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雪
论后殖民主义思潮下中国文化的发展
赵 雪
后殖民主义,是继后现代主义的国际性讨论之后在西方文化界和文学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通过分析后殖民主义思潮,结合其影响下我国文化的发展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从而更好地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斗。
后殖民主义;文化殖民;民族文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处于封闭、一成不变的状态中。我国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样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与渗透。面对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文化殖民”,东方国家的文化发展道路与前景在哪里?如何提升文化竞争力?实质上,作为一种文化批判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具有世界意义,对于我们吸收借鉴有益思想,创新并发展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构想具有重要的作用。
探讨后殖民主义,大多数人不免觉得诧异,何为后殖民主义?与殖民主义有何关联?从理论方面看,殖民主义是指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发展壮大本国经济、政治,对于弱小、落后民族的一种侵略政策。殖民主义主要是以直接强权的形式进行殖民掠夺,主要是“殖地”,即采取军事、政治、经济手段,蛮横地占领、奴役、剥削弱小国家民族和落后地区,直接把这一国家或地区变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以实现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对殖民地的强权和掠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努力,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相继取得胜利,建立起民族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再想通过以直接武装占领的方式进行殖民统治已不再可能,于是极力寻求一种新的掠夺形式。因此,后殖民主义随即而生。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产生和兴起于西方社会,同时又不无东方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学术话语和理论思潮[1]。同时,它也是一种以前殖民地国家与前宗主国之间的文化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理论。
后殖民主义,时间上是在“殖民主义”之后,即从二战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上曾经是作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同时,“后”更是强调侵略方式与殖民主义的区别,后殖民主义的要害体现在文化、知识、意识和精神领域。丛郁指出:“如果说早期殖民主义表现为武力征服形式的话,那么后殖民主义所呈现的则是一种温文尔雅的‘绅士风范’,是战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对于落后国家和民族所实行的一种文化侵略政策。后殖民主义所秉承的是殖民主义的‘侵略’本性。不妨说,后殖民主义的实质是欧美列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刀光剑影之后由非武力对峙到友好外交的文化侵略政策。”[2]
1.对东方主义的批判
在历史上,所谓的“东方主义”原本是指18世纪末拿破仑远征发现埃及之后,欧洲的浪漫派文人墨客对非洲和中近东等东方世界做出的具有异国情调的描绘,从而创造了具有异国情调的文学和美术作品。这些浪漫文人大多用充满猎奇意味的文字去描绘与欧洲大相径庭的东方风物,激起了西方人极大的异国情趣[3]。东方主义其实是指一种处理东方的机制,是对东方事务进行裁断,对东方进行殖民统治的东方学。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关注到了所谓的东方主义中涵盖的“文化殖民”“文化霸权主义”等内涵,所以开始对东方主义进行强烈批判,揭露西方国家用文化侵略第三世界的实质,引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反思。
2.东方民族文化身份的思考
文化身份有角色定位、自我认同、他人承认3层含义[1]。东西方间的殖民关系在不断变化发展,彼此之间存在差异,也存在可以融合的方面。殖民文化,包括文学、翻译和语言等,使殖民地民族处于失语状态,使殖民地人民的文化身份暧昧不明,也使殖民地人民对自我形象的认识与定位发生扭曲。这一切都需要对东西方民族文化身份进行重建,以求得在重建中确立文化认同,确立文化身份,倡导多元文化共存与互动的新境界,这也是后殖民主义所关注的问题。
3.反本质主义的价值倾向
在文学理论上,本质主义是一种僵化、封闭、独断的思维方式与知识生产方式。反本质主义就是反对把东方和西方截然对立起来的类型化概括,认为过于强调民族和文明的独特性,就很容易陷入地域狭隘主义、本土蒙昧主义。不能完全否定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应该坚持身份政治,强调人道政治,把尊重文化差异的政治和普及个体权利的政治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和谐共处、求同存异、平等发展、博采众长、面向未来的民族文化意识,寻求全面的公共认同。
4.后殖民主义的侧重点
后殖民主义的实质就是从文化角度解读殖民,侧重于揭示当代殖民话语与被殖民话语之间的冲突及其权力消长,以及西方与东方之间殖民性的文化关系,运用文化主义的分析方法来解读殖民主义。在后殖民主义者看来,文化殖民、文化霸权深入人的“骨髓”,捕获人的灵魂,同化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政治、经济殖民所不能达到的效果[4]。
后殖民主义思潮下的时代是文化作用日益彰显的时代,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具有传递文明、规范人的行为、凝聚社会力量的作用,世界各国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及融合,在国家发展与国际交往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也为中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但是在文化的交融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的优势在于,第一,发达的经济、制度文化以及军事高科技等;第二,文化产品以及高端电子科技产品等;第三,文化传播媒介的延伸,如:引领世界的互联网等。凭借这些具有渗透力的优势,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宣传、推销自己的经济政策、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以便在文化和思想上影响并同化“他国”,以期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这种理论现象也可以称之为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对于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文化输出,对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实现文化霸权和文化控制的讨论。在这种后殖民主义思潮下,我国文化发展面临如下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文化殖民的影响,国内一部分人在社会生活方式、日常表现行为上越来越趋向于西方化。自古以来,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世代相传、历史悠久、民族特色显著、博大精深的特点,在现代化进程中,经济高速发展,文化也在飞速地更新换代,传统文化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我国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建筑面临着被遗忘、被边缘的局面,如:上元节、端午节、乞巧节、重阳节等。20年前,约有2 500个皮影戏班活跃在山区平原城乡,现如今不到250个。短短的几十年间,我国损失了传统剧种134种,占戏剧品种总量的35%。大众生活的西化,特别是欧美化非常严重,情人节、圣诞节、复活节等洋节成为商家吸金的噱头,洋快餐也相当盛行。此外,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而且韩国还对孔子和汉字的归属权虎视眈眈,这不得不说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事实上,文化殖民并不是单纯地宣扬西方的优秀文化,更险恶的是从意识、文化上同化你,征服你,让你心甘情愿、不知不觉地倒向西方阵营,以达成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目的。
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拥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勤劳善良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然而在现代化高度发展的社会,各种外来思潮涌入,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过度膨胀,冲击着本民族传统的思想意识和主流意识形态,更加剧了本民族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困境。
意识形态源于文化实践过程中的升华,文化则是意识形态的基础和载体,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于特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并与其相适应[5]。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的精神支柱,必须始终居于核心主导地位。我国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坚持一元化,坚决反对多元化,否则思想一旦混乱,整个社会政治格局将会动荡不安。
国家的发展已经不单是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较量,也是文化软实力的博弈。在我国,民族文化产业正在艰难发展。文化产业总体水平不高,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缺少,基础设施配套落后,中国的文化产业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同时,存在着严重的文化逆差,中国的文化贸易出口远远少于进口,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赤字”。
多年来,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根据1998年6月3日,《中国图书商报》的统计,1997年,北京出版商从美国人手中购买了984部作品的版权,而美国人只购买了不到100本中国作品的翻译版权,购买比为10∶1。这些为数不多的弱势文化译本在强势文化中最多只能引起为数不多的专家或学者的注意。数量庞大的强势文化文本被翻译到弱势文化中之后常常会有轰动的效应[6]。出口的图书主要是销往一些亚洲国家和中国的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文艺影视方面,此类状况也层出不穷。日本漫画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80%左右,韩国的各种快餐式的电视剧文化以及网络游戏占据中国市场75%之多,以高科技打造著称的美国大片,在世界电影市场中更是占据很大比重,美国目前已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美国好莱坞生产的电影产品,只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但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却达到了80%。像《花木兰》《功夫熊猫》这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题材,反而被美国翻拍成电影,并且获得很大反响,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国外得到彰显。
当前,文化殖民正打着多元文化互通交流的旗号悄悄展开。这是一场没有枪炮、没有硝烟的战争。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世界观和历史观已经逐步渗透到中国的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中。中国要想确保在瞬息万变的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时刻警惕这场无孔不入的文化殖民风暴,找出应对文化殖民的新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7]。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是多极化的世界,各种文化在不断地交流融合,面对后殖民主义下文化殖民的渗透,我们应该保持清醒头脑,坚决抵制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殖民。
重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无可厚非,但是在积极引进外国文化时,必须经过认真的比较、研究,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市场的、经济的以及其他文化安全管制手段识别和鉴别即将跨入国门的西方文化产品,吸收其优秀部分,坚决地拒绝和抵制严重危害我国文化利益的产品,同时注入中国特色,使之为我所用,确保人民大众接受健康的、积极的、科学的文化,而不是一味地让东方成为西方的仆人或随从,粉碎西方推行文化殖民主义的阴谋。
国家政府层面,应该树立文化安全意识,建立文化安全防范机制,制定相应的文化保护措施,抵制西方文化肆无忌惮地进行“殖民”。每个公民应该加强文化殖民的警惕性,树立理智的消费观,真正定位好自己在文化建设中的身份,构建文化身份的认同感。
在文化、经济、政治等趋于“全球化”的进程中,三者相互交融,互相影响。经济与文化的联系日益密切,可以说经济的优势必然决定着文化的优势,经济的强权意味着文化的霸权,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经济实力较量。这种实力影响必然导致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意识为代表的强势文化占据着中心地位,导致其他国家和地区民族文化的发展受到严重限制。想要改变文化霸权这种现状,仅仅依靠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批判与抵制是不够的,更需要我们对本民族文化进行反思,加以完善。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是身份的辨识。每一个民族的文化虽然在外在形式上表现不同,却都是整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传统文化决不能丢失。全面认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是我们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8]。
与此同时,我们更不能掉入民族主义扩大化的思想陷阱中,一味地保护本民族文化,抵制一切外来文化,陷入文化保守主义,使本民族文化跟不上时代潮流,得不到发展。比如,非洲是受外来文化殖民侵略最深的大洲,一些民族部落便对外来文化产生了本能的恐惧,拒绝、抵制对外文化交流,本民族文化得不到外来先进文化的刺激与影响,发展更加落后。想要维护本民族的文化安全,抵制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权主义,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本民族的文化觉醒、文化自强和文化自信。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生活丰富性的重要体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在经济生产、社会发展、地理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决定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人民所创造的文化,各具特色,交相辉映,使世界绚丽多彩。不同的文化,应当彼此尊重,在竞争中扬长避短,在交流中博采众长,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我们要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包容的心态、开阔的眼界去继承和借鉴全人类全民族共同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我们应该放弃那种静态的观点,采取动态的、历史的眼光看待文化差异和文化交流,在互动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对中国而言,也要在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的过程中真正做到让西方文化中国化,使之包含在中国文化的框架内,或者说,这已经不是单纯的中国文化了,而是一种与西方传统合理部分结合的新的中国文化[9]。
一切文化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孤独的,所有的文化都是杂交的,混成的,内部千差万别的[10]。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开放性,文化在冲突中成长,在融合中发展壮大。我们中国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决不能丢弃的,应该做到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求同存异。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主张霸权文化,也不主张文化对抗。要坚持文化多样性、多元化的发展,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费孝通认为:“未来的21世纪将是一个个分裂的文化集团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一个多元一体的国际社会。而我们现在的文化就处在这种形成的过程中,这种形成的过程,我将之定义为‘文化全球化’”[11]。坚持“兼容并包”的心态,用“和而不同”的观念去对待其他文化,积极适应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世界文化发展的和谐与繁荣。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就需要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导,需要有人民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更需要有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改革和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要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要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培育高尚的道德准则。要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立足于当代又要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立足于本国又要吸取世界优秀文化,坚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不断地推进文化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7]。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7]。
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深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
总之,后殖民主义是文化发展中的一种重要思潮。世界各国的发展越来越看重文化软实力。“文化成了一种舞台,上面有多种多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势力交锋。文化绝非什么心平气和、彬彬有礼、息事宁人的东西。毋宁把文化看作战场,里面有多种力量崭露头角,针锋相对”[12]正确认识后殖民主义理论有利于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有利于更好地审视东西方关系,从而在文化上更好地应对全球化进程,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保障。
[1]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从郁.后殖民主义东方主义文学批评:关于若干后殖民批评语汇的思考[J].当代外国文学,1995(1).
[3]毛贺力.“东方主义”的另一种解读:艺术的东方主义[J].东北亚论坛,2008(6).
[4]杨耕,张其学.后殖民主义:实质、特征及其局限——从马克思的观点看[J].社会科学战线,2005(2).
[5]曲士英,牛涛,陈宏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国家文化安全[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100.
[6]李丽娟.后殖民主义与翻译对中国的文化渗透[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7]习近平.党的十九大报告[R].北京,2017.
[8]江泽民文选: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刘鹏.从边缘到中心:后殖民主义的历史与现状[J].江淮论坛,2005(5).
[10]萨义德.萨义德自选集[M].谢少波,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79.
[11]费孝通.从反思到文化自觉与交流[J].读书,1998(11).
[12]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45.
C06
A
1673-1999(2017)12-0095-04
赵雪(1990—),女,硕士,中共泰安市岱岳区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7-11-19
(编辑: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