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过对农家书屋在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研,分析制约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外在和内在原因,从而明确在新常态下只有加强资源整合,加强与社会的广泛合作,加强农家书屋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等,才能完善农家书屋的建设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作者单位】唐玲,黄河科技学院图书馆。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农家书屋工程是我国政府在进入21 世纪后开展的一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从2007年3月开始,新闻出版总署、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1]。至此,从2007年到2015年,全国农家书屋发展迅猛,覆盖率高达100%,遍布全国所有的行政村。农家书屋是巩固农村文化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全民阅读和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大发展的重要文化服务平台,是国家实现“到2020 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
在新常态下,合理解决农家书屋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有利于农家书屋的有效建设和管理,既能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信息素养和职业素养,有效消除信息鸿沟,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又能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满足当前经济发展和岗位用工的需要,切实提高新型农民的就业技能和就业质量,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保护农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和农民文化权利,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二、农家书屋的发展现状
农家书屋工程是由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的,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民心工程。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深受农民、农民工以及社区居民的广泛欢迎[2]。
2007年8 月,在中央“两办”印发的《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把农家书屋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实施的五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2012年8月底,全国共建成统一规定标准的农家书屋600449家,投入资金180多亿元,共计配送图书9.4亿册、报刊5.4亿份、音像制品1.2亿张、 影视放映设备和阅读设施60多万套[3],提前三年完成了“农家书屋村村有”的任务。
截至2015年,全国各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基本都能正常开放,各省市政府也高度重视,积极规划参与农家书屋的后期管理,提供相应的资金扶持,为农民提供图书借阅、阅读指导及其他相关服务。每个省区的农家书屋资源配备大致相同,但服务模式、馆舍面积、开放时间、信息化建设则各不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吉林模式、兰州模式、河南模式、江苏模式等。河南省濮阳、驻马店、卫辉等市通过农家书屋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商丘市夏邑县通过农家书屋结合村室、活动室、学校的方式,形成了“一公里阅读圈”,让农民充分享受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2016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关于《2016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的通知。从《2016年推荐目录》可以看出,目前全国各地行政村农家书屋配备出版物的种类、数量、质量等比以前都有所提高,而且,总局还将入选图书的内容简介以及封面、版权页、目录、试读页等资料制成光盘随《2016年推荐目录》下发[4]。这有助于投放农家书屋的图书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另外,《2016年推荐目录》根据群众需求,对用于农家书屋的图书标准,规范政府采购渠道,加强监督检查,有效地推進了农家书屋的良性发展。
三、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综合分析目前农家书屋发展的现状,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信息化建设滞后、后期资金投入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
1.建设环节问题
农家书屋项目自启动以来,提前三年完成既定的农家书屋建设计划,但实用性尚缺。首先,农家书屋的选址偏离村民聚居地,不便于农民使用。其次,书屋物品配备简陋。在农家书屋建设的过程中,部分地区农家书屋匆匆上马,多利用行政村闲置多年、房屋结构简单的老房子,面积小,年久失修,设施陈旧,缺乏其他相应的学习设备和服务设备。最后,书屋文献资源建设过于单一,在种类、数量、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真正需求,难以发挥农家书屋让农民学习和接受再教育的效能。
2.供书环节问题
(1)文献资源配备问题
受地域不同,农民文化程度、留守人群类型、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问题制约,农民的阅读需求是不一样的。相应地,农家书屋在资源配置方面应以实用为原则,派送的图书要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目前大部分行政村落几乎常年见不到青壮年,基本都是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病残人士,但农家书屋的文献资源配备无法满足相关类型的留守人群阅读和使用,偏离服务对象,缺乏针对性。
(2)文献资源种类问题
目前农家书屋存书主要集中于农村致富、种植、养殖等方面,图书种类不丰富,而且部分农业种植、养殖图书未必适合当地生产需要,甚至有些图书内容专业性太强,农民无法阅读,脱离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近几年来,虽然书屋配备的图书各方面得到改善,但仍然缺乏接地气的内容,存在供应和需求的错位现象。同时,基于客观原因,书屋音像制品、电子文献配置比较困难,电脑、手机、网络应用少。新常态下,这是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真正需求的。
(3)文献资源更新速度问题
由于地域及物流、信息差异,实行统一购买统一配送图书原则的农家书屋,图书的更新速度缓慢。纸质文献、电子文献的时效性受限,其到达农家书屋时已经失去信息利用价值,农民朋友已经不需要了,或者他们通过其他途径已经获取了相关信息,书屋的图书资源未能有效利用。
3.管理环节问题
农家书屋的管理是书屋持续发展的关键,有效的管理能推动书屋健康有序的发展。然而受到人力、财力制约,管理滞后,各类管理服务机制缺失,书屋始终处于地方政府自筹自建自营状态。
(1)农家书屋管理制度问题
目前,农家书屋管理制度不完善,机制运行不畅通,在人员管理、资金使用、书籍管理等方面存在管理缺失。如图书、报纸、音像资料分类,排架的原则;文献资料借阅的时间、册数、丢失的赔偿方法等都没有规范。虽然有部分农家书屋制定了借阅规则和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未能执行到位,书屋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2)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问题
首先,管理图书专业水平欠缺。农家书屋的管理员一方面来自农村退休的教师、村干部和热心的志愿者,另一方面来自大学生村干部。90%参与管理的人员缺乏相应的图书专业知识,未接受过图书管理方面的专业训练,对图书上架、分类、流通缺乏最基本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无法针对性地开展读书活动,引导村民阅读。同时,书屋的管理随机性大,也不便于村民开展阅读与学习。 其次,对于书屋缺乏联动建设管理意识。地域农家书屋之间,农家书屋与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地方公共文化部门之间,未实现共同建设及管理,资源也未能共建共享,这也是农家书屋馆藏资源单一、管理单一、服务对象单一的原因之一。
4.信息化建设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农民的阅读环境与阅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农民网络阅读需求数量也在逐年上升,数字化阅读将是今后农民主要的阅读方式。但分析前期的相关文献和有关农家书屋的调研报告发现,各地农家书屋的信息化建设缓慢,甚至欠缺阅读信息化、数字化建设。首先,农家书屋大多采取传统借阅方式,无配备电脑,无数控借还系统,即使极少数的农家书屋配备了电脑,但受限于管理水平,使用率低。其次,电子资源缺乏,农家书屋馆藏资源多为纸质文献,且音像资料、视频资料数量有限。最后,服务设施落后,缺乏电子设备和通信设备。农家书屋的宣传仅靠农民之间的口口相传及发放宣传页,收效甚微,知名度及美誉度不高。而书屋举办的各种培训也是传统方式,网络资源及其他社会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
四、推进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如果说服务是图书馆发展永恒的主题,那么服务的模式和服务内容就是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同样在农家书屋的发展中,服务方式也是农家书屋发展的关键。
1.完善农家书屋的管理体制
没有制度,不成方圆。有效的管理是推进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农家书屋要想保持后期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就必须建立一套符合自身条件的、合理的、科学的管理制度[5],加强农家书屋的管理,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制定详细的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规范资源管理程序,提高相关人员的管理水平。
(1)制定管理规程和操作细则。管理规程要详细地说明农家书屋的各种管理方法、要求;操作细则要详细规定图书的整理、上架、管理、图书借阅登记等细节问题。
(2)制定岗位责任制度,明确书屋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一方面做到图书报纸和其他文献资源及时整理、定期上架、更换、保存等;另一方面保证书屋的正常开放时间,定时打扫、清理并维护书屋的设备等。
(3)制定图书的借阅制度,保证图书的正常流通。及时向农村居民宣传书屋借阅方式及规范,严格执行文献资料、音像、视频等资料的借阅制度;通过借阅制度约束借阅者与管理者双方的行为,既减少与避免农家书屋文献资源的丢失,又助于提高农家书屋的管理效力,保证农家书屋日常管理的正常运行。
(4)制定图书的赔偿制度。在农家书屋的运营过程中,图书资料的丢失现象还是存在的。健全图书丢失赔偿制度,通过图书借阅制度、赔偿制度,约束双方的行为,控制书屋图书资料流失,才能更好地保证图书的正常借阅。
(5)制定农家书屋的培训制度。农家书屋的培训包括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对农民读者的培训。制定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服务技能,强化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制定农村读者的培训计划,加强对农民的阅读指导,培养农民的阅读习惯;加强农民学习技巧的培训,丰富农民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加强农民各种知识讲座的培训,拓展农民科学生活的技能,从而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技能。
2.组建优良的管理队伍
农家书屋就是农村的公共图书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有的学者认为,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75%来自图书馆馆员的素质[6]。因此,组建农家书屋优良的管理队伍至关重要。首先,组建农家书屋外在管理队伍。通过地方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农家书屋的行政管理,做好农家书屋的发展规划,制定农家书屋的各项管理制度,指导农家书屋的运作并做好监督评价。其次,组建农家书屋内部的管理队伍。根据各地方农家书屋情况,至少配备一名专业的管理人员,积极鼓励相关专业的地方大学生和优秀教师参与农家书屋的管理,提高管理队伍的层次,优化管理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最后,整合社会资源。利用地方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公共文化机构优良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共同参与农家书屋的管理和建设,参与管理人员和农村居民的培训,逐渐提高书屋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3.加大农家书屋后期资金的投入
加大农家书屋后期资金的投入。通过各种方式引进资金,改善农家书屋的建设环境,丰富农家书屋的馆藏资源,更新扩充农家书屋的设备,完善农家书屋运营等。首先,加大政府的专项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做好农家书屋各项支出的资金需求预算,合理发放配套资金,并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资金的扶持力度。其次,寻求地方公共文化部门的合作,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图书及其他资源的流转,节约农家书屋的资金,使资金有效用于农家书屋。最后,寻求社会力量,参与书屋共建。如与地方企业、公司建立赞助模式;与出版商合作,建立良好的资源购买渠道;与物流、邮政合作,减少图书和物品流通、配送费用。
4.加强农家书屋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社会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发展,现在农民基本都有自己的手机,手机是农民接受信息最便捷的工具,新生代农民基本通过手机查看每天的资讯、新闻等。在全媒体时代,农家书屋也应该加强信息化的建设,为农民开通手机短信和微信服务,利用手机短信和微信向农民宣传农家书屋工程政策、建设情况,农家书屋的地点、开放时间、管理员信息,农家书屋的书报刊配备情况、音像制品的内容,农家书屋的惠民成效、社会影响等。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传播,信息能够直接到达目标受众,同时能够扩大农村居民对农家书屋的知晓度。
总之,在农村公共文化视域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农家书屋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缩小城乡的文化鸿沟、信息鸿沟,有效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信息素养和职业素养,提升农民的创业和就业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农村留守的妇女、儿童和老人提供学习的地方和接受再教育的场所。只有完善农家书屋目前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创新服务内容,延伸服务项目,才能更好地推进农家书屋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新风. 公共文化服务视域下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福建省为例[D].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2]柳斌杰. 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努力开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新局面——在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 中国出版,2008(1).
[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总结大会27日在天津举行. [EB/OL].http://www.gov.cn/ldhd/2012-09/27/conten_2234587.htm.[2012-12-26].
[4]中国农家书屋网. 关于印发《2016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的通知 [EB/OL].http://www.zgnjsw.gov.cn/booksnetworks/contents/399/300628.html. [2017-1-9].
[5]王开. 新视野下“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研究——以河南兰考县为例[D]. 河南大學硕士论文,2014.
[6]孙继林. 图书馆改革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J]. 图书馆论坛,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