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中的心灵恐惧
——谈美国小说心理哥特传统的三大坐标

2017-03-22 12:06赵丽莉
关键词:奥康纳哥特霍桑

赵丽莉

暗夜中的心灵恐惧
——谈美国小说心理哥特传统的三大坐标

赵丽莉

美国哥特传统是从查尔斯·布朗的哥特创作开始的,19世纪的爱伦·坡开启了美国心理哥特传统的写作模式,把善恶主题和心灵恐惧结合起来,挖掘人类内心深处的挣扎。同时代的霍桑不仅延续了爱伦·坡的心灵恐怖传统,更注重批判狂热的清教信仰对人心灵和灵魂的践踏和毁灭;南方文学复兴时期,霍桑的继承者弗兰纳里·奥康纳把宗教、心理、暴力的美国哥特传统发挥到极致,通过血腥的死亡揭露现代工业文明的罪恶及人性的彻底沦陷。

心理哥特传统;小说;霍桑

哥特小说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其作为舶来品跟随英国殖民者进入北美大陆。从早期的美国哥特小说之父查尔斯·布鲁克登·布朗开始,美国哥特式小说经过北美洲本土环境的内化和新英格兰清教主义宗教氛围的熏陶,逐渐演变发展出独树一帜的哥特小说传统。艾德加·爱伦·坡被誉为“第一个写出真正的哥特式小说精品的美国作家”。他不仅继承了英国哥特小说传统,更开创性地刻画了由外在感官转入内心深处的心灵恐怖,被尊为“心理哥特鼻祖”。在19世纪,美国小说的哥特传统实现第一次繁荣之时,还有一位和爱伦·坡齐名的大师级哥特作家,那就是纳撒尼尔·霍桑。他的伟大创作直接承启了美国哥特传统间隔百年的两次繁荣。20世纪,哥特小说在美国蓬勃发展,逐渐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美国南方哥特传统”,涌现出威廉·福克纳、弗兰纳里·奥康纳等伟大作家,实现了美国哥特文学的再次复兴。

英美文学的哥特传统在中国的译介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未被充分挖掘,“像爱伦·坡、霍桑等创作的大量哥特小说早期大多未加译介,即使有一小部分被译介过来,其哥特小说的特性都基本被忽略不计,如霍桑的《红字》。”[1]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国内学者对哥特小说的热情才逐渐迸发,发表的有关哥特传统的相关文章在数量和质量上有所提高。

一、爱伦·坡的心理哥特小说:恐怖来自心灵

早期的哥特小说主要是通过各种神秘和恐怖的景象、恐怖离奇的情节来渲染阴森可怕的气氛,小说场景经常出现中世纪幽暗的古堡、暗黑的地道、高耸的尖顶、阴冷的石壁等;故事情节通常是:美丽纯洁的女主人公遭受折磨,病态的男性行事乖张邪恶,鬼魂幽灵出没等[2]。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哥特小说发展的重心渐渐从欧洲偏移,在美国逐步发展起来的本土哥特传统也抛弃了早期哥特小说日益社会化、现实化的写作风格,转向内心和心理层面的挖掘,这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爱伦·坡。

在哥特小说的发展史上,早期的美国哥特小说背景多放在边疆的荒原,如华盛顿·欧文的“睡谷传奇”,故事背景有广袤的原始丛林、幽暗的峡谷、庄园和农田等。虽然欧文把故事背景从欧洲的古堡搬到了美国西部的荒原,但仍深受欧洲和英国的哥特传统影响,注重渲染客观世界的神秘、恐怖气氛,还取材了德国民间传说,设置了无头骑士孤魂出没的情节。而爱伦·坡的小说不仅远离了早期美国哥特文学广阔的背景地,转向家庭内部和家庭成员之间,还开启了哥特小说美国特色化之路,开创性地“将道德探索同心理探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美国哥特小说传统的核心[3]。爱伦·坡还成功地将哥特式小说中由渲染外部氛围制造出的感官恐怖转移向内在心理的探索,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恐怖——“心灵的恐怖”(the terror of the soul)。正如他在《怪异故事集》前言中所宣称的:“如果说在我的众多作品中,恐怖是不变的主题,我要说明的是:我的恐怖并非德国式的,它来自心灵;也就是说,我的恐怖来自于正当的源头,并用其完成正当的目的。”[4]爱伦·坡在继承了前人的哥特写作传统的基础上,更注重挖掘人物的心理病态和怪诞行为,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缺陷和本性邪恶。他强调的是营造心理恐惧和怪诞性,其恐怖感受多是精神层面上的,是苦难灵魂的暗夜梦魇,恐怖效果是由外在感官触及心灵深处,不愧为“心理哥特鼻祖”。因此,他的哥特作品与早期哥特小说相比,呈现出更加阴郁、黯黑、怪诞的色调。

二、霍桑的哥特式清教小说:清教外衣下的哥特灵魂

尽管哥特小说是在英国和欧洲产生和繁荣的,但19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哥特小说的发展远远领先于英国和欧洲,逐步实现了美国哥特小说的第一次繁荣。哥特小说能在美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得益于美国特殊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美国历史和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清教主义传统。如果说爱伦·坡开创了美国心理哥特的先河,是推动哥特小说朝内在化方面发展最突出的作家,另一个把心理探索同道德探索绝妙地结合在一起、深入表现善恶冲突的杰出作家便是霍桑[5]。19世纪的美国,清教思想盛行。正是因为早期的清教徒具有勤奋努力、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他们才能顽强地在新英格兰殖民地艰苦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另一方面,他们怀着对宗教教义和道德原则的极端狂热,绝对遵从《圣经》的教导,严格遵照宗教教条生活,推崇理性、节制、禁欲等,杜绝一切的世俗享乐,对秉承异端和触犯教规者严厉惩罚、无情迫害。霍桑因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受清教主义思想影响深远。“我的第一代祖先,那笼罩着家族传统的朦胧而含糊的庄严形象,自我记事时起就一直萦绕在我儿时的记忆当中。”[6]尤其是清教传统中的加尔文主义,加尔文教义中的原罪论、命定说、有限的救赎等对霍桑影响极深。因此,他在作品中对心灵批判和道德探索比爱伦·坡更为直接和犀利,特别是深刻批判宗教信条对人性的禁锢和伤害、对世俗快乐的压制。

霍桑的哥特作品具有浓重的清教色彩,除了有撒旦式的恶魔、虔诚的信徒和苦难的柔弱女子等人物外,还特别塑造了一批恶魔式的畸形医生形象,突出表现了人在清教道德观作用下的畸变过程和畸人的异化心理,例如《红字》中的齐灵沃斯。加尔文教认为,人人生而有罪,唯有服从万能的上帝,依靠上帝的救赎才能获得最终的幸福。因此,对于清教徒来说,科技的进步、知识的获得和精神世界的探索都是对上帝的背叛,就像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一般。霍桑个人的保守观点使他误读了现代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片面地认为知识只会破坏人类的德行,用哥特手法描绘了种种神秘可怕的科技产品。例如《胎记》中,丈夫精心配置的除斑药剂,海德格尔医生的返老还童药水,拉巴奇尼医生花园里种植的毒花毒草,埃莉诺小姐惹来瘟疫之灾的神秘斗篷,天才画家创作的能预言命运的画作和工匠雕刻的会飞翔的蝴蝶等等,刻意夸大了科技进步带来的人心不古,把人性的堕落和罪恶主要归结于科技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霍桑作品中不仅遍布阴郁恐怖的外部环境,如地牢、绞刑台、树林、茅屋、阁楼等,营造出神秘可怕的哥特氛围,还特别注重人物心理纠葛的表现、人性本恶的探索和对超自然力量的恐惧。小说常常隐藏了各种无法示人的谜团和秘密,就像胡珀教长的黑面纱一样,如人类隐藏的神秘的罪恶,至死都无法袒露给世人所见。这些神秘的邪恶都暗示出加尔文信条的原罪论:人类早已堕落,人人都是罪人。霍桑的创作继承了传统哥特小说明确的善恶主题,更注重表现道德探索和心理冲突,以挖掘人类内心的隐恶为目的,用特殊的方式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罪恶,从而使人们意识到宗教教义对人类天性的荼毒和毁灭。

霍桑的哥特罗曼史在延续了爱伦·坡的心理哥特传统的基础上,突出了美国哥特传统的创新。“美国哥特小说中每一种‘黑暗’符码都成为一种文化历史的投射,它揭示了兴盛外表下的民族苦难与创伤。”[7]霍桑成功地将美国的早期历史与哥特传统结合起来,用哥特式手法展现了新英格兰殖民地的黑暗社会和丑恶人性,揭露了美国历史上的罪恶,还原了早期历史上美利坚民族的集体创伤,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三、奥康纳的南方哥特小说:暴力和死亡是救赎的开始

20世纪初,哥特小说在美国发展极为迅速,特别是在美国南方,哥特传统成为南方文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南方依然盛行的宗教传统、庄园制度和奴隶制度,以及饱含民族创伤的南北战争,这里成为最利于哥特传统发展的肥沃土壤,“可以说,哥特小说的美国化紧密联系着本土的地理形势和文化历史变迁。”[7]南方哥特小说真正繁荣的标志是南方文艺的复兴,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女性作家群体,如:卡尔森·麦卡勒斯、尤多拉·威尔蒂、弗兰纳里·奥康纳、卡罗琳·戈登等。这些同时代的女性作家都生活在美国南方,作品都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其中成就最大、声誉最高的是弗兰纳里·奥康纳,她被认为是受霍桑影响最大的南方作家,享有南方哥特“女王”之美誉。

奥康纳在宗教氛围浓厚的佐治亚洲出生并成长,这里地处美国南方的“圣经地带”。她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对基督教义中罪与罚、堕落和救赎有着深刻的理解。她深受霍桑影响,秉承了霍桑挖掘人类内心隐恶的哥特传统,她通过无比暴力的恐怖场景和怪异的南方人物群像,直观地描述了战后美国社会的颓废堕落和人性赤裸裸的罪恶。她的作品始终关注宗教信仰与现代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披着哥特传统的外衣,把恐怖场景和宗教意识结合起来,真实地反映了二战后美国南方的社会问题和精神危机。

和爱伦·坡、霍桑一样,奥康纳也擅长给外部世界的描写渲染恐怖气氛。她在作品中也喜欢设置像树林这样幽暗的场景,这可能和她成长的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有关。美国南方是农业区,植被丰富,丛林遍布,而小说中黑暗中的树林更充满着神秘色彩和死亡气息。《好人难寻》中,老祖母一家发生车祸的地方就在一片树林旁,而那片黑洞洞的树林则成了她的儿孙葬身之处,他们就是被“不合时宜的人”一伙拖到树林中枪杀的。《善良的乡下人》中推销《圣经》的曼利·波因特和孤僻的女博士赫尔珈幽会的地方也是树林。树林的意象耐人寻味,和《红字》中幽暗阴郁的树林一样,这里似乎隐藏着无尽的罪恶,充满了神秘和恐怖色彩。

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奥康纳和霍桑一样,对原罪论和救赎观深信不疑,因此,死亡与救赎是理解奥康纳哥特作品中宗教意识的关键。她曾说:“我是个天生的天主教徒,而死亡一直是我想象的兄弟,它总是给我们一点有关死亡的消息。”[8]在奥康纳看来,长久以来,美国人引以为傲的基督教体系的价值观已完全崩溃。当代的美国社会已陷入堕落的深渊,到处充斥着物欲横流、信仰缺失、道德沦丧,人们已失去自我救赎的任何可能性,唯有暴力和死亡才能唤醒人们麻木的神经和知觉,而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救赎的开始。

在《好人难寻》中,越狱逃犯“不合时宜的人”和同伙在路上偶遇了老祖母一家,素昧平生,寥寥数语,就枪杀了老祖母一家六口。很明显,“不合时宜的人”被描绘成一个滥用暴力、反社会的畸人形象,是现代西方社会人格遭到扭曲的畸形儿,“不合时宜的人”是社会的“破坏者”[9];同时,他也是现代社会环境失序的受害者,有着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其精神和心灵都受到了不可治愈的创伤,成了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异化者。对于处在信仰缺失的精神荒原中的他来说,是无法获得自我救赎的,只有暴力和死亡才是获得救赎的开始。和霍桑一样,奥康纳也在作品中让异化者在最后的关头感受到上帝的存在,获得了顿悟。像《红字》中,牧师丁梅斯代尔在绞刑台公开忏悔:“我们曾一度忘了上帝的存在,我们曾一度冒犯了各自的灵魂……上帝洞察一切,并宽容无边。”[10]“不合时宜的人”在杀人之后,意识到现实生活中没有真正的乐趣,只有无聊和荒诞。作者认为如果他曾感受到上帝的恩慈,或许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奥康纳作为后来者,延续和拓展了前辈们的心理哥特小说传统,通过南方的丛林继续谱写着恐怖和怪诞的主题,用宗教和哥特的外衣包裹的故事给人们以警示;但奥康纳的叙述方式与前辈相比,更为冷漠、直接,不加任何修饰,他让故事中的人物自行表现,读者自己辨别和判断,同时,他的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血腥和暴力,可能引起部分人的反感。“在这些暴力与死亡后面,她追求的是道德意义,即通过暴露人性之丑恶来呼唤宗教信仰在现代社会的回归。”[11]正是她独特的哥特手法描绘出南方传统彻底崩溃后,人们精神世界的危机,是对症南方社会问题和精神危机的苦口良药。

四、结语

美国哥特传统是从查尔斯·布朗的哥特创作开始的。19世纪的爱伦·坡开启了美国哥特传统心理化、内向化的写作模式,把哥特传统的善恶主题和心灵恐惧结合起来,挖掘人类内心深处的挣扎,揭开人性中不愿示人的隐匿罪恶。霍桑继续了爱伦·坡的心灵恐怖传统,加上对清教传统的深刻认识,他更注重批判狂热的清教信仰对人心灵和灵魂的践踏和毁灭。霍桑开启了美国哥特传统的心理、宗教、黯黑交织的写作传统,突出了新英格兰清教信仰在美国哥特传统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清教主义是美国社会和文化中最强大的思想基础,影响深远,是促进美国哥特传统本土化的强大武器。美国南方文学复兴时期,弗兰纳里·奥康纳被誉为霍桑传统的最伟大继承者,她把宗教、心理、暴力的哥特传统发挥到极致,通过血腥的死亡揭露现代工业文明的罪恶及人性的彻底沦陷。奥康纳是这样解释她作品中充斥的暴力和死亡细节的:“对于那些听觉不灵的人,你得大声叫喊,而对于那些快失明者,你只能把图画得大大。”[12]正是这些在美国本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哥特作家,融合了心理、宗教和恐怖的元素,借助了哥特传统写作的震撼力量,揭露了美国社会不同时期的黑暗现实和人性隐藏的罪恶,提醒人们时刻铭记和反思美国历史上的民族创伤。

[1]於鲸.英美哥特小说与中国[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4).

[2]刘文洋.拉帕西尼的女儿的哥特色彩[J].长春大学学报,2013,23(3).

[3]霍桑.霍桑哥特小说集[M].伍厚恺,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8.

[4]POE E A.Tales of grotesque and arabesque[M].Philadelphia:Lea and blanchard,2009:1.

[5]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1(2).

[6]LATHROP G P.A study of Hawthorne[M].New York:AMS press,1969:13.

[7]罗昔明.哥特小说美国化之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1).

[8]弗兰纳里·奥康纳.两个问题的回答[J].机智,1959(3).

[9]龙跃.来自精神荒原的灵魂写实:奥康纳《好人难寻》的主题意义与宗教思想探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5).

[10]霍桑.红字[M].陈嵩,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2:140.

[11]刘玉红.美国南方哥特小说的现代精神[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1).

[12]ELMER J,GODDU T A.Gothic America:narrative,history,and nature[M].New York:Columbia UP,1997:41.

I106.4

A

1673-1999(2017)12-0084-03

赵丽莉(1981—),女,硕士,蚌埠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2017-09-27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美国清教主义精神文化指向研究——以霍桑的《红字》为例”(113052015SK10);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美国梦和中国梦比较研究——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SK2015A399)。

(编辑:王苑岭)

猜你喜欢
奥康纳哥特霍桑
哥特兰:不依赖空气
锋利少女
玫瑰有刺
玫瑰有刺
霍桑是清教徒吗?——从《红字》中的“罪”谈起
“感觉再也不会跟以前一样了”:奥康纳《异乡客》中的“危机瞬间”
大法官奥康纳:做出决定,就绝不回头
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
张悦然:哥特少女已成熟
走偏锋 暗黑哥特妆容AB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