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CG技术对影视制作的影响

2017-03-22 23:35包文瑞
出版广角 2017年2期
关键词:影视制作影视艺术

【摘 要】CG技术作为一种特效制作技术,其在影视领域的应用,为影视艺术带来了新的面貌。其应用形态多元,但在功能形态上,主要体现在创造视觉奇观与复现现实两个维度上。而在制作层面,CG技术极大地影响了影视制作的流程、影视演员的表演、影视视听语言乃至影视创作的类型与风格。

【关 键 词】CG技术;影视制作;功能;制作流程;视听语言;类型与风格

【作者单位】包文瑞,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计算机图形学是英文Computer Graphics的翻译,在影视领域通常被缩写为CG,它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所绘制的一切图形的总称它几乎囊括了当今电脑时代中所有的视觉艺术创作活動[1]。CG最早只是应用在艺术设计领域,在20世纪50年代,部分科学家与工程师开始尝试用计算机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而后随着个人计算机图形系统的成熟,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成为艺术设计领域的主流。影视制作领域运用CG技术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7年的动画片《相会在蒙特利尔》再现了影星玛丽莲·梦露的风采;1988年的电影《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则是二维动画形象和真实演员表演的完美结合。20世纪90年代之后,CG技术迅猛发展,电影工业开始大规模地将CG技术应用到影视制作领域。1991年诞生的《终结者2》,是第一批所有特效都使用了CG技术的电影,它的出现标志着数字成像技术的成熟。在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中,出现了第一批由CG做出来的生物——恐龙,到2002年上映的影片《指环王》中所创造的人形怪物“咕噜”,CG技术在影视制作领域走上了一条与艺术设计领域明显不同的道路,那就是利用CG创造人类形象。

可以说CG技术极大地拓展了影视艺术的表现能力,其在影视领域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建构视觉奇观以及复现现实两个维度。而CG技术的使用也极大地影响了影视制作、影视制作的流程、影视演员的表演、影视视听语言风格乃至影视创作的类型与风格。

一、CG在影视作品中的功能

从应用形态上看,CG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从场景背景到影视作品中的细节乃至人物形象,甚至影视作品中的整个世界都可能是由CG 创造的。如2010年的电影《阿凡达》, 60%的场景都是由特效制作而成:其女主角娜蒂瑞是一个完全CG化的人物,她和一群CG化的纳美人生活在一个潘多拉星上,这些人和她都是CG化的产物;影片中恢宏的潘多拉星世界,也全都是由后期CG制作而成。在拍摄现场,演员甚至都是在空空如也的场地,进行着无实物的表演。“通过虚拟摄影机的成像,演员就如同在一个充满CG物体的虚拟空间中进行表演。”[2]在功能形态上,一方面,CG技术将拍摄与制作融合在了一体,在银幕上建构出了毫无违和感的视觉奇观,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CG技术极大地拓展了影视艺术的表现内容,在复现现实层面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视觉奇观的建构

CG技术发源于艺术设计领域,其应用延伸到影视领域,无非是因为CG技术满足了影视艺术创造视觉奇观的需要。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奇观,是电影史早期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我们已经不再简单地将电影视为一种视觉奇观。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奇观以及奇观化叙事依然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特征,为观众提供独特的视觉奇观效果依然是电影人重要的动机。得益于这种动机,发展成熟的CG技术迅速地被应用到影视领域,而影视的视觉奇观效果呈现也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观众在《侏罗纪公园》中看到已经灭绝的恐龙形象时,震惊感不亚于1895年法国人首次看到电影,同样不亚于1896年中国观众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观看“西洋影戏”。

CG技术的出现,对电影制作行业来说,是一阵春风。尤其是对于那些因为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便被扼杀在摇篮里的类型大片。CG特效制作适时地填补了这些现实无法实现的遗憾。作家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完成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本杰明·巴顿奇事》讲述了一个极具奇观叙事特征的主人公逆生长的故事,这个故事很早就进入了影视公司的视野,然而受制于当时的拍摄技术,这个故事一直未能拍成电影。直到2008年,导演大卫·芬奇才借助CG技术将这个故事呈现在电影银幕中,尤其是电影中的老年本杰明·巴顿形象,是特效人员用电子成像捕捉布拉德·皮特的面容,然后将面容安装在其他人身体上来实现的。电影的奇观化叙事依托于视觉奇观的建构,《本杰明·巴顿奇事》并不是特例,电影史上有很多作品都有这样的经历。

不唯国外,国内近些年来也有一些作品是借由CG技术才得以为观众呈现视觉奇观的。《大鱼海棠》作为一部本源于《山海经》的奇幻动画电影,早在2004年创作者梁旋便将它制作成一部7分钟的短片发布在网上,直到2016年,这部电影才公映。这部电影除资金的问题外,最为重要的就是制作技术的不断完善。电影上映之后,业界也一致认可该作品的CG效果。盗墓小说在中国网络文学中已经热度不减多年,然而直到最近两年,《鬼吹灯》《盗墓笔记》等小说的影视改编才不断出现,其重要原因是这些小说中所呈现的世界有待于国内CG技术的发展才能为观众呈现出来。

2.对现实的复现

除具有奇观化特征之外,影视艺术对真实的追求也构成了其重要的艺术特征。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认为电影体现了人类的“木乃伊情节”,电影从其产生之初就力图完整复现现实。“在起步尚难的物质条件下,大多数电影事业的先驱者超越了各个阶段,直接瞄准较高的目标。在他们的想象中,电影这个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象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在世界的幻景。”[3]巴赞将之称为“完整电影”的神话。电影史上的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会使电影离“完整电影”神话更近一步,声音进入电影,色彩进入电影无不是这样。而CG技术的发展更是使得电影离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近,不管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对场景的建构、3D技术对立体世界的呈现,抑或是近两年热门的VR技术,无不有利于电影对现实的复现。

CG电影制作,能够将创作者脑海中天马行空的想象通过电脑后期技术还原出来,突破了人类现实条件的限制,还省了许多不必要的流程。今日影视制作已经发展到让我们难以辨别影片中哪一部分是真实拍摄,哪一部分是特效制作。当然CG技术对现实的复制更集中体现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中。2010年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中,许多灾难场景就是通过CG技术后期制作而成的。《唐山大地震》当中的灾难性场景正是因为CG技术,才会给观众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感。除了压倒性的房屋坍塌,影片中CG制作的高明之处,还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制作上。据《唐山大地震》的后期制作人员讲述,地震发生前鱼缸里金鱼的反应镜头就是通过实拍水与CG金鱼合成的,由此为我们呈现了很真实的电影细节。

而以纪实为主的纪录片,也开始借助CG技术还原乃至建构现实,这主要体现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兴起,其实与CG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关系。长期以来,历史题材纪录片所面临的一个困境是可供利用的素材太少,这限制了纪录片的表达,借助CG技术对历史场景的建构,纪录片的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国内最近几年的历史题材纪录片《故宫》《圆明园》《郑和下西洋》《中国通史》等无不包含大量利用计算机软件合成、制作出来了的历史场景。当然,这些场景只是情景再现,但讲述的故事却是真实的。

随着CG技术的进步,只有创作者想不到的事情,没有CG虚拟制作不出的影像。这些影像,要么为我们建构了独特的视觉奇观,要么为我们重现了真实的历史,要么融奇观与真实为一体,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技术对电影的限制,促进了电影市场的繁荣。

二、CG在影视制作中的影响

影视艺术的发展史本身也是影视技术的发展史,这门深刻依赖技术发展的艺术样式一直以来都与各种技术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影视艺术发展史上,抗拒新技术的有,但更多的是在拥抱新技术。与其他技术在影视当中的运用一样,随着CG技术在影视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影视艺术在艺术特征乃至产业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艺术特征的变革主要是基于数字复制技术对艺术形态的影响,这里关于艺术特征的思辨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所关注的是CG技术应用对一直以来在影视制作领域形成的惯例——产业模式的影响。

1.影响影视制作流程

从经典好莱坞开始,影视产业便形成了以分工精密、流程明确为特征的制作模式。在制作流程上,影视遵循着前期、中期与后期的流程划分,这样的阶段可能会有重叠,但基本上是独立的。在CG技术诞生早期,CG技术作为一种特效更多是在影视制作的后期发挥作用,而随着CG技术的成熟与应用的拓展,“CG电影特效创新性地由后期介入转向全面介入,并渐渐演变成电影创作工艺流程的主线” [4]。

现如今影视制作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了技术主导的特征。正是因为CG技术在建构视觉奇观与复现现实上的功用,电影拍摄越来越依靠CG技术。在前期的選材阶段,剧本写作阶段都要针对性地选材与设定特殊的场景,一切从CG创造的角度出发来考虑,拍摄阶段更是如此。而影视后期将成为影视制作的主体,在计算机系统内,将实拍的素材与数字虚拟进行融合,最终完成一部影片的制作。在这样一个影视制作的流程中,具有主导地位的是计算机系统,这也为影视制作带来了许多便利,解决了之前在拍摄过程中会遇到的烦琐步骤。此外,由于CG 素材的可复制性,计算机系统中的素材可以在新的系列片中持续使用,这也使得系列片拍摄变得更为容易。

2.影响演员的表演

人始终是影视艺术中最具张力的因素,演员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一部作品的艺术效果。如何打破演员表演给一部艺术作品带来的局限,是影视艺术一直以来的重要尝试。现在CG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能,即利用计算机创造不受各种环境影响的优质演员,这个形象是由电脑制作而成的,理论上,它的每一次表演都是完美的,可重复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表演艺术的特征。

在今天的技术实践中,CG所创造的虚拟演员还必须得与真人表演相结合,借助动作捕捉系统,真人表演动作被分解成小的单元进入计算机数据库中,用于计算机系统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在拍摄《本杰明·巴顿奇事》之时,制作方为演员布拉德·皮特建立了面部表情数据库,基于库中的基础表情,计算机系统能够合成布拉德·皮特任何可能的表情。由此演员的选择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将会被颠覆,演技派与偶像派之争可能会以偶像派胜利做结,而在表演界广泛存在的使用配音演员与替身演员的问题可能愈演愈烈,只不过使用的将会是数字虚拟演员[5]。

3.影响影像的视听语言表达

影视视听语言的表达是以观众的接受为基础的,是以现实生活中我们对时间的感受为基准的。技术革新会改变影像中的时间处理方式,从而改变影像视听语言的发展。在电影史上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会导致视听语言层面的某些变化,如随着声音进入电影,声画对位问题成为电影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色彩进入画面之后,色彩的隐喻和表征成为电影叙事的重要符码。

借助CG技术,影视获得了视觉多样化、时空变异与视觉扩张等新的视听语言的表达能力[6]。以视觉扩张为例,从电影《黑客帝国》开始,影视艺术中热衷于使用“子弹时间”的拍摄技巧,这种非常独特的定格镜头或者慢镜头的主要制作方式是将不同摄像机内的图像素材在计算机内进行合成、缩放与位移,从而创造了令人拍案叫绝的新奇镜头,可以说“子弹时间”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特写镜头的表现能力。同样长镜头也有了新的形态特征,在电视纪录片《故宫》的开场,有一个从太空飞下直至故宫内的长镜头将故宫在空间以及历史中的位置表述得淋漓尽致,而这个长镜头则是依靠数字虚拟与实拍组合而来的。

4.影像影视创作的类型与风格

CG技术对影视创作的内容也产生了重大影响,CG技术在表现虚幻性场景上具有先天的优势,一般多用于那些需要较大制作、较大场面,且现实条件中无法实现的电影。CG技术的成熟使得以往很难被拍摄的科幻、魔幻以及虚幻题材的影视作品大量涌现,一时间奇幻、科幻以及动画题材的影视作品成为当下影视艺术创作的重要力量,当然其相对应的便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式微。

以刚过去的2016年为例,在2016年国内电影票房处于前十位的作品中,只有《湄公河行动》《澳门风云3》属于动作片,对CG 技术依靠不强。其他八部如《美人鱼》《疯狂动物城》《魔兽》《美国队长》《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盗墓笔记》《功夫熊猫3》《奇幻森林》等作品分属于奇幻、科幻以及动画三大类型 [7] ,其对CG技术的需求可想而知。电视剧产业也是这样,2016年热播的电视剧《诛仙青云志》《老九门》《幻城》《山海经之赤影传说》《仙剑云之凡》等作品都是典型的奇幻类型,虽然其中很多作品CG技术的应用还不是很成熟,场景显得十分粗糙,被观众吐槽为“五毛钱特效”,但国内电视产业毕竟开启了奇幻题材的新篇章。到年末之时,由正午阳光影业出品的《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则获得了业界的广泛好评,奇幻题材必将成为中国电视业界的下一个热点。

技术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CG的发展势不可挡,要想在这股狂流中站稳脚,我们必须要积极地拥抱新技术。然而CG又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影视艺术效果的呈现还是得依靠制作者精益求精的精神,对作品艺术性的坚持。对于技术的冲击,创作者应该保持本心,在諸多诱惑中理智判断影片的核心与价值,理性地应用CG技术,使作品在艺术与商业上均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罗立新.数字时代影视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探讨——由《阿凡达》现象引发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29):482.

[2]王琼.电影《阿凡达》3D特效技术解析[J].电影文学,2013(13):113.

[3][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19.

[4]陈双寅.也谈CG特效技术对电影制作的影响[J].当代电影,2011(12):149.

[5]丁莉.人造生命力:数字时代CG虚拟角色的创作[J].当代电影,2010(11):114-119.

[6]刘言韬.CG动画意象视觉表现特征与技术实现[J].电影艺术,2007(3):143-150.

[7]1905电影网.2016年电影市场大数据报告[EB/OL].http://www.1905.com/news/20170106/1148470.shtml,2017-01-06/2017-01-18.

猜你喜欢
影视制作影视艺术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制作与传播的发展路径分析
纸的艺术
关于数字化影视制作中的技术和艺术融合分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新版电视剧《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