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山
据新华社报道,国家卫计委官员最近表示,2017年公立医院改革将在所有城市推开,全部取消药品加成,推进新旧运行机制平稳转换。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曾印发通知,要求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经过近5年时间的试点、推广,现在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应属水到渠成,并不令人意外。值得思考的倒是,在那些早就取消药品加成的医院,病人看病的费用有没有大幅降低,换言之,取消药品加成能否真正造福患者,有助于解决“看病贵”?
药品加成一度被认为是医院以药养医的重要推手,为了多挣名正言顺的15%的药品加成,很多医院故意购买价格昂贵的药品,在很大程度推高了药价。而在当初试点取消药品加成的医院,短时间内是实现了药品价格的大幅度下跌。
可问题在于,为了让取消药品加成顺利推进,保证医院和医生的收入,往往都配套增設了医事服务费。患者支付的药价少了,服务费增加了,一减一增之间,患者看病的总费用并没有减少太多。这可能也是虽然公立医院药品加成普遍已经取消,但患者并没有感觉到看病变便宜的原因。
更值得关注的是,还有一些医院因为取消药品加成,医院为了避免收入急剧下跌,又想出了别的暗度陈仓的办法。药品不能加价做文章,医院就在检查、化验等环节想心思,患者不管大病小病,进了医院就是一大堆昂贵的检查。一个感冒就能花掉好几百元,钱就用在了各种没必要的检查和化验上。以药养医的问题是缓解了,但是“以检查养医”的新问题又出现。
所以,全面取消药品加成,虽然是值得肯定的改革成果,但并不意味着彻底解决了看病贵的问题。如果说取消药品加成只是治标,那么现在更有必要深入关注治本的问题。医院或者医生卖高价药、开高价检查的目的,简单划分的话,有两个层次的原因。
浅层次的原因,是为了谋取私利。在这个层面,需要的是更严格的监管。在取消药品加成之后,医院和医生明面上谋利的空间少了,但如果医生被“公关”,他还是可以通过开特定的药,来暗中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把负担转嫁给患者。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要看公立医院的制度定位。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公立医院医生的正当收入偏低,和他们的劳动付出极不相称,刺激了医生个人的灰色挣钱的欲望;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严重不足,医院的发展要靠自谋生路。这是以药养医变成“明规则”的重要制度原因。
现在取消药品加成容易,但必须要有善后的制度安排,让医生的正当收入相对合理,让医院整体的发展没有后顾之忧。只有解决了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破解以药养医的顽疾。
从国际趋势来看,公立医院的收入来源,除了正常的药品收费之外,还有医生服务收费和政府财政补助等渠道。过去因为服务收费偏低和政府补助不足,所以药价变成医院创收的“主力”,现在全民盯着药价,希望通过改革把药价降下来,那么相应的,另两项来源就要有相应的提升。
现在的改革设计中,医院普遍增设了医事服务费,也就是医生服务收费,但这确实也面临两难——收费太高,患者负担不起,而且如果只是把高药价换成高服务费,对患者来说改革就失去意义;收费太低,又无法补偿减少的药价收入,无法满足医院发展需求,最终会“逼”出其他创收办法,改革变成了白折腾。
权衡之下,很多人呼吁通过加大政府财政补助或者采用全民医保的方式来解决。在很多财政收入充裕的地方,适当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补贴当然是可行的。但无论财政补助或是全民医保,其实也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是全民买单,而且在整体补助的模式下,如何避免腐败或者低效,又将是全新的挑战。现在有些地方在探索新的医保付费方式,比如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支付方式,希望实现医院和患者的双赢。最终效果如何,还需要更多的经验总结。
总而言之,取消药品加成只是改革的第一步,还不能彻底根除公立医院的赚钱冲动,需要更多的善后制度,让医院和医生有合理的收入,既保证捍卫医务劳动的尊严,又不打消他们的积极性,他们才不会总把患者当成“取款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