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业是一国的根本,同时也是弱势产业,长期存在着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美国早期农场信贷系统的职能定位、资金来源、风险控制以及政策扶持等进行研究,为我国的农村金融供给提供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农业 信贷资金供给 农场信贷系统 农村金融
美国作为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得益于其完善的信贷供给体系。其中,作为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的农场信贷系统(Farm Credit System,简称FCS)在支农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考虑到中美农业发展现状的差距,美國早期农场信贷系统的发展经验对当前中国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一、美国早期农场信贷系统的职能定位
农场信贷系统是美国最古老的政府资助型企业(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简称GSE),由国会在1916年创立,目的是为美国农业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信贷资金来源。它主要为农民、牧场主、水产养殖者以及农业和水产合作社提供信贷资金和相关的金融服务。它还为农业加工和销售、农村住房、农业企业、农村公共事业以及与国际农业贸易相关的国内外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美国早期农场信贷系统主要包括联邦土地银行(Federal Land Bank)、联邦中期信贷银行(Federal Intermediate Credit Bank)和合作社银行(CoBank)三大子系统。联邦土地银行是在1916年组建起来的,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农地贷款的利率,向农民提供长期不动产抵押贷款。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建立于1923年,主要为农民提供中短期动产抵押贷款,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把城市工商业金融和农村的农业金融沟通在一起,吸收城市资金用于农村发展。合作社银行成立于1933年,包括1家中央合作社银行和12家区合作社银行,以中短期贷款为主。它主要是帮助基层合作社扩大农产品的储存、包装、加工、销售等,并且为农产品的出口提供便利。
二、美国早期农场信贷系统的资金来源
农业贷款期限长、利率低、风险大,因此,农场信贷系统不可能像传统的商业银行一样依靠吸收公众存款作为其主要的资金来源。事实上,美国农场信贷系统主要有以下四种资金来源方式:
一是吸收股金。联邦土地银行在1916年创立时,政府所提供的资金占了银行股金总额的很大一部分。银行开始运作后,基层合作社在向其借款时也必须缴纳一定比例的借款额作为股金。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和合作社银行的资金来源也与联邦土地银行相类似,以吸收基层合作社的股金为主。二是发行债券。联邦土地银行的大部分资金通过发行土地债券筹集,发行债券所获得的资金也是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和合作社银行的重要资金来源渠道。长期以来,农场信用债券和票据享受着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给予的AAA级信用评级,这使得农场信用债券的安全性很高,被美国国内的很多机构以及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国家所认可。三是提取盈余公积金。联邦土地银行每半年计算分配一次,将其经营净收益按照一定比例提取出来作为公积金留存。四是从其他金融机构拆借。主要是从商业银行、世界银行以及外国金融机构等借款。
三、美国早期农场信贷系统的风险控制
首先,从1916年开始,美国陆续颁布了《联邦农场贷款法案》、《农业信贷法案》、《农场信贷法案》、1971年《农场信贷法案》和1987年《农业信贷法案》等诸多法律文件,从法律上保障了农场信贷系统的安全性,极大地降低了其运作风险。法律对农场信贷银行的业务范围和借款人的资金用途等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尤其强调农场信贷银行所提供的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必须要与借款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
其次,合作金融的本质为农场信贷系统的风险控制提供了内在保障。农地金融业务分散、手续繁杂、环节众多,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时处于农村基层的农业贷款合作社便充当起广大农户与联邦土地银行之间沟通的桥梁。由于合作社比信贷银行更了解自己社员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其他特殊情况,具有信息优势,所以这种操作流程不仅大大降低了农场信贷银行的贷款成本,而且也有效降低了贷款的信用风险,保障了农场信贷系统的稳健安全运行。
最后,公开透明及时的信息披露制度为农场信贷系统的稳健运行提供了外部支持。美国的农场信贷系统由农场信贷管理局进行独立管理和监督,它定期对农场信贷系统的运行状况出具专业性的权威报告和对农场信贷系统的稳健运行提供政策引导,包括农场信贷系统年度报告、战略规划、信息资源管理(IRM)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和绩效计划等。其中,年度报告详细介绍了农场信贷系统的使命、定位、结构、监管政策、财政年度主要的金融指标以及农业经济和农场信贷系统所面临的挑战等详细信息。同时,各个农场信贷银行也定期出具报告,包括季度报告和年度报告,详细披露本行以及本行所辖农业信贷区的运行状况。完善及时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大了外部对农场信贷系统的监管力度,有效地保障了农业信贷资金的安全规范运行。
四、美国早期农场信贷系统的政策扶持
一是税收减免。农场信贷银行一直享受着政府税收减免的福利,其资本储备收益以及经营收入均不征税,法律还规定联邦土地银行债券、票据的持有者免交州和地方所得税。二是补贴政策。美国政府对土地银行的利息损失给予补贴,这使得其贷款利率一直低于同期市场利率,大大刺激了农业从业者加入农村合作金融的热情。同时,补贴政策也激励了农场信贷银行对农村长期不动产抵押贷款的参与程度,扩大了农场信贷银行的服务范围和支农力度。三是隐性担保。美国政府对农地抵押债券提供担保、认购和回购支持,这使得农地抵押债券一直是仅次于国债的优质债券。长期以来,农场信用债券和票据享受着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三大评级机构给予的AAA级信用评级。四是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美国早期农场信贷系统除了信贷银行外,还有联邦农场信贷银行融资公司、农场信贷系统保险公司、联邦农业抵押贷款公司(Farmer Mac)等配套机构,负责为农场信贷机构提供融资、贴现、保险等服务,促进农场信贷机构健康、高效率运营。
五、美国早期农场信贷系统对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的启示
(一)设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农场信贷银行
美国早期农场信贷系统的三大信贷银行定位清晰、分工明确,在农场信贷管理局的统一监督和管理下独立运营。这种定位与分工不仅考虑到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差异,满足了农业从业者的多样化需求,还有效防范了业务交叉风险,提高了农业信贷资金的运作效率。
目前,中国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看似比较完善,但是各金融机构存在着定位不清晰、分布不均衡、服务功能不健全等问题,各金融机构之间缺乏明确的的分工协作。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其业务发展过于狭窄,对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支持力度不足,政策性金融支持职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早已是商业性银行,农村网点布局不均衡,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虽然都涉及“三农”业务,但信贷产品有限,支农力度较弱,且贷款流程复杂、贷款期限较短、需要足额担保或抵押,这些都不能有效满足农业贷款需求。农村商业银行虽然主要网点集中在农村地区,且其涉农贷款所占比重较大,但其分支机构仍然不足,不能实现农村地区的广泛覆盖,且其与其他商业银行的业务存在交叉,支农产品单一,期限结构不合理,商业性的市场化运作使其把經济效益放在首位,限制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村镇银行就目前在国内的布局来看,主要集中在县一级行政单位,少量的设置在经济较发达的乡镇,贷款大都投向了农业企业,对最基层的农户贷款较少,支农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我国有必要新设若干家农场信贷银行或者对已有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改制。这些银行归国务院相关部门直管,分别负责特定领域的长中短期贷款。贷款对象、贷款额度、贷款期限、贷款利率以及贷款流程等方面受到严格的规范。同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农村地区广泛设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户若想获得低息的农业贷款必须先要加入合作社,入社、退社遵循自愿的原则,通过合作社来向农场信贷银行申请贷款,合作社对农户的贷款申请进行尽职调查,并且为社员贷款提供担保。
(二)构建全方位的配套服务体系
从美国农场信贷系统的发展经验来看,政府扶持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政府通过多重立法对农场信贷业务进行规范与引导,对其服务对象、信贷资金投放比例等方面进行了严格限制,为农场信贷系统的正常运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其次,通过资金支持、紧急救助、税收优惠、补贴担保等财政政策来激励农场信贷银行积极投身于农村信贷业务,最大限度地为“三农”事业服务。最后,成立一系列的配套服务机构来提高农场信贷系统的运作效率。这一系列的政策扶持确保了农场信贷系统规范高效持续运行,使其在农业领域富有竞争力。
目前,我国只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缺乏针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专门法律,这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定位不明确、业务存在交叉、对涉农业务缺乏积极主动性,并且将主要业务集中在城镇区域和非农领域,达不到农村金融机构业务重心立足于农村、重点开展涉农业务的愿望。同时,与涉农业务联系密切的相关配套机构缺乏,包括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信贷资金的专业融资公司、为农业信贷证券提供流动性的抵押贷款公司、为保证信贷机构到期还本付息的保险公司、为金融机构开展农村土地、山林、水域等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提供服务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等。
因此,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当前有必要尽快出台针对农村金融的专门法律,使农地金融业务有法可依。同时,针对农村金融机构中的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及小额贷款公司资金实力较弱的现状,尽快成立专业的融资公司,负责打通农业信贷与资本市场的联系,为农业信贷提供充足优惠的资金。再次,成熟完善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是农地金融业务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当前阶段,有必要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完善的农地登记制度、估价制度。
(三)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保险是一国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农地金融顺利开展的“保护伞”。美国早在1938年就颁布了《联邦作物保险法》,成立专门的保险机构和私人保险公司,采用各种营销方式推广农业保险,且赋予金融组织一定自主权。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确保了美国农业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不至于遭受巨大损失,稳定的农业生产环境保证了农场信贷系统的稳定运行。
因此,要想有效降低农场信贷风险,扩大农村信贷资金供给,必须要加快农业保险制度建设。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农业保险体系,尽快出台完善的《农业保险法》,设立由国家出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构建巨灾风险基金和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这将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三农”事业,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使传统农业成为一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于丽红.美国农场信贷体系及其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5.
[2]郭磊.美国家庭农场信贷供给体系发展研究[J].世界农业,2015.
[3]杨松,姜庆丹.美国农场信贷立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4]程郁,王宾.发达国家(地区)农地金融制度的经验及其启示[J].国家治理,2015.
[5]颜亨祥,刘世恩.对美国农业发展金融支持的考察及启示[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2.
[6]宋华,宋秋平.美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的借鉴[J].世界农业,2014.
作者简介:丁中伟(1990-),男,汉族,安徽芜湖人,毕业于安徽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金融机构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