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建香
品德与社会教学发挥着启迪学生道德意识,提升学生精神内涵的重要作用。然而,现今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却呈现出了文本化、理论化的教学倾向,这对小学生来说,显然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事实上,品德与社会学科就像一个万花筒,其丰富、真实的特点,正是它的魅力所在。教师要以生活为基础,从不同角度去挖掘符合学生认知的素材,丰富学生的体验,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一、创设生活情境,深化学习感知
思维直观、感知敏锐是小学生独有的特点,但是,他们对事物的思考还不够深刻,社会体验还不够丰富,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生活素材的捕捉角度、导入方式都需要有更具体的呈现。教师要抓准生活素材,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完成内化吸收的过程,创设生活情境无疑就是最直接的方式。
在学习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逛商场”一课的时候,教师将生活意味浓厚的学习内容以情境演绎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一番布置后,教室变成了一个有商品、售货员、管理者、顾客的模擬商场。商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情况,有正常的也有突发的,如,“大减价活动”,“顾客”买错了商品,“顾客”被“售货员”要求检查背包,“顾客”讲价不成大闹商场等。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每个学生都完全地融入课堂情境中,他们都在认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亲身体验之后,学生充分理解了不可盲目消费、要有维权意识、要文明购物等知识。
生活融入教学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几个实例那么简单,而要从各个角度去捕捉元素和导入元素。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在情境中寻找自己熟悉的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进而受到启发。
二、挖掘社会焦点,拓展学习视野
生活的概念极为宽广,从自身周边,到辗转耳闻,从电视演绎到新闻网络,不管是生活渠道还是生活内容都值得关注探索。社会焦点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也是课堂教学所欠缺的一部分。教师应当有意识、有方向地挖掘社会焦点,拓宽学生的视野。
学习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心中的110”时,围绕有关安全的话题展开教学,重在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对此,教师还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几则社会新闻作为教学材料。一则是某地小学生被诱拐,原本有多次逃走呼救的机会,但是却因为胆小怕事而错失了求救的好机会。另一则是儿童强抢案,新闻的小主人公在被强行塞进汽车前找准人多的时机大声呼救,成功引起了群众的关注,很快被解救。两则新闻分别从正反两面反映了生活现实。教师让学生围绕新闻展开讨论:遇到危险时,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拉响警报?成功地完成了从课本理论到真实生活的迁移。
小学生尚未真正走进社会,他们的视野也相对狭窄,品德与社会作为思想学科,对学生最现实的引导就是让学生从真实、具体的事实感受中深化认识,加强安全意识。
三、树立现实典范,提升精神追求
品德与社会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精神面貌和精神追求十分重要。但单纯以课本为引导的精神激发显然不够,学生需要的是具体形象的引导、充分的精神推动,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熟悉的现实中寻找典范,帮助学生将模糊的道德标准转换为实际行动,更好地塑造自我。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绿色小卫士”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对环保知识很感兴趣,但说到实际行动,多数学生都没有明确的方向。于是,教师就开始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典型事件,学生发现,某学生长期以来都自觉承担着班级的垃圾分类工作,不仅每天不误,而且分类十分准确,这样的卫士形象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某老师是个变废为宝的能手,饮料瓶、废纸箱在他手里都能变成漂亮的工艺品。现实的形象使学生的心中开始有目标,并积极地将理论转化成行动。
真实的形象典范在学生的人格养成、思想升华中发挥着巨大的感染作用。一是明确的榜样让学生的思想和行动更具体、明晰;二是现实的典范是亲眼可见的,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
在捕捉生活素材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取材新颖,着眼深度,用对方式,并且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在自觉沉淀中积极奠定人格修养的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兆丰学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