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寒夜》看巴金的婚恋观的转变

2017-03-23 13:31张君媛
名作欣赏·下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婚恋转变观念

张君媛

摘 要:婚恋生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众多作家所关注。自“五四”以来,巴金的小说《寒夜》通过对当时社会变革时期民众的婚恋生活以及婚恋观的描述,揭示了社会变革对人们婚恋观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婚恋观的变化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反作用。笔者通过对巴金几部重要创作作品进行深入剖析,结合当时的社会时期民众所持有的婚恋观,以及这种观念对巴金作品中人物塑造的影响,总结作家巴金的婚恋观,并深入分析这种婚恋观出现的原因、变化过程以及这种婚戀观对人们思想上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寒夜》 婚恋 观念 转变

巴金在作品《寒夜》中所表现的爱情观是复杂的,不同于“激流三部曲”中的书写,他开始思考打破封建传统家庭观念和婚恋观念之后,人们的生活将发生怎样的改变?是变得更好,还是依旧有难以调解的矛盾,这是他一直以来无法消除的矛盾和他自己都尚未觉察到的文化价值批判中的困惑。在作品《寒夜》中,汪文宣和曾树生曾经成功打败封建传统婚恋观念,摆脱家族束缚而自由结合,这体现了“五四”后婚恋自由的观念,然而这对本该走向幸福的夫妻却在十几年后殊途同归,阴阳隔绝。巴金把一切都归咎于黑暗的社会制度,认为若是在一个和平、公正的年代,二人将生活得更好。但其实,汪文宣和曾树生二人在观念上有诸多矛盾,除了贫困的生活压迫之外,几个角色人物对于爱情的理解等因素也对二人的悲剧产生影响。巴金前后期作品对于爱情的理解发生了重大偏差,并对爱情这个问题持有一种永恒的困惑,这种偏差和困惑对他的后期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使他后期作品的文学价值更为深远。

一、“爱恨悲歌”

巴金的早期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苦苦求爱。这也体现了巴金创作的自由性,激情性。以《家》为例,受传统包办婚姻伤害最大的无疑是长子觉新。觉新仿佛一根嫩芽,正壮大时却被无情地摧残。从一个开朗外向、阳光、有学识的少年变成丧失两个爱人、中年丧子的孤家寡人、落魄少爷,不禁令人感慨旧式婚姻对一个正值当年的年轻人的影响和打击。正当爱情的年龄,高家以不容言说的家长姿态给觉新选定了未来的伴侣,造成梅和觉新的爱情悲剧,虽然之后其妻瑞■的悲剧和觉新这个人物的性格也脱不开关系,但婚姻意难平,无疑是重要的原因。旧式婚姻对爱情的伤害,对男性、女性的伤害是巨大的,觉民作为同受新式教育的孩子,无疑从大哥觉新身上看到了悲剧,因此他发誓决不重蹈哥哥的覆辙,在高家又运用同一手段试图掌控觉民婚姻的时候,他毅然离家出走,靠斗争争取到和心爱的琴在一起的机会。这种为了爱不顾一切,只为了和所爱之人在一起的努力也体现了巴金对爱情的肯定。

小说中看上去最叛逆最向往自由爱情的是小少爷觉慧。觉慧爱着家中的小丫头鸣凤,而鸣凤最终难以逃脱被主人卖身的命运,但是她为了守住对觉慧的爱情,毅然跳河自尽,从而造成二人的感情悲剧。觉慧对此痛心疾首,正是由于鸣凤的刺激,他才下定决心离开高家去上海求学,为了新的自由,为了新的理想。鸣凤的死是他出走高家的动力,可见巴金对于爱情力量的赞美。

觉新,觉民,觉慧三个人都在苦苦求爱。这表明,人对爱情的渴望在苏醒,人们开始凭着本心来决定自己的爱情,并为爱情而奋斗。在这一时期,爱情往往是作为一种促使人斗争的动力。然而即便是在早期小说中,巴金仍然是有所顾虑的。如鸣凤在知道自己被卖身给一个老爷之后,在自杀前来找过觉慧,希望告诉他这件事,看他有什么办法,而当时觉慧正忙着革命,听到这个消息只是觉得气愤,但并未做出明确的斗争表示,这也为二人的悲剧埋下伏笔。觉慧经过一夜的思索,准备放弃鸣凤,这个决定当然使他痛苦,不过他觉得他能够忍受,而且也有理由承受。支持他做出决定的因素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的献身奉献,另一个则是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可见觉慧对鸣凤的爱是迟疑的,是可以割舍的,他只是没有想到鸣凤会投湖。可见巴金并不是一味地在这部小说中吹捧爱情,他也考虑到爱情的不彻底性,如觉慧在关键时刻舍弃了鸣凤,可以看出巴金在这部小说中还是以革命为主线,为了革命胜利等等,爱情往往是可以牺牲的。

二、“爱的桎梏”

巴金早期的小说《家》《春》《秋》中主要描写了三段恋情,分别围绕高家三兄弟:觉新与表姐梅、妻子瑞■之间的感情纠葛;觉民与琴小姐之间的相知相爱;觉慧与丫头鸣凤之间令人唏嘘的爱情悲剧。除此之外有些旁逸斜出的支脉人物,此处暂略。在这三段感情中,巴金虽然愤怒指责的是当时不合理的封建传统制度,但除此之外,巴金对所谓的爱情尚有诸多潜在的疑惑。如在小说《家》中,巴金借觉慧的口道出了自己对爱情的困惑:“爱,我想,爱应该给人带来幸福,但是为什么却带来这么多苦恼?”也就是说,除了时下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包办婚姻,恋爱束缚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让婚姻走向衰亡,造成悲剧。巴金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一直在思考这种困惑,而终于,他对这种困惑有了新的思考。巴金开始意识到:爱,不仅能让人快乐得如置身天堂,也可以让人遭受痛苦折磨,如临地狱。巴金对爱的理解发生了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淋漓尽致地反映在他的后期作品《寒夜》中,这不仅标志着巴金创作过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也代表了巴金的创作水平及创作深度走向新的辉煌。

在小说《寒夜》中,汪文宣和曾树生便是自由恋爱的结合。这意味着,巴金开始从万恶的传统封建制度中转移目光,开始挖掘爱情悲剧更深层次的原因。汪文宣和曾树生及汪母构成了史上经典家庭三角关系:丈夫、妻子和婆婆。照理说,汪文宣应该是全世界最幸福的男人。他是母亲疼爱的儿子,也是妻子挚爱的丈夫,为何他正当壮年便疾病缠身,家庭破碎,英年早逝?

首先是小说的战争背景。巴金给《寒夜》设定了一个战火纷飞的背景,这与巴金的生平经历是息息相关的。一个战争的背景足以让世上所有的原则化为虚有,所有的公平如烟似幻。这个特殊而又充满残酷的背景使得小说《寒夜》的悲剧意味更加浓厚。正因为战争的无理言说性,使得底层百姓生活更加贫苦。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危机之一是贫穷的生活,虽然这不是悲剧最主要的原因,但是贫穷仍然渐渐消磨了两人的爱情。

汪文宣在去银行找树生时看到树生和陈经理出入一家高级咖啡厅谈天的场景深深激起了汪文宣骨子里的自卑,他回想起和树生在结婚前的日子,那时还没有打仗,日子过得也有情调,他和树生也会去这种咖啡厅喝杯咖啡,谈谈感情。而如今,没有钱的贫苦现状导致他根本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去陈经理身边挽回妻子树生,他只能在咖啡厅外无力地看着二人,想起尚要继续的生活,收拾心情继续回单位工作。巴金对爱情的刻画不再像小说《家》《春》《秋》那样,只要二人相爱,有激情就能私奔,自由,如觉民和琴一样。巴金开始思考觉民和琴私奔之后—— 一个是旧家庭的二少爷,一个是传统家庭的闺阁小姐,二人如何在平凡生活中维持爱情。会不会在求生过程中相看两相厌。在巴金看来,爱情不仅仅是要在一起,更要长久地在一起。因此相爱不仅仅是柏拉图式的精神契合,它离不开柴米油盐,最终还是要回归现实生活。而偏偏在这个战乱年代,汪文宣一介文人,难以养家糊口。小说中如此写道:“事实上,不论哪个年代,不论是战乱或是和平年代,世道还是这样。钱和权者当道,小人物勤恳工作却难以养家糊口。”这也为汪文宣的悲剧埋下伏笔。

除此之外,是因为巴金在后期岁月中对爱的理解发生了偏差。在他看来,爱不仅仅是一种令人快乐,幸福的东西。那种过于深沉的,极端的,或者说不恰当的爱会让人苦不堪言,甚至折磨致死。爱能让人置身天堂,也能让人万劫不复。《寒夜》中的汪文宣就是一个被两种爱逼死的角色。

汪母在来到汪文宣的小家之后,对这个家庭的结构造成了重大影响。汪母是传统社会制度的代表,她的到来首先是為儿子文宣建立一家之主的威严,所以她要管制儿媳树生。她对儿子愈加疼爱,对儿媳树生的要求则越高,如此势必和受过新式教育的新女性树生发生重大冲突。而树生,作为汪文宣的妻子,她也不甘退让。她明白只要汪文宣的母亲在,汪文宣就会受到他母亲的管制,这样她和汪文宣之间的感情势必受到影响。想来也是如此,巴金对二人的人设就注定二人不能共存。一个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旧式女子,以夫为天,忠诚于包办婚姻;另一个是受过新式教育,为了爱情可以忽略婚姻形式,无视世俗观念和爱人相结合,这样两个角色注定水火不容。文中写到,她不止一次地在防空警报响起逃难时让汪文宣在他母亲和自己之间做出选择。文宣身为人子,始终难以抛开母亲,就这样一次次的循环,一次次的失望。树生是爱之深,恨之切。她深深明白,她母亲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势必不能真正了解自己受过新式教育的儿子,他母亲的宠爱实则是一种枷锁。事实上,作为读者来看,汪母和曾树生两个人都像刽子手,将以爱为名做成的枷锁牢牢套在汪文宣的身上,像拔河一样,让文宣受钻心分裂之痛,最终在壮年患上痨病,痛苦惨死。某种程度上来说,汪文宣是被两个女人的爱给逼死的。他不止一次在文中“呻吟”:希望这一切只是个梦,梦醒之后,她们二人就能各退一步,这样我们的日子就又会好了。然而这种祈祷只是奢望。可见,爱不仅能给人带来幸福,也能对人造成毁灭。这是巴金在之前小说创作中都没有考虑过的。

三、“爱的困惑”

巴金对爱情及婚姻的理解还是存在着困惑,这种困惑体现在他所创造的“曾树生”这个充满复杂性的角色中。虽然明白了爱的两种矛盾性,但是他依然没有思考清楚爱情真正该有的模式。这是巴金的局限性,也是人类的局限性。这种困惑性多半是以树生自问的形式体现在《寒夜》中的。树生在《寒夜》里有许多内心独白,在面对陈经理的热情追求时,她不断质问自己,文宣怎么办?这个家怎么办?她甚至有瞬间的迷惑。看上去她是和汪母赌气才决定和陈经理一同离去,而实际上这个决定的背后有着更为复杂的原因,不仅仅与曾树生的性格有关。曾树生这种反反复复的复杂的自我追问体现了巴金对爱情的一种困惑。她看上去似乎还是爱着汪文宣,可是作为曾树生,她考虑的更多。

曾树生这个角色和同时代同类型作品中的女性角色有很大的不同,如拿她和鲁迅《伤逝》中的子君做比较。鲁迅的《伤逝》和巴金的《寒夜》中,爱情通通被“生活琐事”打败。但是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子君和树生这两个女人又是截然不同的。子君是一个以爱情为生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哪怕给她一丁点儿爱都会使其心甘情愿为爱情付出一切,忍受生活的一切磨难,换言之,爱情是她生活的所有动力。所以,当涓生亲口证实她心中的爱情消失之后,她也随着她的爱情而逝去。但是曾树生不同,不只是爱情,她想要的更多。爱情固然重要,可是内心的空虚、对物质生活的向往、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等等也是她所考虑的范围。她做好汪太太这个角色的前提是她要成为真正的曾树生。她想要的从来不只是爱情,比起爱情,她更爱自己。她对汪文宣的爱最后也可以表现为对自己的爱。所以巴金所创造的曾树生这个女性角色具有超时代性,像《家》《春》《秋》中一心苦苦追求爱情的女子显得不够真实,因为时代背景已经有了巨大转变。事实上现在更多的女子是像曾树生这样,对物质有诸多追求,渴望一切美好,对爱情也有诸多要求。

巴金的困惑还在持续。这也是为什么他让汪文宣死在解放前夜,而让树生等到了胜利来临的日子。看上去巴金是仁慈的,但曾树生作为寄托巴金对爱情、对婚姻的诸多困惑的角色,他留给曾树生的是一片漆黑、刺骨的夜,看不见光明,只有一片黑暗。但至少,他给予她一个机会。《寒夜》的冷,也象征着巴金困惑的无休止性,需要温暖,也代表着困惑需要被解答。

参考文献:

[1] 巴金.寒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 刘慧英.重重樊篱中的女性困境——以女权批评解读巴金的《寒夜》[M].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3).

[3] 巴金.谈《寒夜》,《巴金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4] 王建平.重读《寒夜》[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1).

[5] 宋剑华.《寒夜》:巴金精神世界的苦闷象征[J].文学欣赏,2009(10).

[6] 范水平.“她需要温暖”——重读《寒夜》兼与李玲先生商榷[J].名作欣赏,2007(12).

[7] 陈则光.一曲感人肺腑的哀歌——读巴金的中篇小说《寒夜》[J].文学评论,1981(1).

[8]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婚恋转变观念
钓鱼的观念
当观念成为艺术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如释重负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十二星座时间观念排行榜
婚恋心理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