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四名臣隐逸词研究

2017-03-23 08:09杨基瑜
文学教育 2017年3期

内容摘要:为了从不同视角观察南渡时期隐逸词,深入揭示那一特殊历史时期政治与隐逸词创作的密切关联,了解南渡志士的精神风貌,对南宋四名臣隐逸词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四名臣的政治经历入手,细细分析四名臣各自的隐逸词创作,在总结隐逸词个性的同时,关注四名臣作为一个整体的内部共性,以及他们的隐逸词整体风貌在南渡隐逸词坛上的夺目个性。文章最后落脚于四名臣隐逸词特殊的政治烙印。

关键词:南渡词人 隐逸词 南宋四名臣 政治烙印

关于隐逸词的界定,历来在细节上众说纷纭,而且分类常有部分重叠。笔者在参考了许伯卿《宋词题材研究》、王伟伟《论宋代隐逸词》、王雪敏《宋南渡词意象论》、徐拥军《唐宋隐逸词史论》等文章与论著的说法并进行整理后,在本文中对隐逸词界定如下:①词人身心俱隐,在词中体现出或淡漠、或超脱、或极有生趣的隐逸心理,具体可能通过直接描写隐逸生活,或吟咏隐逸生活中的自然风物,或直接抒发隐逸哲思等;②词人身未隐而心向往之,具体可能有通过游仙题材来抒发出尘之思,或直叙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表达归家返乡的愿望,或以隐士高洁品格自勉等[1]。总之,隐逸词是表达一定程度的隐逸心理或隐逸思想的词作。南渡时期的隐逸词也是如此。

南宋四名臣无疑是南渡词人中的志士词人,他们当时的文坛地位和鲜明的政治态度使他們成为南渡时期志士词人的突出代表。而他们的词作除了感时伤世、唱和酬答等题材之外,隐逸词占了相当比重。以南宋四名臣的隐逸词为视角,可以窥南渡时期志士词人隐逸词创作的一隅,从而深入了解南渡志士词人的心理,揭示那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形势、词人政治态度与隐逸词创作的密切联系,以及四名臣隐逸词的突出风貌。

既存研究中,有很多学者以词史的视角,从宋代或南宋整体来把握隐逸词,如万志强《南宋隐逸词简论》、王伟伟《论宋代隐逸词》、徐拥军《唐宋隐逸词史论》,等等。也有学者在南渡词人的整体研究中关注到了南渡词人的隐逸词创作,如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黄海《宋南渡词坛研究》,等等。对于南渡时期隐逸词的定位,学者们十分一致,那就是南渡词人隐逸词是南宋中期隐逸词高峰的准备,是隐逸词发展史上的初盛期。迄今,对南渡词人隐逸词的专题关注度略显不够,而南宋四名臣的隐逸词创作更是切入该问题的新视角。

一.南宋四名臣的共性与个人经历

自从清末王鹏运选编了南宋名臣李纲《梁溪词》、李光《庄简词》、赵鼎《得全居士词》、胡铨《澹安词》并定为一卷,编成《南宋四名臣词集》后,“南宋四名臣”专指李纲、李光、赵鼎、胡铨四人。这一称谓得到广泛认同,唐圭璋、王兆鹏、杨海明、陶尔夫等著名学者都在其著作中沿用“南宋四名臣”一词。

将李纲、李光、赵鼎、胡铨四人联系在一起的,无非是政治和文学这两条纽带。其中,李纲临危任命,在其指挥下京城(汴京)保卫战初战大捷,南渡后官至宰相,虽为相时日不长,却声望极高,政治地位超然,也在文坛上处于中心地位。李纲与李光长期有诗词唱和,李纲去世后,李光在挽诗中曾这样评价李纲:“忠言直节动华夷,肯为投闲便息机。[2]”赵鼎曾是李纲军幕的属官,后也官至相位,二人私交甚好,常有书信往来,《李纲全集》中便有李纲写给赵鼎的书信二十来篇。此外,李光与胡铨也常有诗赋唱和,还有人借此诬告二人讥讽朝政,因此二人共同被贬[1]。

因几人政治地位高,主张抗金,政见相类,性格又倔强刚硬,所以四人政治命运非常相似,都曾被秦桧一党迫害,一贬再贬。李纲坚决抗金,一贬再贬,听闻宋向金称臣纳贡后忧愤而终;李光反对纳贡割地,视议和为权宜之计,因上书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撤”而忤逆秦桧,并曾当面指责秦桧弄权误国[2],不断被人构陷,不容于朝,甚至最后家破人亡;赵鼎反对议和,开罪秦桧,晚年为避免祸及家人,绝食而死;胡铨较前三人更年少,主战,贬谪南岭及海南岛十七年,在秦桧死后才仕途稍顺,并极力抗议朝中议和之风,临终前仍惦念杀敌报国。

长期以来,对南宋四名臣的评价多为爱国志士,对他们政治价值的关注远远高出了他们的词作。但是,四名臣既是政治名臣,也同样是著名的南渡词人。四名臣的爱国情怀、高洁品格使他们成为南渡志士词人的突出代表。

二.南宋四名臣的隐逸词

据笔者按上述隐逸词的概念统计,李纲存词52首,有隐逸词14首,占总数的27%;李光存词14首,有隐逸词5首;赵鼎存隐逸词12首,约占其存词总数的四分之一;胡铨存词较少,有隐逸词2首。

(一)李纲隐逸词:从郁结无奈到孤独之中生的感悟

李纲的隐逸词大多作于贬谪隐居期间。其内容或为与友人赠答酬唱,或写隐居所见之景,或描绘田园生活。

早在李纲贬谪返回江苏无锡老家的途中,便有隐逸词作反映他对即将到来的隐逸生活的想象,其间还夹杂着一丝盼归的心情,如《江城子》(晓来江口转南风):

晓来江口转南风。静烟空。整云蓬。满眼高帆,隐映图画中。呕轧数声离岸橹,云暗淡,雪溟濛。

扁舟归去五湖东。狎樵童。侣渔翁。不管人间,荣辱与穷通。试作五噫歌汉室,从隐遁,作梁鸿。

此时,面对如画江景,他便流露出了自己的隐逸决心,以梁鸿自比,从此“不管人间,荣辱与穷通”。

1.酬唱类隐逸词

在隐居期间,与友人的交往多少给李纲带来了宽慰。李纲名望很高,又谪居在老家,当地亲友士人多有与之交往,如词中常出现的酬赠对象李似之、李致远、张柔直等等。

在李纲与友人酬唱的隐逸词中,三首联章词《水调歌头》(律吕自相召)(如意始身退)(物我本虚幻)巧妙地反映了他的心路历程:

律吕自相召,韶頀不难谐。致君泽物,古来何世不须才。幸可山林高卧,袖手何妨闲处,醇酒醉朋侪。千里故人驾,不怕物情猜。

秋夜永,更秉烛,且衔杯。五年离索,谁谓谈笑豁幽怀。况我早衰多病,屏迹云山深处,俗客不曾来。此日扫花径,蓬户为君开。

又:

如意始身退,此事古难谐。中年醉饮,多病闲去正当才。长爱兰亭公子,弋钓溪山娱适,甘旨及朋侪。衰疾卧江海,鸥鸟莫惊猜。

酒初熟,招我友,共一杯。碧天云卷,高挂明月照人怀。我醉欲眠君去,醉醒君如有意,依旧抱琴来。尚有一壶酒,当复为君开。

又:

物我本虚幻,世事若俳谐。功名富贵,当得须是个般才。幸有山林云水,造物端如有意,分付与吾侪。寄语旧猿鹤,不用苦相猜。

醉中适,一杯尽,复一杯。坐间有客,超诣言笑可忘怀。况是清风明月,如会幽人高意,千里自飞来。共笑陶彭泽,空对菊花开。

《水调歌头》(律吕自相召)中,体现词人的感情十分复杂。既已决心隐逸,便只管看开,“幸可山林高卧,袖手何妨闲处”,“幸可”、“何妨”几字,正体现了李纲的大丈夫心态,更何况还有“故人”一起对饮。而下片“秋夜永,更秉烛,且衔杯”化用“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句,在表面的看似放纵中,却深藏着词人心中的凄苦。“谁谓谈笑豁幽怀”,此句直接点明幽怀难豁,如今多病的词人隐居在云山深处,往来的便只有几位友人了。此词感情几番波动,由与友对饮的欣喜到极乐之后的悲从中来,最后停留在对朋友的热情相邀。

第二首《水调歌头》(如意始身退)中,词人心怀较第一首已渐渐放开,以古观今,以古觀我,自我开解,认识到“如意始身退,此事古难谐”。而后自比“兰亭公子”,在山水间与友人徜徉,“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的洒脱姿态使该词多了一丝明快飘逸。最后落脚仍在友人情谊。

《水调歌头》(物我本虚幻)中,词人更是清楚意识到了云林山水这般造物对他的赐予。山水中寄情猿鹤的生活不比官场,不用互相猜疑,何况还有朋友的陪伴,这些都让词人安慰舒怀。

这三首联章词正是李纲酬唱类隐逸词的代表。隐居后朋友的往来更显可贵,这时的酬唱可以说不再是官场交际的需要,而是朋友间的心语。这三首词由看似开怀的郁结之情到渐渐舒怀,既是词人自我开解的结果,更是友人的陪伴带来的宽慰。

2.写景抒怀类隐逸词

与酬唱类隐逸词不同,写景类隐逸词塑造了词人另一种形象。如《念奴娇·中秋独坐》:

暮云四卷,淡星河、天影茫茫垂碧。皓月浮空,人尽道,端的清圆如璧。丹桂扶疏,银蟾依约,千古佳今夕。寒光委照,有人独坐秋色。

怅念老子平生,粗令婚嫁了,超然闲适。误缚簪缨遭世故,空有当时胸臆。苒苒流年,春鸿秋燕,来往终何益。云山深处,这回真是休息。

写景类隐逸词多是词人独自观景所作,一人独处时,面对同样的景物便生出不同的心境。此词开片写中秋夜景,一个“独”字直接点明了词人的孤寂之情。面对中秋亘古不变的圆月,词人不由得回首自己的人生,空有抱负,最终在流年中化作虚无。消极的心态不由自主地跃然纸上。“云山深处,这回真是休息”,更是萧索的自嘲。

《望江南》(清昼永)也大体相类:

清昼永,幽致夏来多。远岸参差风扬柳,平湖清浅露翻荷。移棹钓烟波。

凉一霎,飞雨洒轻蓑。满眼生涯千顷浪,放怀乐事一声歌。不醉欲如何。

上片写乐景,下片笔锋一转,想起自己的人生,“不醉欲如何”,还是化为了淡淡的无奈。

再如《望江南》(新阁就)(新酒熟)(新雨足)(新月出)四首联章词,乐景之中总会流露出淡淡的无奈与萧索,比如“万事总休休”,“秋色陡凄凉”之句。

3.田园生活类隐逸词

若李纲仅有前两类隐逸词,那他也无法在众多的隐逸词人中独树一帜。鲜有隐逸词人可以真正发现生活的活力并萌发出极大热情。而李纲前半生的人生经历、儒家教育和他顽强豁达的性格都使他最终找到了生活的另一种方式与乐趣。如《望江南·江上雪》: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李纲隐居期间成为了渔翁,他从平凡的打渔生活中找到了生活的乐趣。此词开片即云“独立钓渔翁”,同样用“独”一词,却没有了“有人独坐秋色”那样的凄凉之意。开口便说“独”,也侧面反映了李纲已经接受了自己“独”的生活状态,所以不以为意了。打渔生活被他写得栩栩如生,冰裂的响声、蓑衣振起的雪花,以及到晚归家时看见自家的竹篱,提着装有鳊、鲫的轻笼,轻快的心情跃然纸上。结句“欢笑有儿童”更添生气。

又如另一首《望江南》:

烟艇稳,浦溆正清秋。风细波平宜进楫,月明江静好沈钩。横笛起汀洲。

鲈鳜美,新酿蚁醅浮。休问六朝兴废事,白萍红蓼正凝愁。千古一渔舟。

词中,稳稳的烟艇、风平浪静的江面、悠远的横笛、美味的鲈鳜以及绿蚁新醅酒,衬得那一叶渔舟亘古自在。

综上所述,李纲的隐逸生活既有郁结无奈,更有友人相伴,还有他在孤独中对生活、生命的感悟。这些都体现在了他的隐逸词中。而他的旷达与胸怀使他找到了生活中新的乐趣,长期的隐逸生活中,他一直有对国家民族的愁绪,但他同样热爱平凡的农村生活。

(二)李光隐逸词:从佛、道思想中解脱

李光存隐逸词5首,可以略观其隐逸词特色。

如《水调歌头·罢政东归,十八日晚抵西兴》:

晚渡呼舟疾,寒日正苍茫。西兴浦口云树,真个是吾乡。闻□(原无空格,据律补)蜗庐好在,小圃犹存松菊,三径未全荒。收拾桑榆景,蓑笠换金章。

珥金貂,拥珠履,在岩廊。回头万事何有,一枕梦黄粮。十载人间忧患,赢得萧萧华发,清镜照星霜。醉倒休扶我,身世永相忘。

这是李光罢政东归,抵达家乡时所作,看到“西兴浦口云树”,回乡的欣喜之情一时涌上心头。“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看到家中事物,不由回想自己的仕宦生涯,身世之感、年华之叹交织心头,这一切种种使李光产生“黄粱一梦”“万事何有”的感觉。这种忧患、虚无之感正是李光中年以后庄老思想的体现。

李光晚年信奉佛老,此首《水调歌头》是道家思想的体现。而另一首隐逸词《水调歌头·清明俯近,感叹偶成,寄子贱舍人》中的“行尽荒烟蛮瘴,深入维那境界,参透祖师禅”却是佛家思想的体现。咏菊的隐逸词《南歌子》(南圃秋香过)一首也有“天女维摩相对、两忘情”之语,词人自称佛教用语“维摩”。

李光隐逸词的重要特色便是佛、道色彩,也正是因为他的佛、道思想,才使得李光可以从丧子之痛、构陷之悲、贬谪之叹等凄苦的晚年生活中解脱出来,并在《水调歌头·清明俯近》一词中发出“潇洒任吾年”的感慨。

(三)赵鼎隐逸词:醉心归隐

赵鼎隐逸词存有12首,大体是表达归隐之思和隐居所作两类。赵鼎晚年隐居,但早年已屡屡流露出归隐之意,也曾一度隐居衢州山。所存隐居所作类隐逸词也是在衢州隐居时所作。

1.表达归隐之思

此处所指赵鼎表达归隐之思的隐逸词是他未隐居时所作。如《浪淘沙·次韵史东美洛中作》:

归计信悠悠。归去谁留。梦随江水绕沙洲。沙上孤鸿犹笑我,萍梗飘流。

与世且沈浮。要便归休。一杯消尽一生愁。傥有人来闲论事,我会摇头。

赵鼎几度为相,宦海沉浮,而朝中秦桧一党的得势,君臣割地纳贡的风气,以及屡次被排挤诋毁,使他早早有了归隐之意,开片就论“归计信悠悠”,想着摇头不再“闲论事”。类似还如《虞美人令·冯翊送信道舅先归桐宫》:

魂消目断关山路。曾送雕鞍去。而今留滞古陪京,还是一尊芳酒、送君行。

吾庐好在条山曲。三径应芜没。诛茅为我补东篱。会待新春残腊、也来归。

词中表达了对山曲茅庐的向往,对离别归隐者的羡慕。

除了酬唱赠答时表达归隐之思,赵鼎还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表达对隐逸生活的企慕。如《望海潮·八月十五日錢塘观潮》中有“旧隐依然,几时归去泛灵槎”之句;在《贺圣朝·丙辰岁生日作》中亦有“王侯富贵,非翁雅意,愿翁早早乞身归,对青山沉醉”。

2.隐居所作

赵鼎在衢州隐居时所作隐逸词主要是四首联章词《好事近》和《满庭芳·九日用渊明二诗作》。

举《好事近·雪中携酒过元长》一首:

春色遍天涯,寒谷未知消息。且共一尊芳酒。看东风飞雪。

太平遗老洞霄翁,相对两华发。一任醉魂飞去,访琼瑶宫阙。

此词将隐居的友人比作神仙,醉后逍遥恣意,可见词人对隐逸生活心沉醉之。

又如《满庭芳·九日用渊明二诗作》:

靡靡流光,凄凄风露,小园草木初凋。杳然尘影,爽气界天高。爱此佳名重九,随宜对、秋菊持醪。登临处,哀蝉断响,燕雁度云霄。

闲谣。情缅邈,相寻万化,人世徒劳。念胸中百虑,何物能消。欲致颓龄不老,和金茎、一醉陶陶。君休问,千年事往,聊与永今朝。

词人于重阳佳节所作的这首词化用陶渊明诗句,直接表达了词人与陶渊明类似的隐逸思想。

综上所述,赵鼎对于隐逸生活是十分向往与沉醉的,将归隐视作不再有百般思虑的清净去处,避开官场是非与政治上的抑郁。

(四)胡铨隐逸词:闲适旷达

胡铨现存的两首隐逸词全部作于岭南贬谪之所,隐居之时。

《鹧鸪天·癸酉吉阳用山谷韵》:

梦绕松江属玉飞。秋风莼美更鲈肥。不因入海求诗句,万里投荒亦岂宜。

青箬笠,绿荷衣。斜风细雨也须归。崖州险似风波海,海里风波有定时。

《好事近》(富贵本无心):

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空惹猿惊鹤怨,误松萝风月。

囊锥刚强出头来,不道甚时节。欲命巾车归去,恐豺狼当辙。

从这两首词便可以看出,胡铨贬谪时既有“秋风莼美更鲈肥”、“风波有定时”的闲适与乐天,也有“富贵本无心”的超旷。古人评价胡铨词“语近东坡”,确实如此。

从以上四名臣隐逸词的分述来看,四人的隐逸词创作可谓是涉及了南渡词人隐逸词情感风格的各个领域。南渡词人的隐逸词大体分为三类:身隐心未隐的苦闷徘徊;身心俱隐的了悟感慨;身心皆忘的淡漠怡然[3]。李纲前期隐逸词的郁结无奈是身隐心未隐的苦闷徘徊,后期孤独中生发的对隐逸生活的感悟与热爱是身心俱隐的了悟与感慨;李光的隐逸词选择了佛、道思想,是属身心皆忘的淡漠怡然;赵鼎隐逸词的醉心归隐,胡铨隐逸词的闲适旷达都是身心俱隐的了悟感慨。四名臣的隐逸词可以说是南渡词人隐逸词的一个缩影。

三.四名臣隐逸词中的政治烙印

四名臣都是政治名臣,在隐逸词中都不可避免地流露出对政治的无奈,与被迫退隐、不能一展抱负的郁结,和政治生涯的忧患,如李纲的“误缚簪缨遭世故,空有当时胸臆”,李光的“十载人间忧患”,赵鼎的“一杯消尽一生愁”,胡铨的“欲命巾车归去,恐豺狼当辙”,等等。然而,虽心中郁结,他们终究以不同的方式在隐逸生活中找到出路,或转为对田园生活的热情,或在佛、道思想中超脱,或对隐逸本身倾注极大热情,或在人生哲理的思考中旷达自适。

四名臣的隐逸词中,虽然不再有英雄词里那样激情澎湃的对收复祖国旧河山的热情,以及那样鲜明的主战的政治态度,但是四人相似的政治经历与政治思想都在他们的思想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以至于在隐逸词中,不时地流露出词人对不能施展抱负、不能再为国家尽忠的人生空忙一场,功业无成、心灵无所归依的感慨。这种感慨在丰富的人生经历下显得格外真实,有别于一般的隐士如周紫芝、杨无咎、苏庠等。

政治的烙印使得四名臣隐逸词与周紫芝、苏庠等普通隐士的隐逸词大不相同。一是体现在名臣词的自我压抑更重,有着挥之不去的社稷之痛;二是体现在其他隐士的自命清高,词意更浅。如李纲,即便是在体现生活乐趣的隐逸词里,还是有“白萍红蓼正凝愁”这样的句子,不过是压抑着自己的家国之思,而在淳朴的田园生活中寻找生趣罢了。而其他隐士如苏庠在《临江仙·席上赠张建康》中所云“只愁宣室召,未许钓船轻”,朱敦儒《鹧鸪天》中的“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周紫芝《醉落魄》中“为个蝇头,轻负青山约”等等,便显得有些肤浅与自命清高了。

其实不仅是四名臣,南渡期望有所作为的志士莫不如此。在理想受到朝中权臣当道、君臣只盼苟且度日的现实的冲击时,志士们或主动归隐山林,寄情山水,或被排挤而被迫隐居。四名臣无疑属于后者。他们本有着远大的抱负,并且是能臣,即便是为官时偶尔流露出归隐之意的赵鼎,也只是在秦桧的迫害步步紧逼,为免杀身之祸而不得不隐的时候上书乞骸骨。

注 释

[1][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百六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

[2][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百六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桧恶之。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桧大怒。

[3]唐圭璋等编:《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统计与词句引用均以《全宋词》为底本,不再注。

参考文献

1.许伯卿.《宋词题材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29.

2.王伟伟.《论宋代隐逸词》[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3.王雪敏.《宋南渡词意象论》[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徐拥军.《唐宋隐逸词史论》[D],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5.王瑞明点校,李纲《李纲全集》(精装本)[M],长沙:岳麓书社,2004:1755.

6.黄海《宋南渡词坛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作者介绍:杨基瑜,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