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大旺,原佳丽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教育研究
缪大旺,原佳丽
当前,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交流、沟通和最新资讯获取的主要渠道,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就业创业心理以及高校就业创业意识教育等都随着新媒体的广泛运用而深受影响。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就业创业工作的主要课题。基于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特征,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策略。
新媒体;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教育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书籍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依靠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讯等新技术,以QQ、微信、微博等为典型代表,向受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73.7%,并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其中手机上网人群不断攀升,大学生网民就占43.6%,互联网手机支付使用率更是逐年递增,新媒体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活环境。”[1]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更为迅速和广泛,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传播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内容广泛化、效果快捷化、平台交互化等鲜明特征。新媒体所展示出来的丰富、形象的表现力,突显了其互动、及时的优势,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具有一定的作用。
当前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不仅能够熟练使用电脑、手机,而且更加容易接受新兴事物,对快捷、方便、共享的移动互联网方式非常认同和喜爱,各类新媒体已经在他们学习、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当前大学生普遍具有个性张扬、思想开放独立、自我意识强烈等鲜明特点,与新媒体的互动性、去权威化的传播方式不谋而合。QQ、微信、微博、各类手机APP等新媒体工具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就业创业意识教育载体,并逐步展现出其日益强大的传播优势。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获取各类充实、有效的个性化就业创业意识教育信息。
新媒体技术打破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之间的界限,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体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普及率日益提高。新媒体不仅是大学生获取资讯的一种重要渠道,而且已经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就业创业信息资源也不断拓宽,各种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申报、典型的就业创业案例分享和个性化的就业招聘服务成为了就业创业意识教育的载体和平台,进一步加强了就业创业意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三明学院为例,2016、2017年大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和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主要集中在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互联网、新媒体、电子商务、现代服务等方向。因此,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就业创业信息渠道。
高校就业创业意识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新媒体工具快捷、方便的特点,加强与大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这种虚拟和匿名的咨询、交流方式可以让大学生更放松、更自然。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产生的各类思想困惑也可以通过新媒体的方式倾诉出来,有利于高校就业创业意识教育工作者及时掌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和思想动态,以便更好地开展个性化的教育和服务工作。
新媒体方便、快捷的特点易导致信息参差不齐、不易辨别真伪。如果不能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与调节,将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就业创业心理以及高校就业创业意识教育产生不良的影响[2]。
由于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网络素养的缺失,新媒体无法对发布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查,导致有些虚假的就业创业信息充斥其中,大学生无法辨别是非,容易上当受骗。有些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容易受到非法分子的诱惑,参与传销、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导致个人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的沦丧。有些大学生提供虚假的个人简历蒙骗招聘单位,导致用人单位很难辨别和确定应聘者的真实身份和工作能力。因此,在新媒体的大背景下,网络法制的不健全,网络素养、法律意识的缺失,就业创业诚信意识的淡薄都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这无疑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教育的难度。
当前,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并被广泛使用。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的上网人数基本达到100%,其中,将新媒体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的人数达到95.8%[1]。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他们直接获取各类信息,缺少与市场、社会的接触和交流,没有开展足够的实际调查研究,不会根据自身情况和社会需求实时调整就业创业的方向目标。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过度依赖,将导致大学生就业创业成功率下降,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教育的成效。
新媒体具有更新快速、及时、便捷和较强交互性的特点,相较于传统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教育,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教育更具有新颖性和吸引力。大学生可以自愿选择最新的就业创业知识和观点,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避免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增强就业创业意识教育的有效性[3]。新媒体还可以第一时间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了解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全面、有效、高质量的服务。
在顺应新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用新媒体的视角研究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教育,能够更好地转变大学生就业创业观念,利用新媒体的丰富资源改进和完善就业创业意识教育,避免新媒体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各种风险。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师的教育理念应由宣传型向服务型转变,更加关注教育的主体性,不断加强对新媒体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把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和特点,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自身辨别能力,从而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意识。在新媒体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应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与大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运用正、反面案例特别是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与大学生进行全方位沟通,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创业观念,使其以正确的思维模式应对各类新媒体传播的就业创业信息。
新媒体能够帮助大学生打开了解世界、获取信息的大门。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甄别、处理信息,正确运用新媒体。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辅导、专题讲座、网站专栏等方式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还可以通过开办网络文化节等主题学生活动、案例访谈、优秀创业校友分享会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他们对新媒体信息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使其树立对新媒体的安全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
高校就业创业管理部门要善于利用和把握新媒体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方面的优势,通过整合QQ、微信、微博、专题网站等新媒体载体,搭建一个适用于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教育服务平台。利用新媒体技术发布国家和学校的就业创业政策、岗位需求等信息,开展网上互动活动,进行相关就业创业课程学习,为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提供一个更加生动而有趣的平台。高校可以通过平台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动向,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中明确强调:“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作用,在职业生涯辅导中融入意识教育,强化就业工作导向。”因此,高校要深入落实就业创业意识教育工作的“一把手工程”,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就业指导和管理经验,加强对就业创业意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和培训,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意识教育课程体系,逐步建成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创业意识教育团队。同时,要加强就业创业意识教育工作者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指导能力,使其能熟练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面对目前新媒体时代的海量信息,高校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筛选和监管。如果单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根本无法杜绝和抵制各类虚假信息,容易增加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的心理负担。因此,政府监管部门应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强监督查处力度,对发布虚假或造谣信息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理。逐步建立健全新媒体信息监控体系,强化对新媒体信息的监管和审查。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成立新媒体行业协会的方式,加强新媒体行业内的自我管理,从而形成良好的网络新媒体环境。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只有认真研究和学习新媒体的技术和特征,掌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思想特点,才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教育面临的问题。作为高校就业创业意识教育工作者,只有把握和运用好新媒体的育人功能,改变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地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教育工作。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8-15].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7-08/07/c_136506155.htm.
[2]沈斐敏,汤锐华.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3-105.
[3]严建骏,孙倩,陈晨子.浅论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创业教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9).
G641
A
1673-1999(2017)12-0115-02
缪大旺(1984—),男,硕士,三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原佳丽(1985—),女,硕士,三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设计艺术学。
2017-09-27
2015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扶持项目)“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FJ2015C249);2015年三明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研究”(J150622)。
(编辑:刘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