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图书馆:论移动互联网时代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2017-03-22 21:09毕丽菊
出版广角 2017年2期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资源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资源数量呈爆炸式增长,类型上亦百花齐放。与这样的新型信息环境相应的是智慧型图书馆的出现,它有能力将图书馆升级为信息中心、用户中心、知识中心。立足智慧图书馆,借助与用户捆绑度最高的移动媒介,运用传播学、心理学相关知识,从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服务等维度着手,探究移动互联网时代智慧图书馆的移动服务模式,这亦是图书馆建设拥抱互联网的一种表征。

【关 键 词】智慧图书馆;移动互联网;服务主体模式;共享模式;“互联网+”

【作者单位】毕丽菊,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

随着以智能手机、Ipad等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人类历史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之所以称移动互联网为一个时代,是因为它不仅创造了海量的信息与现代移动技术,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关系结构,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2014年,全球每月移动互联网流量约为3200PB;终端方面,截至2015年1月,全球接入互联网的移动设备总数超过70亿台,几乎平均人手一台[1]。作为最主要的移动终端设备,智能手机仍然保持高速增长,可以说,智能手机是移动互联网流量增长的最大驱动力。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图书馆在城市化建设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智慧图书馆建设已经成为现代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依托移动互联网,智慧图书馆成为图书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作为一个策略性研究,本文尝试构建移动互联网时代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以期对智慧图书馆建设有所启示。

一、智慧图书馆:移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发展新形态

纵观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它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科技创新与进步的表现,尤其是在物联网这一概念被提出并扩展至全世界后,图书馆的发展也在继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之后,进入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与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图书馆模式。

从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来看,国际上首次提出智慧图书馆概念的是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的艾托拉。2003年,他在第五届国际人机交互移动设备与服务研讨会上介绍了智慧图书馆,描述在智慧图书馆里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快速对某一本图书进行精准定位。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随后图书馆界开始进行智慧图书馆的各种理论研究。但对于什么是智慧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应该如何建设并没有形成共识。简单来说,智慧图书馆是一个不受空间限制,但却能被切实感知的一种概念。从智能计算角度而言,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与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化设备的结合体,即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与管理。

因此,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到,智慧图书馆与移动互联网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例如在技术基础和理念上两者基本相通,在此背景下,智慧图书馆可以说是移动互联时代图书馆发展的新形态。

1.融合的信息资源环境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奠定基础

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与传播媒介的发展密切相关。无论是媒介融合,还是“互联网+”,带来的都是信息资源、信息传播模式、用户信息行为等整体的变革,而智慧图书馆作为一种新型的资源与服务提供的主体,必须了解全新的信息用户对资源和服务的需求,以保持良好的服务状态。移动互联网时代,摆在用户面前的信息资源呈现出以下态势。首先是信息资源多元化、海量化。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信息和人的二元关系,人成为信息的一部分,信息也已经融入人中。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开放、多样性,使信息变得更加透明、多元,可以说整个社会都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信息加工厂。其次,信息的海量性也带来了质量上的良莠不齐。正式出版物、非正式出版物等不同的信息达到了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而在信息资源的类型上,文字、语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百花齐放。这是移动互联带来的新的信息资源环境,而这也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2.移动的信息用户行为是智慧图书馆产生的直接原因

信息用户是指通过人体感官的利用过程,实现对各种信息资源,无论是印刷型、数字型还是多媒体型等的信息或知识的有效获取的个人或团体。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信息用户告别了曾经单一的接收信息的过程,他们往往还兼顾信息的使用者与信息的创造者双重身份,这也意味着新时期信息用户行为有了新的变化:一是信息用户存在信息需求;二是信息用户具有利用信息、创造信息的能力;三是信息用户具有接受信息服务的行动。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图书馆的读者也有了新的转向,对图书馆而言,就意味对单一的个体用户服务转变为对群体用户服务。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图书馆的信息用户不再关心稳定的檔案式的信息查询系统, 他们更期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随心所欲地获取图书信息,信息用户的需求呈现出鲜明的“移动化”特征,在这样的信息用户行为的导向之下,智慧图书馆应运而生。

3.新型的信息接收终端为智慧图书馆的出现提供可能

自Gessler等人于1995年开始基于PDA等手持接收设备探索其实现WEB浏览器功能的可能性研究,到Catherine C.等人于2001年开始探索对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型构建,一个无法被研究者忽视的问题——移动信息终端的接收能力问题出现了。相关调查显示,从阅读的舒适度来看,超过一半(共283人参加调查)的人认为屏幕阅读比纸质阅读更费力;19.3%的人觉得两者差不多;仅有29.63%的人认为前者比后者阅读体验更轻松[2]。这说明,移动终端的性能、特点,对智慧图书馆移动服务是有一定影响的。

目前,移动信息接收终端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常用的终端有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kindle等)几类。总的来说,手机具有便携、灵活的特点,弱点是屏幕尺寸小且待机时间短;平板电脑弥补了手机屏幕小的弱点,但信息用户使用平板电脑更多的操作用于商业、游戏、视频,其阅读功能、学习功能比较弱;电子阅读器更多地倾向于阅读使用,很少会进行信息服务的接收[3]。因此,虽然非手机型的移动终端越来越多,但智能化手机仍然是其中的主体部分。而这些新型终端设备,也为智慧图书馆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二、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建构

在对智慧图书馆认识方面,社交social、本地local、移动mobile三个单词组合正成为智慧图书馆的核心要素,这使得图书馆服务具有很强的时空性,且具有个性化、人性化和社交化的特点。如果说“智慧”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的表述,那么智慧图书馆要具备这种能力,必须在技术、理念、服务等方面得到根本性的提升。

1.信息资源模型的搭建

1959年,美国研究社会学的J.W.赖利和M.W.赖利夫妇提出一个传播结构模式,这个结构模式说明,多重结构或等级层次结构是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在这个模式中,传播者和受众都被看作是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传播活动,即人内传播;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联结,形成人际传播;个体系统又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保持着相互的关系。

这也就意味着,对于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的建构,应该采用“群体分类”的方式进行,而这也满足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个性化选择的需求。具体到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就是要在将纸质资源、数字资源、网络资源等资源集成的同时进行精细的划分。通过文献阅读,可以分析出移动信息用户对于专业信息资源的需求往往比较低,他们以青春文学、生活服务、励志教育、考试辅导和英语学习等方面的资源使用为主。同时,智慧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2.信息服务平台模型的建构

在图书情报领域进行移动服务研究之初,就对移动服务内容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其中,一部分是来自传统服务内容的移动升级[4]。例如,图书催还、新书通报、预约及到书提醒服务、个人借阅状态查询、移动续借、移动在线讲座课程等。另一部分,是超越了传统图书馆服务内容的新型服务,例如,利用移动终端查找最近图书馆线路、条码扫描查找、“摇一摇”图书推荐等。以上的这些服务内容,以图书馆为中心,创新力度一般;对图书馆来说,这些措施仍是被动等待型服务,服务主动性、嵌入性不强。因此,为了更好地让移动服务符合信息用户的需求,我们将运用Newcomb's A-B-X Model的社会心理模型,来探究智慧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的全新模型。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T.M.纽科姆在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早期传播理论基础上,于1953年提出经典的Newcomb's A-B-X Model,模式结论显示,人们对于与自己意向或立场相一致的信息源,愿意付出更多的注意力,对于加强“受传者”现存观点、态度和行为的信息,将会得到更好的接收效果。

基于 Newcomb's A-B-X Model原理,对于智慧图书馆移动服务来说,信息服务效果涉及智慧图书馆服务主体、信息用户以及多类信息。而在服务过程中,为了获得信息用户对服务主体的认可,需要服务主体向信息用户传递特定的信息内容,树立更好的自身形象。这不仅涉及信息用户对智慧图书馆移动服务的满意度,也涉及信息用户对智慧图书馆移动服务提供信息的满意度。因此,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智慧图书馆建设来说,首先要建立丰富全面的跨平台检索功能,真正实现资源检索的“一站式”服务;其次需要健全信息导航技术,帮助用户在海量信息中进行精确定位;最后需要开展分众群体信息服务,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个性化资源检索、推送。

当然,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是处于动态发展的,应该提供怎样的服务,如何更好地为用户服务以增强用户黏性,就需要深刻理解用户的社会心理变化。基于 Newcomb's A-B-X Model的分析理论,智慧图书馆移动服务将会对信息用户进行两次心理接受度的驱动。

第一次驱动,首先需要进行信息用户群体对“智慧图书馆意向”的黏度区分,即通过信息用户对智慧图书馆移动服务或类似服务的使用频率,初步判断信息用户对智慧图书馆服务的认知、态度、依赖程度及意向态度。通过区分,划分出不同意向频度的信息用户群体,根据群体的群心理特征,实现针对性心理驱动,从而全面提升信息用户群对智慧图书馆的意向值。而第二次驱动,则是在第一步群心理特征分众基础上进行。在每一个分众群体中,结合智慧图书馆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服务,区分出信息用户对“智慧图书馆信息服务意向”的黏度区分,即通过对分众群体内的各项具体信息服务的使用频率、满意頻度的统计,判断出信息用户对服务的满意程度,并根据区分结果以及群体的心理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驱动,从而通过提供针对性、满意度高的信息服务,实现信息用户群体对图书信息服务的意向值。

总之,智慧图书馆建设虽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建设者的理念还是技术上都存在一定的短板,其发展的困难显而易见。但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宏观背景之下,关键是要转变思维,抓住“智慧服务”的概念,在了解用户的检索需求、阅读需求等基础上,实现个性化的服务,营造良好的全民阅读氛围,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2015年度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白皮书[EB/OL].[2015-06-02]. http://www.cnii.com.cn/mobileinternet/2015-06/02/content_1580481.htm.

[2] 薛菲,张曼玲. 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络阅读的实证研究[J]. 图书与情报,2011(01):99-103.

[3] 韦敏革,覃珍. 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探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2(02):184-193.

[4]李菲,徐恺英. 社会心理驱动下图书馆移动服务模式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06):19-22.

猜你喜欢
智慧图书馆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图书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