头发也没全白,看上去也就七八十岁的样子,饱满的神情让人很难与他的年龄划上等号。
1916年出生的彭仕土正好是期颐之年。对彭仕土老人不甚了解的邻居向我们介绍说,老人的两个兄弟已经过世,无子,唯一的养子好些年前脑萎缩了,好在生活在一起的儿媳妇很孝顺他。据一旁的村医说,彭老虽然已经百岁,还经常上山下地,他自己有个菜园子,平时吃的也是自家园子里老人亲栽的蔬菜,有时候老人也会在村子里散散步,不过平日里很喜欢打麻将,有时家人一不注意,就自己溜去邻村找人打麻将了。
如果按照现代健康养生的理念,在彭仕土老人身上有着不少不良嗜好:抽烟、喝酒、饮食多盐,我们看到餐桌上放着红烧猪蹄、咸鱼干和腌菜。不过老人的儿媳说,老人很少生病,只是偶尔胃痛,吃点“胃药”就好了。听我们在旁说话,彭仕土老人从来都是笑眯眯的,仿佛永远看不到忧愁,或许有时,“养性”比“养身”更为难得。见我们的专家组轮流给他搭脉,老人反复问我们他还能活多少年。被他的问话逗乐了,听到被告知“您的身体好着呢”,老人满意地笑了。
在老人儿媳的指引下,我们走进他起居的房间,只见室内打扫得一尘不染,物件都摆放得颇为整齐,床上铺着深浅蓝色交叉底色的卡通被褥,又让我目睹了老人童真的一面。房间外相对的两处靠墙的角落,整齐码放着洗脸架子、以及老人平素里休息用的两张躺椅。看着彭仕土老人的生活起居被照顾得如此妥贴,心生感慨:在百年的岁月里,他们大都经历坎坷,但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心态颇佳,晚辈孝顺。
辞别彭仕土老人,我们驱车前往景宁县沙湾镇严坑村,陪同的当地领导介绍说,这里有位商付菊老人,正好是100周岁。绕着绵延不绝的盘山公路一路前行,雨后的景宁,沿途皆是风景。沙湾,这是一个藏在深山里的小村庄,四面都是青山,一条清澈的大河穿村而过,生态环境很好,空气很清新。
商付菊老人的家是典型的前店后院模式,老人的儿子经营着一个小卖部,一家人基本以此维持生计。到达时,迎接我们的是老人的儿子和女儿,他们很热情地给泡了茶,请我们落座。小店的过道一直通往院子,庭院里种满各种花花草草和蒲瓜棚,商付菊老人正从房间里慢悠悠地踱出来,脸上的神情,让人顿感慈祥而亲切。
待老人走近,我们不禁感叹:这真是一位爱美的老太太。老人穿一件很干净的蓝色布衫,黑色竖纹棉布裤腿上饰以闪亮的绣花,脚上的布鞋鞋面上亦绣着月季;左手戴一个很有畲族特色的双鱼莲花宽银镯,右手是光面开口细圆银镯,无名指上佩一枚宽扁平的老银戒。在老人女儿描述中,商付菊老人的鲜明特色在我们面前越发明晰起来。老人女儿说,母亲年轻时生活不易,但是心灵手巧,喜欢做衣服、纳鞋子,也爱剪窗花,有时候闲下来了还会帮街坊邻里做。女儿说着指着老人身上的身上的衣服和鞋子说:“这个好像是母亲20年前亲手做的。”
商付菊老人育有3子1女,只是一个儿子因为被蛇咬伤走了,老人和女儿、女婿同住,有时也会去小儿子家住上一段时间。每餐都是吃七分饱,多一分都不吃,这个习惯坚持了几十年。老人的女儿说,老人有20多个孙子孙女,甚至曾孙儿也有好几个了,虽然已是百岁年纪了,可是头脑很清楚,每个后辈她都叫得出名字,和他们的关系也很是融洽。
在子女眼里,母亲之所以长寿,且身体依旧硬朗,大概得归功于她的心态。老人的家人说她从不大喜大悲,不会刁难和苛责任何人。老人的女儿说,母亲心态平和,从来不絮叨,几乎不生病,即使有点什么头疼脑热的,不出两天她自己就好了。老人的女婿还不忘补充一句:“我妈很喜欢看花鼓戏,去年过年时还自掏腰包请来戏班子搭台唱花鼓戏呢。”
当我们问起老人的爱好时,商付菊的女儿告诉我们,老人习惯每顿喝二三两家酿的黄酒。于是,我们有了和老寿星小酌的机会。老人的女儿从地窖舀出满满一大壶酒在灶上温酒时,老人笑眯眯地在一旁提醒,“别忘了加橘饼。”询问之下才知,原来老人很喜欢在黄酒里加点金桔饼切片。于是,人手一杯黄酒,和商付菊老人一一碰杯。老人很执着地递过筷子,示意我们要把橘饼夹出来品尝,老人对橘饼的偏爱,可见一斑。
在景宁畲族自治区梧桐乡梧桐村,我们又有幸见到了一位开朗健谈的百岁老人刘远德,拉二胡唱花鼓戏,是老人多年来比较热衷的爱好。今年正好100岁的他自幼家境殷实,上过四年私塾,就当年来说,算是一个地道的知识分子了。
景宁的灵山秀水养出了老人悠然自得的个性,用他儿子的话说,父亲是一位很享受生活的人。几十年的生活作息雷打不动:晚上8点睡下,早上7点醒来;爱吃豆腐、肉和鱼虾。老人年轻时也下地干活,不过到了50多岁就“提前退休”在家享起清福,没事自己坐门口拉拉二胡哼点小曲,兴致来了还会每天去乡里玩会,孩子一样。“不过,他已经有十多年没拉二胡了。”老人的小儿子如是说。
大概是老人听到了儿子的话,有点不服,当即让他把二胡取来,一本正经地调音,两三分钟后,很是专注地拉起二胡来。我们被老人突如其来的如此雅兴感染,在一旁打着节拍助兴,老人见此情景,拉得越发陶醉起来。一曲毕,有人试探着问刘远德:“还会什么?”刘远德老人认真想了会儿,“我给你们唱段花鼓戏。”刚说完,他便开嗓唱起来,有板有眼眉飞色舞,颇为入戏和自豪。老人的多才多艺,着实让我们由衷赞叹。
听老人唱完花鼓戏,趁专家们继续给老人检查健康状况的时候,我们参观了刘远德的房间,沿着厅堂的长廊步入东侧即是。房间的陈设很简单:带蚊帐的木板床,窗前摆放一张朱漆木桌,桌子左侧则是柜子和一个同色系的木箱。虽然家具甚少,可是无论从床品的陈列还是桌面、柜子保持得一尘不染,让人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位百岁老人生活的房间。
叶明花老人是我们此次寻访的最后一站,还未到达目的地时,我们得知,和其他长寿老人不同的是,叶明花并不是生活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农村,因为孩子的工作原因,她算得上是个“半路出家”的城里人。
车子就停在景宁畲族自治县城的一幢机关单位的宿舍楼前,见到我们,楼下的邻居热情问道:“你们是来看望楼上的叶明花老人的么?”得到肯定的答案,她们像是受到感召一般给我们带路。叶明花老人的儿子、儿媳和孙女早就在门口迎接。进屋,我们见到面容清秀的叶明花老人坐在客厅,全新的斜襟蓝布衫,黑色裤子,着一双深咖色的舒适豆豆鞋,集传统时尚于一体。
看得出叶明花老人生活在大家庭里,宽敞明亮的客厅墙上挂着一幅全家福,儿子、儿媳和孙女孙婿以及曾孙女一家大小四世同堂,围坐在叶老身边,和谐安乐。如果不是事先被告知,眼前的叶明花老人,根本看不出已是百岁高龄,顶多80来岁光景。老人的儿媳妇告诉我们,婆婆9岁时母亲早逝,由父亲一手拉扯大,19岁嫁人,从此相夫教子。老人曾生育了12个孩子,可惜早前家境所限,大都饿死或因疾病夭折,后来仅存活下2个儿子。老人上了年纪之后,他们也不放心让她独居,诸多劝说才把老人接到镇上,轮流照顾。
“婆婆生活起居很有规律,天黑睡下天亮早起,不挑食,爱喝汤,不过对菜特别讲究,从来不吃隔夜菜;每天早上都要用我们当地的一种叫‘千里光’的草药洗澡,连带泡茶水喝,这样持续了30多年;而且特别勤快,爱干净,她看到家里哪里不干净了,就会去打扫。有时我们不得不偷偷藏衣服,否则一家老小换下来的衣服,她一见到就马上给洗了;肠胃还特别好,同一桌吃的,我们吃坏肚子了,她一点都没事……”老人的儿媳跟我们说道。
如今的叶明花老人虽然远离了早年一直生活的农村,但是适应性极强,和宿舍楼里的邻居关系甚好,闲暇时便自行上下楼找邻里聊天。
返程途中,想起寻访之旅所见的这些百岁老人,他们沧桑却安详的面容回放般重现。九位百岁老人便有九种不同的人生。如今生活条件好了,长寿老人越来越多,可是这些百年人瑞的长寿秘诀是什么?纵观他们的饮食习性,并非全然依照我们理想中所谓的“养生理念”。可是,虽然他们性格不一、爱好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幸福生活:儿孙满堂,晚辈孝顺,体无大病,乐观开朗。对此,我们也深受启发:知足常乐,保持最简单的诉求,才是淬炼心智、净化人生的最佳途径。或许,世上真正可以恒久的,恰恰是最质朴、最简单、最平实的内容,比起所谓的养生秘诀,心灵的纯真与真诚才是无敌于时间的永生。(续完)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