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对联作为华夏文明独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文化的产物,更是汉字文化的产物。汉字作为形音义的结合体,决定了对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言简意深的魅力。没有汉字,就不可能有对联这种独具特色的艺术。本文试从形式美、音韵美和蕴意美三个方面来说明汉字文化对对联艺术的决定作用。
关键词:汉字 对联 形式美 音韵美 蕴意美
华夏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汉字是最重要的载体,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汉字是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宝库的瑰宝,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具有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特征,兼具象形、表音、表意功能,形声兼备,内涵丰富,传播久远。鲁迅先生曾概括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1]在文学园地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异彩纷呈。这些文学形式世界各国文字都能创造,只有对联是相对应汉字特点而存在的,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文学园地中的奇葩,散发着民族文化的芳香。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雅称楹联或楹贴,俗称对子。《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2]对联一般分为上下两联,就上下两联来讲一般要求字数相等、字词相对、平仄相调、左右对称,而意义要求相似、相连或相反。它非常注意用字造句,要求鲜明适当,
言简意深,精练蕴藉,是单音节、方块形的汉语独有的艺术形式。和其他许多国家的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一个个独立存在的方块字,每个汉字都具有形音义三要素,对联特有的艺术魅力,只有通过汉字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
汉字集形音义于一身,而对联则正是运用字形结构、音韵平仄、字义虚实才能构成对仗工整、韵味无穷的名联佳作。对联的形式与内容都与汉字的特点紧密相关,是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汉字独特的构形造字法在对联创作中巧妙运用,大大增强了对联的表现力和趣味性;汉字音声和谐,声调多变,给对联增添了韵律和节奏感;汉字个个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使得对联蕴藉深厚。对联的形制特点以及它的巧思妙对都是由汉字的特点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联选择了汉字,汉字成就了对联,对联的特征就是汉字特征的缩影。汉字的形音义共同决定了对联的美。
一.形式美
汉字的形就是汉字的外形结构,字的写法。由于历史的原因,汉字的形有古今之别(篆、隶、草、行、楷),繁简之分,但字形总体上来说基本呈独立的方块形状,是典型的方块字。汉字的形,决定了对联的形式美。对联的所谓形,就是外表,就是上下联要大体一致,形成对称。汉字字形的大小和长宽比例都基本一致,保证了汉字与汉字之间能做到所占空间大小一致,容易使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空间上长短一致。而每个汉字的相互对立,又便于横向排列,也便于逐字顺次纵向排列。这特点恰好适用于悬挂、张贴在楹柱或门框以供欣赏。同时,汉字笔画多少、结构繁简,相去悬殊。从笔画看,最少的只有一笔;笔画多的,可达四十余笔。从结构看,最简单是独体字;在合体字中,有些字是由六七个部件组合而成的。但不管笔画多少,结构繁简,无论是手写还是刻写出来的汉字,都是每个字占有面积基本相同的一个方块,在书写成联后,都能整整齐齐,两两相对,左右对称;即使横向排列,也丝毫不影响与竖行排列相同的特点。横排竖排都能整齐相对,不枝不蔓,这是和汉字字形多是方块的特点密切相关的。
汉字独特的造字法,也使对联具有形象美。汉字字形构造灵活多变,具有象形、偏旁部首和一字可以拆散为几个字等特点,它可以把偏旁、部首、笔画予以组合、分散、增加、减少和重组,形成“新”字。利用汉字这一特点,可以创造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对联。有在同一联当中由两个或多个偏旁、部首、笔画组成一个或几个汉字,如“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山石岩前古木枯;白水泉中日月明”等的;有在同一联中把一个字或几个字的偏旁、部首、笔画拆开分散,如“张弓长,骑奇马,单戈而战;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等的;有在同一联中以一个字为基点,在其基础上增加一个或几个偏旁、部首或笔画形成一个新字,如“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作主”等的;有以对联中一个或几个字为立足点,把其偏旁、部首、笔画加以削减形成对联,如“要加盐,谢神童抽身出讨;见了汤,吴学士倒口便吞”等的;有对同一联中的偏旁、部首、笔画进行重新组合,如“或在園中,拖出老袁还我國;余临道上,不堪回首问前途”、“棗棘作薪,析落劈开作四束;阊门造屋,移多补少成双间”等的,形式多样,生动有趣。
二.音韵美
汉字的音,就是它的讀音、读法。对联的音,就是上下联句子中汉字的读音,要符合句中平仄交替,上下联间平仄相对的要求,这样读起来才会抑扬顿挫,才能使读者得到听觉美的享受。汉字单音节、多声调的音声特点,决定了对联的音韵美。
音节是听觉感觉可以区分清楚的语音的基本单位。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一个语素基本上也是一个音节,汉字和语素基本上是相对应的。这就使得用汉字作对联时,不仅在视觉上是字字相对,在听觉上也仍是一一相对,不管视觉、听觉都保持匀称相对的特点。而且,汉字中有大量的多音词、同音词,将这些用之于对联创作,大大增加了联语和对句创作的趣味性,也丰富了对联的表现手法。叠字联就是充分利用汉字字音特点的一个典范。它把对联中的同一个字或几个字重叠起来使用,以增强对联声律的节奏感,造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美;同时还能利用同形汉字的不同音义变化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深化对联的主题。如西湖天下庭园的一幅著名叠字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就抑扬起伏,清脆悦耳,显得生动活泼。利用同音汉字,也能加工润色对联,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双关效果。著名才子金圣叹在临终前与儿子诀别时所作双关联“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将自己心中的悲切怜爱、酸楚难忍表达得出神入化,这样的一语双关,字字玑珠,撼人心魄。
汉字是有声调的文字,同一音素,由于声调的不同,可以区分成不同的字词。汉字声调的巧用,可以使对联具有节奏感、音乐美。对联和律诗一样,都是要讲究节奏的,也即讲究平仄相对。所谓平仄,就是把汉字因发音高低、升降而形成的四种声调分为平仄两类。讲究平仄就是讲究声调的平升曲降,抑扬顿挫。对联至少上下联偶位数的字音要平仄相对,上联末字音节要求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同时上下联要避免连续四字的声调相同,要平仄交替。一幅对联,如果平仄交替、对立做得好,就能够构成節奏与旋律,造成声调的跌宕与和谐,形成一种音乐美,给人一种舒畅的享受。如眉山县三苏祠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和现在多用的春联“春回大地风光好;福满人间喜事多”,读来音韵和谐,悦耳动听。由于讲究平仄,对联这种文学成了不歌而吟的无谱之曲,使人们喜闻乐见,雅俗共赏,其韵味实是不亚于诗词。
三.蕴意美
汉字的义,就是汉字所表达的意思、内涵、涵义。汉字中,有些字是一字一义,但大部分字则是一字多义的,每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意义,表达着深厚的内涵。对联的所谓义,就是对联的句子,意思要通顺明确,上下联间意思连贯,内容相关,不能脱节,联合起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或中心思想。对联的形制短小,想要传达意义,就需要语言凝练。而汉字作为一种表意丰富的文字,为对联的意义表达提供了基本条件。只有汉字这种历史悠久,含义深厚,长于表意的文字,才能够帮助对联在有限的字数里传达最深远的意义,才能够帮助对联形成一种蕴意美。
汉字是表意文字,能够见字知义。见字知义这种直观效果使人们可以更快地理解语言,使人们简单观之就能理解深刻含义。这也给对联的表意传情提供了有利条件。对联运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时节,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对它往往不会多做留意。对联必须能够在第一时间就能将所要表达的意思传递出来,才能发挥作用。汉字传情达意的便捷性为对联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必要条件。对联中的同旁联更是能迅速准确的表达意义,因为其同一偏旁代表着同一意义范畴,所以意义上的对偶以及特定意思的表达都能在视觉上找到感觉。上下联相对称,两组意义范畴、两种意趣合二为一,构成一种简明形象的意境。如“泪滴湘江流满海;瞪叹嚎啕哽咽喉”,上联均用三点水旁,渲染出泪水之多,有灌满江海之势;下联均用口旁,标示着嚎啕之烈,一直哭哑了嗓子,为对联意义的传达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四.结语
对联艺术是汉字文化的独特产物,是中国文学所特有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由汉字而产生的对联,具有形式美、音韵美和蕴意美,是地地道道的汉民族文字的产物。整齐对仗、音韵协调、言简意深,是其独有的艺术魅力,也是汉字文化的集中表现。可以说,汉字文化成就了对联艺术。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3.苍舒:《中国对联艺术》,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4.李土生:《汉字与汉字文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
5.林芳胜等:《古今对联荟萃》,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注 释
[1]《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44页
[2]《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45页
本文系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4BYY113)阶段性成果。
(作者介绍:李璐笛,辽宁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