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婵
[摘 要]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勐海县水稻主要病害之一,通过分析近年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流行规律,提出一套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发病规律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1-0068-01
勐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地处东经99°56′- 100°41′、北纬21°28′-22°28′之间。属热带、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适宜水稻生长,盛产优质米,自古有"滇南粮仓"之称,是国家级粮食生产基地和糖料基地。但随着早、中、晚稻的不断种植,水稻病虫害的发生也随之加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近几年在勐海县大面积暴发和流行,面积大,危害较重,特别是晚稻,一般病田减产15%一25%严重的可达40%一50%。尤其是勐遮、勐混等乡镇流行区域达20%一 30%以上,且有逐年加重的势态,给勐海县的广大农户带来了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目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已成為我国继稻瘟病、白叶枯病后的又一大水稻病害。
1 症状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发生在叶脉间,初期为暗绿色水浸状半透明小斑,扩展后受叶脉限制,成为黄褐色略带湿润状的条斑,大小约1×10mm。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黄褐至枯白大斑,与白叶枯类似,但对光仍明显可见原来的条斑成半透明状。当枯白大斑发生时,叶片卷曲,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和白叶枯相似,但白叶枯病斑上菌溢不常见到。
2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在病稻种、稻草和自生稻上越冬,成为主要初侵染源。带有病菌种子经过调运成为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鞘等部位,如果田间湿度较大,病斑容易溢出菌脓,干燥后成小的黄色珠状物,病菌主要通过灌溉水以及雨水接触秧苗,病菌主要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借风、雨、露等传播。在无病区主要通过带菌种子传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水稻生长的前期、后期都比较容易感染;幼苗期有染病品种可以观察到稻叶较白,叶枯病明显,但一般是在分蘖以后,特别是在孕穗、抽穗阶段才能发现。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晚稻比早稻易感染,后期水稻易发病蔓延;暴风暴雨造成伤口,病害容易流行;偏施氮肥,灌水过深加重发病。
3 发病条件
3.1 气候条件
湿度对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很大关系,气温在26-30℃、相对湿度在85%以上,且多雨、日照不足、风速大的气候条件下利于此病发生。勐海县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居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季因印度洋气团活动影响,湿热多雨,冬季受副热带大陆高压气团控制,加之北部与东部有山地作屏障,寒潮极少涉足,气候温暖干燥,形成了一年无四季,干湿季分明的高季风气候。每年5月-10月为雨季,雨量占全年的85.8%。气温20-30℃,高温高湿有利于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与流行。
3.2 肥水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的轻重与灌水有着较大的关系,凡是进行长期深灌或稻株受淹,发病就重。在串灌漫灌的情况下更有利于病菌随灌溉水而传播,如果所施基肥不足,追肥追迟、多施、尤其是氮肥过量,容易造成稻株徒长贪青,大大降低水稻的抗病性。
3.3 人为传播
已经感染病毒的田块,如果在早晨露水未干或下雨后就进行下田作业,如喷药、除草等都会加重病菌的传播。
3.4 地势
地势较低洼的地方发病重,地势较高的地块发病则轻,这与细菌通过流失传播有一定的关系。
3.5 品种
不同的水稻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抗病性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中糯稻的抗病性相对比较强,粳稻强于籼稻,常规稻强于杂交稻,叶片窄的品种比叶片宽的品种抗病性强。通常粳稻抗病性比较强,而籼稻品种大多感病,受害比较严重。一般常规稻比籼稻型杂交稻(如两优2186号)抗病性强,矮杆品种比高杆品种抗病性强。对白叶枯病抗性好的品种大多也抗条斑病。
4 防治方法
4.1 加强植物检疫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是我国列入的植物检疫对象,在无病区要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以控制病害的传播和蔓延。要防止调运带菌种子远距离传播,保护无病区。实施产地检疫对制种田在孕穗期做一次认真的田间检查,可确保种子是否带菌。严格禁止从疫情发生区调种、换种的现象。
4.2 选用抗病品种
如宜香3003、宜香9号、宜香1979、宜香3724、两优2161、两优1259、文富47号等等。不同品种的感病程度不同。目前勐海县水稻种植以籼稻品种为多,而籼稻品种绝大多数感病,同时要扩大粳稻的种植范围因为粳稻通常较抗病。
4.3 种子消毒处理
可用85%强氯精300倍液浸种,先将稻种用清水浸12小时,然后在药液中浸24小时,用清水充分洗净后催芽。
4.4 加强田间栽培管理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要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避免偏施、迟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补施微量元素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实行浅水灌溉,及时晒田,忌灌溉时串水及深水灌溉。水稻田尽量避免串灌、漫灌,保持独立水系,防止疫情通过水流蔓延。
4.5 药剂防治
采用75%百菌清加20%叶枯宁各100g兑水50-75kg喷施,或用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加72%农用硫酸,亩用100-150g兑水50-75kg喷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