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红军长征纪实丛书”是红军长征史诗创造者亲笔书写的长征史,用真实朴素的语言记录了一个个历史细节,叙说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生动翔实地反映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和英雄业绩。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仅推动了长征史的研究,而且对学习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红军长征纪实丛书”;编辑;出版;手记
【作者单位】潘鹏,中央党史出版社。
“红军长征纪实丛书”是党中央部署的党史工作重点项目,收录了红军长征亲历者的回忆录、口述史料、长征日记等文献资料,共计1600余万字。笔者有幸统筹了丛书的编辑出版,在此,以手记的形式谈谈“红军长征纪实丛书”的出版过程。
一、“红军长征纪实丛书”的出版意义
“红军长征纪实丛书”是一套全面、真实地反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史的大型文献资料集辑,收录了自1936年8月毛泽东号召撰写和编集《长征记》至今,海内外公开出版或发表的长征亲历者的回忆录、口述史料和长征日记等,还收入了一些未曾公开发表的采访记录,以及地方党史、文史部门和军队研究机构搜集、整理的内部资料等,几乎穷尽了当前所能收集到的长征亲历者的回忆史料。丛书分为正编和副编,并按专题分成10卷。其中正编有《红一方面军卷》《红二方面军卷》《红四方面军卷》《红二十五军卷》《沿途亲历者忆长征卷》《日记卷》;副编有《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卷》《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卷》《西路军卷》《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卷》。各卷文章按历史发展过程排序,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的文章也按时间顺序編排,个别卷次还根据需要列出一些小专题,以形成有一定逻辑关系的编纂体例。每卷书稿自成体系,既可用于查阅研究,又可作为系统了解红军长征历史的纪实性图书阅读。
丛书的编纂,最早要追溯到2006年。2006年1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文献与研究》第45期刊载的《关于毛泽东亲自发起、集体编纂的〈红军长征记〉(上)》一文上批示:“长征精神是我党光荣革命传统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现”,为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建议“重编‘长征纪实,作为完整的党史、军史的一部分”。根据这一指示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立即召集有关单位举行协调会议,决定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牵头承担此项任务。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先后三位主要领导同志关心指导、两位副主任具体部署下,第一研究部十多位党史工作者广泛查阅资料,向国家有关部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各省区市和新疆建设兵团党史部门,以及有关老同志和家属征集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收集散见于各类书籍、报刊中的有关长征文献,到2010年,筛选、整理并录入成文稿900万字。2013年7月第一研究部主任蒋建农开始主持丛书编纂工作后,决定调整体例,扩大资料收集范围,增加编纂内容,再次对全国各类党史、军史、文史刊物,以及其他社科期刊、老干部报刊、港台书刊等,进行系统排查和资料充实,新近补充文稿400余万字。而笔者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完成2013年后所补充的400余万字文稿的录入,返给各卷编者进行相应填充和最后审定,为正式编辑出版做好铺垫。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这套可以说举国家之力编纂的“红军长征纪实丛书”已经列入中央系列庆祝活动之中。笔者为自己职业生涯中能有幸统筹出版如此厚重的图书项目感到兴奋,同时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与压力。
二、量身打造出版流程
接下任务,400万字文稿的录入工作随即展开,到2016年2月全部完毕,其间,笔者相继返给各卷编者填充审定,也时常与编者们沟通进度。
2016年3月末,丛书中字数最少的一卷——《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卷》交稿。考虑到丛书需要相对统一的编辑规范,才能在日后整齐划一地呈现给读者,笔者在初审过程中留心观察书稿的特点,仔细记录发现的各种问题和细节,总结其中的规律。鉴于大多数文稿已经公开出版或发表,笔者认为应尽可能保持原貌,对内容一般不做改动,发现史实不准、提法不妥、人名地名错误或逻辑不清、前后矛盾、语句不通等,提交编者以页下注的方式予以说明;但由于文稿来源多样,原有编辑规范很不统一,应对数字用法、固定术语以及混用字等做出明确的修改规定。按照这个原则,笔者逐条细化了《“红军长征纪实丛书”编辑规范》,报经有关领导同志同意,作为日后大规模书稿编辑的标尺。
两个月过去,《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卷》已经三审三校,等待付印,似乎一切进展顺利。然而此时,其他各卷开始陆续交稿。在整合过程中,笔者发现,丛书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各卷编者在填充审定文稿的过程中替换了一些文章的版本,并补充了一些新的文章。这样,交付出版社的书稿竟多达1600余万字,且仍有近300万文字需要录入,其中还不乏对扫描、辨识要求非常高的繁体竖排文章,根本无法直接进入编辑流程。尽管笔者自认为已经做了充足的思想准备,但想到10月的脚步日益迫近,仍感困难重重。
如何保证录入后的清样与原稿尽可能一致,不产生文章版本的差错?如何让编辑们尽快上手,追赶进度?笔者决定打破成规,为丛书量身打造一个编辑出版流程,即文稿补充录入后先行校对一次,而后三审,发排后再校对两次。如此,三审三校环节一个不少,又能保质高效。2016年7月12日,两部书稿完成录入和先期校对的当天,中央党史出版社专门召开“红军长征纪实丛书”编辑出版协调会,社领导、全社15名编辑以及美编、校对、印制等相关同志悉数参加。会议正式宣布,丛书采用协调编辑责任制,由笔者担任协调编辑,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下派挂职的李晓倩同志担任协理编辑。会上,笔者对丛书的基本情况和进度要求做了介绍,并宣读了《“红军长征纪实丛书”编辑规范》,对“改造”后的编辑发稿流程以及版式中的各项细节等做了说明。中央党史出版社社长汪晓军做了全社动员,要求编辑、出版各部门高度重视,把丛书作为当前最为重要的工作抓紧抓好,在认真负责的基础上加快节奏,确保及时出版。就这样,笔者与同事们一道,迈上了这套大规模丛书编辑出版的“长征之路”。
三、有序推进的4个关键
15名编辑,要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完成1600万字丛书的编辑工作,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笔者回想起来,灵活有效的机制、详细严格的计划、素质过硬的队伍、认真负责的工匠精神,是有序推进丛书编辑工作的4个关键。
协调编辑责任制,是近年来中央党史出版社为完成重要丛书或规模较大选题,并在编辑过程中促进以老带新、相互学习、增强业务能力,提高重点选题实现力所做的创新和尝试。协调编辑须具备副编审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根据工作需要,还可设置协理编辑襄助配合。协调编辑和协理编辑在社领导指导下,统筹协调作者、编辑、排版、校对、装帧等各环节、各方面事务。这个办法最早試行于2011年中央党史出版社自主策划的“读·党史”丛书(第6-10辑),后应用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丛书”(2014年年内即出版第一批46册)和新近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等大部头或重要的图书项目,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并为员工们普遍认可。在“红军长征纪实丛书”中,它同样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内,面对这个为特殊项目采取的特殊办法,所有相关的同志都会在潜意识中增加重视程度,激发昂扬的工作斗志;同时它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现有部门设置,协调编辑可与各编辑部主任甚至每一位编辑直接沟通进度和书稿中的问题,直接与负责排版、校对、印制等环节的同志交流生产进度,一旦发现问题,能够解决的立即解决,超出统筹者能力和权限范围的,可以径直向社领导请示解决办法。对外,各卷编者与统筹者一人对接,避免编辑部各自为战,便于统筹安排书稿和统一修改标准。这样的体制机制,责任明确,减少扯皮推诿,既灵活又高效,非常适合集中现有力量打“歼灭战”。
要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大规模项目,详细严格的计划自然必不可少。在那异常紧张的3个多月里,时常放在笔者手边的,是18份生产计划表和1份进度汇报表。18份生产计划表,是按照预定出版时间为剩余9卷图书各自倒推出来的逆向时间表和当前各自完成情况的正向记载表,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每卷书稿录入、一校、初审、复审、终审、二校、三校、誊改编者意见、核红、扫黑马、付印等各步骤必须完成的时限和实际完成日期,如此,9卷图书就分别有了清晰的“长征路线图和时间表”。但凡有“掉队者”,对照双向的生产计划表,“掉队地点和原因”一目了然,可以迅速、精准地找到相关同志沟通敦促,使其严格执行计划,迎头赶上。1份进度汇报表,记录的则是9卷书稿的最新进展,每两周更新上报一次,使出版社和第一研究部领导心中有数,以便其必要时出面协调部署。有了这“18+1”份表格,剩下的,就靠同事们的艰苦努力了。
丛书的高效推进,还得益于中央党史出版社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编辑出版队伍。2011年以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领导、社领导先后提出“守底线、保基本、求突破”的总体要求和“确立专业方向,培养职业能力,提高出版水平”的努力方向。近期,社领导又将其升华为“树立党社意识、培养党社精神、创建党社文化”。简而言之,就是要求所有员工时刻牢记自己是党的出版工作者,在政治导向上坚定不移,坚持社会效益为先、经济效益为本,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置于首位,并在具体工作中练好内功,培养能力和水平。这些对编辑在精神层面的标准和要求,通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丛书”、《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等几乎一年一度的重点项目,逐渐积淀和内化为这支编辑出版队伍的战斗力。与实施其他重点项目一样,这一次,又涌现了许多令人感佩的人和事。第一编辑部全体5位同志合力完成了450多万字的《红一方面军卷》,怀有身孕的同志仍然承担了部分工作,有4位同志牺牲了“十一”假期大部分时间誊改编者修改意见。第二编辑部有的同志连续一个多月加班加点,独立编辑一卷甚至两卷近200万字的书稿;有的同志主动放弃休假,充当“万金油”,跨部门参与了三卷书稿的编辑工作。第三编辑部集体分担了四卷书稿的编辑工作,退休返聘的老同志也和年轻同志一样勤勉努力,任务紧急时有的同志连续两天工作至凌晨。协理编辑李晓倩同志也两度主动推迟假期,整理了全部上万页原稿,并为每一页原稿编上页码,以方便日后编辑、校对时查核原文,并尽力分担了一些协调事务。即便如此忙碌和辛苦,自始至终,笔者从未听到同事们发出半句怨言。一方面被同事们忘我工作的精神所感染,另一方面受到书稿中红军将士战天斗地、攻坚克难精神的鼓舞,每每遇到困难,笔者都会这样鞭策自己:再苦,苦不过长征;再累,累不过长征;再难,难不过长征。
尽管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同事们依然没有放松对质量的追求,认真负责的工匠精神在整个编辑出版进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据粗略统计,初审阶段,除对数字用法、固定术语、混用字、错别字和标点错误等进行的规范性修改外,编辑们认为不宜收录或内容重复报经编者同意最终删除的文稿有十余篇;提出关于史实或提法的意见40余条,被采纳20余条;指出人名、地名前后一不致或错误60余处,语句不通、前后矛盾的情况80余处,绝大多数被编者肯定和采纳。每卷书稿三校后,编辑们还要将编者对“作者简介”中的姓名、出生年、参加红军和入党时间、红军长征时(或相应历史时期)任职、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任职和最高职务、卒年卒地等具体信息做的大量修改,亲手誊改在清样上,并勇于提出疑义。而作为统筹的笔者将时间算计至“骨髓”,在来不及在编辑和编者之间反复移交书稿的情况下,被迫尝试采用了新的工作方式——通过QQ、微信等将意见或问题逐条提交各卷编者,使问题得到了迅速解决,又让重要修改有章可循、有案可查,同时体会到了编辑与作者交朋友的重要性。
四、积极宣传、全力推广
金秋十月如期来临,又似乎比往常来得更快。经过同事们100多天的接续奋战,丛书也迎来了收获的季节。按照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部署,2016年10月22日之前,《红一方面军卷》《红二十五军卷》《沿途亲历者忆长征卷》《日记卷》《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卷》先行出版,《红二方面军卷》《红四方面军卷》《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卷》《西路军卷》《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卷》也随之相继付梓。至此,这套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10年之功编纂的10卷42册大型历史文献资料丛书,终于得以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呈现在读者面前。
“红军长征纪实丛书”出版后,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政府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新闻社海外中心美国华侨报》《新京报》等媒体纷纷报道,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如同报道中所说,“红军长征纪实丛书”是红军长征史诗创造者亲笔书写的长征史,用真实朴素的语言记录了一个个历史细节,叙说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生动翔实地反映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和英雄业绩。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仅对推动长征史的研究,而且对学习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有幸站在丛书出版背后的笔者,凝视着那长龙般的书阵,呼吸着那犹存的墨香,憧憬着它可能带给人们的力量,早已忘记了艰辛、忙碌和疲惫,多了一份充实、收获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