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欢 王泽坤 欧吉如
(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中医生职业素养培育方案的探索
李 欢 王泽坤 欧吉如
(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根据中医生职业素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探索中医生职业素养培育方案。应以行业标准引领中医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目标;以教学改革促进中医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以师资团队护航中医生职业素养的成长;以评价与监控系统检验中医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成效。
中医生;职业素养;培育途径
中医具有自己独特的卫生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等优势,现代科技进步和多学科交融为中医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对新时期中医人才职业素养培育提出了新要求,中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关系着未来中医的创新性发展。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从事职业活动的基础,不同的职业要求具备不同的职业素养。中医生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行为、职业技能四个部分。职业道德是中医行业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职业理想是中医生根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而确立的职业目标。职业行为是中医生对职业行为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过程的行为反映。职业技能是中医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驾驭能力、创新能力、发展能力等。对于中医学生来说,医疗行业的职业特点要求中医学生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加强临床实践,也应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形成以“医者父母心”为宗旨的职业道德;以“大医精诚”为目标的职业技能;以传承行业精神为己任的职业理想;以文明修身为主导的职业行为习惯。
由于教育环境、培养方式、资源获取及运用等的不同,导致部分中医生就业方向不清,就业存在困难;部分中医生服务意识差、缺乏爱心;部分中医生学习动机缺乏、创新意志不足;部分中医生基础理论知识欠缺、与患者沟通存在困难、实践操作能力及临床应变能力不强等问题。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个按照中医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规律,通过知识传授、活动体验和岗位实践等三个渠道,进行纵向层层递进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教育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采用理论授课的形式;课程设置、课程考核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难以很好地完成职业素养教育的任务。
在现有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医学专业课学习任务繁重、以考试成绩评价和考核师生的情况下,学生主要关注专业课的考试成绩,忽略对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造成了中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又由于专业课教师偏向专业理论与临床技能的教学,医学伦理与人文课程采用传统方式讲授,也难以激发起学生对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视。
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的高等医学教育缺乏既懂人文知识又懂中医的专业教师队伍,制约了中医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有待提升,工作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难以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当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因受制于市场和行业自身的发展,导致部分医生出现开大处方、收红包等过度追求个人利益的逐利行为。中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如果受到职业精神缺失、职业道德沦丧的医务人员的影响,将会非常不利于其个人良好职业素养的塑造,甚至导致医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
近年来,《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阐述了世界各地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及能力,与以往标准不同的是,在规定医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业务能力的同时,更多强调了敬业精神、社会科学知识、思维技巧、再学习能力等职业素质的培养[1]。 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的转变和我国卫生服务的发展需求越来越高,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为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和医学教育工作的核心[2]。该意见第三项还特别指出,医学教育要 “德育为先,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其研究的对象具有个体生理、心理差异和社会背景的复杂性[3]。因此,应按照以上标准和要求,积极地探索与实践,培养一批具有良好医德,以传承医者精神为理想,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技术精湛的中医人才。
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构建包涵人文素养、学习能力与发展、职业基本能力与素质、职业拓展与创新能力等四大课程群,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结合,探索现代通识教育与中医药专业教育相互渗透的教学机制,将职业素养的培养有效地内化到课程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对学生素质、知识、能力的综合协调培养。
推动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PBL模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改革;通过中医“标准化病人”以及中医临床辨治思维能力训练平台,在教学中强化中医辨证施治的思维培养;采用多站式技能考核强化动手能力训练,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切实提高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个性和才能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在基础教学阶段,突出基础为临床服务,理论教学与临床见习相结合,集中见习与课程见习相结合;在临床教学阶段强化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复习与巩固,采用案例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中医思维训练,在培养过程中将基础与临床有机融合。以笔者所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为例,学生在第三学年开始“半天跟师临床、半天理论学习”的教学模式,很好地促进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有利于职业素养的提高。
《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中医经典文献,不仅蕴含着中医传统的思维和方法,如思外揣内、活体取象、实体求证、内求体悟等;同时也蕴含中医的创新思维,具有原创性和其特殊性。学生在研读经典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和掌握以上中医学思辨能力。但在中医院校教育过程中,由于借鉴西医院校发展模式设置课程,中西医课程在同一学期开设,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混乱;西医课程比例过高,也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确定,职业标准定位有偏差等问题。因此,应遵循中医自身的特点,通过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实行先中后西的课程安排模式,在中医经典课程中强化学生辨证思维能力,构建重视特色为本、医文融合的中医职业素养教育体系。
培养中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应该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共同推进。院校教育开拓医教协同、科教融通的教育新格局,打破院校、学科、医院围墙,组建跨学科教学与跨医校实践团队,在创新创业开发、教学学术研究、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予以重点突破。依托“医教一体”的综合性医院和教学合作,提升中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教育力度。 加强国内外合作办学,引进“多校园”教育理念,主动拓展国内、国际交流项目,为学生创造更多海外学习机会,培养其卓越的职业技能,塑造全面优越的中医学人才。
师承教育打造名医引领、博采众长的教育新风貌,中医的传承轨迹、学术思想和人文情怀的不断延续,可以通过半天临床半天讲授的方式和“导师制”等方式,在名老中医的引领下实现。师承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标准,为学生以后的职业行为树立模范标杆。开展一体化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推进“前期厚基础能力、后期重跟师悟道”的阶梯式培养路径,形成以学科交融、大师云集、人才荟萃为核心的良好生态。
课堂教学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密切相关。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建立与中医行业标准相衔接的教学目标,促使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医学行业进步、社会需求同步;还应进行以职业素养为主线的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模块和教学内容应该根据中医生理法方药的治疗理念和医院运行流程来进行合理设计,推动教学方法改革,以医院的真实病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
在课外,坚持“以文化人”和“实践育人”相结合,强化中医职业精神内涵与特色,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文化科技活动。如中医经典、中药辨识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中医经典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经典理论和方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中医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在假期的实践中,通过义诊、健康宣教、养生讲座等“服务性学习”小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关怀精神,为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在创新创业比赛、挑战杯比赛、课题设计比赛等科研活动中,将中医创新意识与科技活动有机融合,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学生中医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专业教师作为中医生的引领者与知识传播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过硬的临床能力。学校应提供临床基地,要求从事中医基础课程教学和中医经典课程教学的教师要经常接触患者和病床,加强临证学习,积极将中医学基本理论与中医学临床病症分析、临床诊疗结合起来教育,始终将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中。从事中医临床课教学的带教老师,不仅应该有高超的临床水平,也应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及广博的学科知识水平,在教学中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技能。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的培养, 宜学校和学科相结合,根据教师临床能力不同,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对高年龄水平中等的教师和青年教师进行再教育,融入中医师承元素,探索符合国情、富有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的新模式,为新手型教师向成熟型教师、进而向专家型教师成长构建路径。
在中医院校里,非医学背景的学校教职工,面对的学生与普通院校不同,他们面对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中医生。中医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将会在他们工作时影响到患者的生死以及医疗体系的发展。但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学校其他教职工一般都不具备医学知识背景,在教学、管理、服务工作中,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因此,应对他们进行医学知识培训,使他们对医学知识充分了解,一方面,他们在工作中,可以有针对性或潜移默化地培养中医生的人文情怀。另一方面,有一定医学知识的教师,更容易和中医生产生共鸣,更容易了解中医生的心理,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职业素养的成长。上述对非医学背景教职工的培训,可以促进与专业教师合力培养出“有理想、有担当、有水平”的卓越中医人才。
作为教育中医生的主体,教师在对中医生进行职业素养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之前,应充分了解所教内容,加强对其的研究。因为“教学”与“研究”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研会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严格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育理念,这些都会有助于教学的完善,同时可在课堂当中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在不断进行教研探索的过程当中所形成的教研氛围也是对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间接的培养[1]。因此,教师团队需研究医德、医学技能、职业意识、沟通技巧等职业素养的内容,从而将这些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系统地进行教育。另一方面,教师队伍也需研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包含的内容,引导中医生自我定位和确定目标、帮助其制定为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等,从而能够让中医生有明确的目标和合理的计划,让他们能够为自我实现努力奋斗。
职业素养培育的目标是促进中医生全面发展、为国家和人民培养卓越中医人才。但是中医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否达到预定的目的,在培养过程中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都没有规范的标准和科学的测评系统,因此亟待建立完善的评价与监控系统检验中医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成效。建立该系统,需要遵行政策依据和学理依据。政策依据是建立评价与监控系统的方向和标杆,主要有《中医学本科(前)教育毕业生基本要求》、《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暂行)》等相关文件办法。学理依据要求评价与监控系统必须遵循教育学原理,反映职业素养教学及其发展规律。
在具体构建中医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评价与监控系统时,首先,应改变评价主体过于单一的特性,形成以学生、职业单位、患者、教师为评价主体,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特别是将职业单位与患者纳入评价主体,可以提高评价的可信度。其次,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形成性评价是在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进行评价,可以通过期中考核、不定期抽查,网络在线测试、与学生谈心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终结性评价是在职业素养教育完成后进行评价,其目的是对学生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对考核结果合格的学生授予相应的证书。再次,应形成以书面测试、网络模拟测试、情境模拟测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科学客观地评价中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临床技能、沟通技能。最后,也可以采用分类加权法考核中医生的职业素养。即将职业素养分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四个评级,然后再细分为若干子目,根据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不同百分比,得到一个衡量学生全面职业素养的综合量化指标。
[1]范秀英.基于“院校循环,虚实轮转,实境育人”的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 63-65.
[2]张翔云,胡振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56-58,93.
[3]陈旻敏.临床医学生职业教育探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23.
[4]姚从明,陈桂香.专业教学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当代教研论坛,2016(1):123-124.
[5]申逸彬.评价医学职业素养的文献评述[J].复旦教育论坛,2005(6):86-90.
Explorat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Chinese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Li Huan, Wang Zekun, Ou Jiru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006,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causes of the Chinese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ltivation scheme of Chinese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Should be to lead the industry standard in the professional literacy cultivation target.In the teaching reform, promote the Chinese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ascension.Faculty to escort the Chinese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growth;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system in professional literacy cultivation in the inspection results.
Chinese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s; Nurturing way
李欢(1983-),女,讲师。
201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案研究” (NO.SKFD1604)。
2017-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