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宁丽
摘 要:“过程方法”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八项管理原则之一。使用过程方法建立、实施、改进及审核质量管理体系,有助于提高组织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实现预定的目标。文章通过深入分析“过程方法”在设备维护管理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提出“过程方法”在组织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及审核过程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过程方法;设备;维护管理
“过程方法”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八项管理原则之一。使用过程方法的好处主要是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如通过诸过程的组合和协调,促进预定目标的实现;关注过程有效性和效率;给顾客和其他相关方一种有关组织具有始终如一的绩效的可信感。过程方法是一个强有力的方法,用以组织管理其工作活动,为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创造价值。我们熟知的PDCA方法正是实施过程方法的一个有用的工具。
下面,就如何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以过程方法,试从P(策划)D(实施)C(检查)A(处置)四方面谈谈几点个人看法。
1 要做好设备维护,首先要抓好管理策划(P)
1.1 根据设备的重要性和用途,合理地划分设备的管理级别
应根据设备的重要性和用途,划分设备的管理级别,以便按不同的级别实行不同的管理要求。如有的组织把设备分为关键、重要、一般设备,有的分为一类、二类、三类设备。根据分类,对设备实行不同的维护保养和精度检测要求。
1.2 正确地操作使用设备并坚持进行日常维护(保养)
正确合理地使用设备,对保持设备长期正常运行、延长使用寿命、减少修理次数、降低修理费用是十分有益的,因此要策划好对设备的合理使用和日常维护。
应根据本组织产品和工艺过程的特点,合理地选择、配备适宜的设备。策划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以规范设备操作、维护。
1.3 做好设备的保养策划,持续保持设备的完好技术状态
设备使用过程中,由于物质运动,受到摩擦、振动等的外界影响,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零部件磨损,如不及时进行适当的维护保养,将会降低设备精度、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生产率降低,甚至發生事故,因此必须对设备进行合理的保养。保养一般分为三级,即日常(例行)保养、一级保养、二级保养。
(1)日常保养工作量较少,基本集中在设备外部,由操作人员进行。要求操作人员在使用后,抽一定时间,对设备进行保养。日常保养可不列计划,但应对保养结果进行适当的检查。
(2)一级保养是以定期检查为主,维护性检修为辅的预防性修理形式。应按周期进行,以操作人员为主、机修人员指导进行保养,保养内容由外部进入内部。
应策划编制一级保养管理技术文件,按不同种类设备结构、用途、技术参数的不同,分别确定保养周期,制定保养内容、要求,责任人员,保养后应达到的标准,验收的内容等。要编制保养计划,落实保养职责,并对保养的实施情况组织检查、验收。
(3)二级保养是以保持设备的技术状态为主的维护形式。也可结合“定期检查”和“小修”按周期进行,以机修人员为主、操作人员参加进行保养。保养内容除完成一级保养内容外,还要检查设备主要精度或设备的输出等技术状态、调整水平,修复或更换必要的磨损件(部位),检查电器及安全装置安全可靠等。
二级保养要做好保养记录,并进行验收。保养记录要记录保养的内容、保养过程中发现和排除的故障,更换的零部件,检测设备的主要精度或设备的输出等。
应策划编制二级保养管理技术文件和保养计划,按不同种类设备结构、用途、技术参数的不同,分别确定保养周期,制定保养内容、要求,确定保养后应检测的主要技术指标,责任人员等内容,并对保养的实施情况组织检查、验收。
(4)策划制定“完好设备标准”
为适应设备的技术状态管理的需要,相当多的组织采用“完好设备”的概念,以评定设备的技术状态是否满足使用要求,即“完好”的标准要求。对某类(台)设备而言,“完好设备”的标准包括:
a.设备性能标准,即设备性能良好,精度或设备输出满足使用要求。
b.结构状况标准,即设备的外观,操纵及传动系统,润滑、冷却系统,电气及仪表显示系统未超过技术标准规定。
根据不同种类(台)设备用途的不同,制定出充分体现该设备性能指标和结构状况的具体完好标准。
(5)定期对设备进行精度或使用性能检测
要根据设备的重要程度、使用精度(性能)要求、使用频率等,确定设备的精度(性能)检测程序、技术要求,以便为“使用适宜的设备”、“设别认可”,为安排设备的修理计划提供依据。
要做好精度(性能)检测的策划,明确规定每台(类)设备精度(性能)检测的项目、技术要求、检测方法、数据处理要求,并确定检测周期。在此基础上,编制检测计划。
对无法精度检测的设备,要根据使用性能要求,进行性能检测试。
(6)策划制定设备管理目标
应按质量目标的管理规定,分解、制定设备管理方面的质量目标,如设备完好率、设备保养、修理完成率、故障停机率、设备利用率、设备资料完整率等。通过质量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检查设备的管理情况,不断提高设备的管理水平。
1.4 策划好设备的修理,及时修复设备的技术状态,满足加工要求
修理是恢复设备的技术状态和工作能力、满足加工要求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按其修理的内容及要求,一般分为计划小修、中修、大修和临时修理。对计划修理的策划,要根据设备的实际运行时间、磨损情况、精度检测情况、加工的要求等,确定设备修理周期、要求、程序、修理后的验收标准,并制定修理计划。设备修理后,要对修理部位或整个设备的输出精度或性能进行检测验收。
需要说明的是,设备经过较长时间的运行,整体都有一定的磨损,即使进行换件,也不一定达到原出厂时的精度标准,将维修后的设备精度适当放宽,如将精度分为三级,一类设备精度为原出厂时标准的(0.7-1.5)倍,二类为(1-2.5)倍,三类为(3-3.4)倍。根据此设备精度的分类,进行验收并确定设备的用途,如一类设备用于精加工,二类设备用于半精加工或一般加工,三类设备用于粗加工等。
2 按计划对设备实施保养、修理和精度检测(D),持续保持设备的技术状态满足要求,提供加工所需的适宜设备
策划的结果形成文件后,应下发到有关部门。各责任部门应按照职责的分工以及计划、检测的规定,实施设备的保养修理和精度检测,并应按规定要求,做好记录。有数值要求的,按要求填写实测数据,不能填写实测数据的,按要求的内容填写定性结论或实际情况,并按规定进行验收。
设备的保养修理、精度检测是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精度(性能)检测记录是“使用适宜设备”、“设备认可”的重要依据,因此记录要按质量记录的管理要求由专人管理。精度检测的实测数据及判定结果应根据内部沟通的要求,通知使用部门,以便根据设备的实际技术状态安排相适应的加工工作。
设备管理人员应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保养修理、精度检测过程中发现的信息、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从中发现设备运行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管理,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3 对设备实施保养、修理和精度检测的情况进行检查(C)
(1)按检查计划的规定,及时对设备实施保养修理的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是否按计划的时间及时进行了保养、修理;是否按规定进行了记录;记录的内容是否齐全、符合规定要求;保养修理的项目、内容、程序是否符合规定,验收的手续是否齐全等。
(2)按检查计划的规定,及时对设备实施精度检测的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是否按计划的时间及时进行了精度检测;精度检测的数据记录内容是否齐全、数据处理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精度检测的项目、内容、程序是否符合规定,结论是否明确;验收的手续是否齐全等。
(3)按质量目标的管理规定,及时对设备管理的质量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
通过上述检查,及时了解和掌握在设备管理、设备保养修理、精度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为分析产生的原因、制定纠正措施提供依据。
4 及時处置(A)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设备维护过程
通过对设备保养、修理和精度检测过程的检查、通过对设备管理质量目标完成情况的检查、通过对设备保养、修理信息和精度检测结果的汇总统计分析,可以得到与设备管理有关的信息,如设备的实际精度信息,设备的磨损信息、易损件损坏信息、设备的完好信息、设备的利用信息、停工信息等。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设备管理方面存在的不符合。对这些不符合,我们应从管理、技术、使用几方面,认真分析产生原因,举一反三,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纠正措施,通过问题的解决,不断提高设备的管理水平。
设备管理是一项影响产品质量的基础工作,各组织都应结合本组织产品、过程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程序、落实职责,做好设备管理的策划、实施、检查和持续改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