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明
(长江大学 工程技术学院,湖北 荆州434020)
教研先行:民办高校办学类型定位的内在逻辑
刘昌明
(长江大学 工程技术学院,湖北 荆州434020)
目前国内民办高校基本上是教学型高校。教研先行是民办高校办学类型定位的内在逻辑。民办高校的师资大多数以青年教师为主,而青年教师不同程度的存在不懂教研、不会教研、不愿教研的缺陷。要改变该现状,需要民办高校充分认识教研先行的现实价值,采取刚柔并济策略,促进教学研究规范化、前置化、制度化、常态化,提升教师的教研热情、教研能力和教研水平。
民办高校; 办学定位; 前置化; 制度化; 常态化
教师的教学研究本质上是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的,它的使命就是认识教学、改进教学、完善教学。教学研究是一种自由的、主动的、充分展示教师智慧和个性的发现之旅,是教师的一种不得不做的欲望和不得不说的冲动,是一种真真切切的内在需要。[1]教学研究是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针对教学实践或教学工作中的真实问题进行的思考。[2]教学研究是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3]教学研究的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第一,探讨教育教学规律,揭示教学活动内在的特性,增长教学知识,构建、丰富、发展教育教学理论。第二,改进教育实践。在很多情况下,教学研究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改进教育实践的过程。[1]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研究是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一般民办高校的办学类型应该定位为教学型高校。而教学型高校必须以教学为中心。因此,笔者认为,教研先行是民办高校办学类型定位的内在需要,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提高的必修之课。
教学工作的前提是教学研究。要想做好教学工作,获得优良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进行教学研究,这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遵循这一规律,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现实中,尤其是在一些民办高校,没有确立教学研究的重要位置,没有把教学研究放在教学工作的前头,导致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只重授课不重教研,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好。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和教师两个方面。
(一)学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普遍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状态。即30 岁以下与 50 岁以上的教师比例偏大,30~50 岁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比例偏小。其二,职称偏低。据教育部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5],民办高校自有专任教师14868名,其中初级2406名、未定职称3046名,两项合计5452名,占36.7%;中级职称4947名,占33.3%;三项合计10399名,占69.9%。聘请校外教师15710名,其中初级和未定级2887名,占聘请校外教师的18.4%;中级5473名,占34.8%;两项合计8360名,占53.2%。上述数据充分说明,民办高校师资普遍年轻化、职称低,师资培训任务极重。但是,民办高校在师资建设上,不太重视教学培训,尤其不重视教学研究能力培训,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重借用,轻拥有。有些民办高校过于讲求经济效益,追求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舍不得在师资建设上花费资金,因此,在师资工作中,贯彻“尽量借用”原则,尽量减少自有教师数量,聘用一些校外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以此节约开支,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民办高校任课教师中,自有教师14868名,聘请校外兼职教师15710名,[5]自有教师还占不到任课教师的50%。而且自有教师工资待遇不高,劳动强度很大,导致自有教师缺乏归属感和稳定感,不少青年教师进校工作几年,学到了一些教学知识,练就了一些教学本领,能够独立承担教学任务了,却选择了离开学校,另谋职业,导致学校师资总是处于紧缺状态。
二是重使用,轻培养。民办高校自有师资过于年轻,青年教师占近70%,其中37%是初级及未定职称教师,普遍存在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需要及时进行教学知识的培训。但是,不少民办高校引进青年教师之后,来不及进行岗前培训,就仓促安排顶岗上课;有的青年教师一上岗就承担几门新课,手忙脚乱,疲于应付;有些青年教师由于缺乏备课时间,自己都没有吃透教材内容,来不及思考相关问题,就匆忙走上讲台,导致课堂上底气不足,常出洋相,影响教学效果。很多青年教师缺乏老中青传帮带环节磨炼,导致成长进步幅度不大,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三是重规章制度宣讲,轻教学教研训练。有的学校虽然组织了新教师岗前培训,但其培训内容过于政治化、制度化、简单化,只是侧重学校情况介绍,教学制度的宣讲,教学态度的训示,教学纪律的强调,缺乏教学方法的讲解,备课知识的传授,授课技巧的训练,教研套路的灌输。有的学校根本不重视教学研究工作,只重视教学任务落实,满足于能够开出课程,不出教学事故,导致教学工作低水平重复。
四是重教学过程管理,轻教学前置培训。有的学校很重视教学过程管理,尤其是课堂教学的形式控制,注重组织机关干部听课、专家教授听课、教师互相听课,有的还特意组建教学促进机构,集中一部分专家教授,专门负责教学督导和教学环节管理。这些管理措施,表面上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实际上是治标不治本,没有抓到问题的关键环节。其实,教学过程管理应该前移,主要是进行教学前置培训,在上岗和开学之前,对教师进行教学基本规范学习训练,通过专家讲座、教学示范、教学研讨等活动,组织教师进行教学交流,让教师互相启发借鉴,把个体备课与集体备课有机结合,把准备工作做在上课之前,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中老年教师,还是青年教师,都不够重视教学研究,没有树立教研先行的观念。中老年教师凭借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备课过程中,基本上能够按照教学规律编写教案、设计PPT、组织教学活动。但是,青年教师既缺乏教学研究训练,又缺乏教学活动历练,也缺乏教学研究主动性。
一是不知道什么是教学研究。有些新进的年轻教师,尤其是理工科毕业生,基本上没有学习过教育学基本知识,更不用说受到教学研究的训练,因此,他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备课、讲课,不懂得如何进行课堂引导和控制。
二是不知道如何进行教学研究。年轻教师刚从学校毕业就走上讲台,一天到晚忙于应付教学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教学研究问题,即使有点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又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教学研究,该研究哪些具体内容,处于一种茫然状态。
三是不愿意花精力进行教学研究。年轻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之后,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应付完成讲课任务。很多年轻教师的做法是,充分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快速的备课准备。有的根本不写教案和讲稿,直接把教材的章节内容做成PPT,上课时就放投影,念PPT内容,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至于如何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内容是难点,怎么样突出重点和难点,如何增加一些最新内容,如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基本上没有考虑。有的自己根本不动手做PPT,干脆在网上搜索,下载别人已有的PPT,搬到课堂上播放,省心省力,方便快捷。至于为什么那么讲,讲的合不合适,讲到位没有?基本上没有考虑。有的为了晋升职称需要,申请了教学研究项目,却不知道如何展开研究,东拼西凑发表一二篇论文结题了事,根本没有认真细致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更没有琢磨如何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过程之中。有的连教研项目都不愿意申报,认为教学研究项目经费太少,而研究工作又费心、费力、费时间,辛辛苦苦写出一二篇论文,却很难公开发表,即使能够公开发表,又需要自己掏腰包支付版面费,得不偿失,不值得研究。
(一)教研先行有利于教师熟悉教学内容,提高表达流畅性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仅是照搬教材章节,而是对每一个章节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前后的逻辑关系,还要分析本教材内容牵涉到的前置知识,了解前置知识的开课情况,然后决定授课内容的顺序。如果前置知识没有开课,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就需要补充相关知识点。这样,教师必须系统阅读教材,熟悉教材内容,分析教材内容前后的相关性,找出核心词汇和主体语句,写出讲稿和教案,在此基础上做成PPT。这样反复整理、反复思考,既能够掌握教材精髓,熟悉各章节内容,分清内容主次,抓住关键知识点,又能预演课堂教学环节,有利于承前启后,顺畅表述,提高授课准确性、流畅性和节奏感。
(二)教研先行有利于教师把握重点难点,提高授课质量
备课的重要任务是吃透教材内容,确定哪些内容该讲,哪些内容不该讲,哪些内容详讲,哪些内容略讲,哪些内容需要借助教具进行讲解,哪些内容需要反复强调加深印象,哪些内容需要经过讨论辨别是非?做到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引导学生懂得较多的知识点。因此,经过教学研究与思考,经过讲稿和教案的设计与编写,有助于教师分析和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确保重点内容讲够,难点内容讲透,让学生得到要领和精华,获得高质量的启迪和感悟,这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所在。
(三)教研先行有利于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提升授课质量
各章节的教学内容都有其自身特点,需要针对性的采用恰如其分的方式予以表述,方能教给学生最佳的知识点和学习思路,收到最佳授课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教学研究,设计科学合理、简洁明了的授课方式和教具,确定什么时候讲解什么内容,什么时候板书什么知识点,什么时候播放PPT,什么时候呈现辅助教具,什么时候提问,问什么,什么时候讨论什么话提,什么时间段学生可能走神分心,该采取何种策略提振学生情绪?诸如此类,都需要在备课时进行研究,设计好预案,做好前期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胸有成竹,驾轻就熟,运用自如,出神入化,让学生在享受中获得知识,在陶醉中增长见识,在欢愉中接受信息,在互动中发挥创造性,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能力和水平。
(四)教研先行有利于教师思考相关问题,提升答疑解惑能力
每一门新课,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问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每一个章节的内容,还要进行深入思考,弄清楚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点和延伸问题,提前进行剖析和预演,以便课堂上或课后答疑解惑。如果教师没有深入研究,没有前期的知识储备,就难以回答学生的质疑,难以为学生释疑解惑,还有可能被学生问倒,使教师被动难堪。因此,教学研究能力的强与弱,不仅决定教师备课质量的好与坏,知识面的宽与窄,授课方法的活与僵,教学手段的丰与乏,而且决定教师授课吸引力的强与弱,释疑解惑速度的快与慢,导学导思效果的好与坏,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与低。
要做到教学研究走在教学的前头,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既要有刚性的政策制度做杠杆,又要有柔性的讲评、宣传和舆论约束。具体对策如下。
(一)明确教学研究内容,促进教学研究规范化
教学研究是教学的基础工程,是教学质量的保障环节,是教师必须苦练的基本功。明确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促进教学研究规范化的前提条件。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理念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策略研究等四方面。
教学理念研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用人市场需要,确立本门课程的教学理念,以育德树人为根本,以掌握知识点为主题,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以修炼方法为重点。针对每一节课程的内容,设计出教学目的,即通过讲授和学习,促进学生掌握何种知识,增长何种见识,提升何种能力,充实何种品质?做到理论指导适合实际,设计思路清晰,授课目标明确,讲课内容精炼,重点难点突出。
教学内容研究。此项包括研究教学大纲要求,研究教材基本内容并决定取舍,研究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及增补,研究重点难点内容及呈现方式,确定哪些内容详讲,哪些内容略讲,哪些内容讨论,哪些内容提问,哪些内容课后作业,哪些内容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进行交流陈述。
教学方法研究,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特色,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决定是分别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研究式教学,还是几种方法综合运用,以此保证课堂教学的进度和质量。
教学策略研究,包括教学内容取舍策略、PPT制作策略、板书策略、提问策略、讨论策略、教具辅助策略、语言表述策略等等。
(二)出台教学研究政策,保障教学研究制度化
为了促进教学研究活动的正常展开,增强教师教学研究的自觉性,提升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水平,必须制定鼓励教学研究的政策和措施。
第一,建立教案设计制度,保证教学研究前置化。教师备课包括三项基本内容,一是编写讲义、二是设计教案、三是制作PPT。编写教案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编写教案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加工,是有效筛选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步骤,直接决定备课、授课质量的高与低。因此,必须建立和强化教案设计制度,明确教案编写的具体要求,促进教师认真思考和研究教学内容及方法,详细设计和编写教学方案,充分做好授课准备。编写教案至少涉及以下项目:其一,明确教学目的,即明确本节课的教学想要达到的结果,就是要说明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对学生知识的领会与掌握、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品德的打造与形成等方面发挥的具体作用。其二,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其三,说明教法,即说明讲授本节课程准备运用什么教学方法,采用何种教学手段,选择何种教学辅助工具等。其四,描述教学过程,即描述教学内容章节的编排、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的应用、各部分的时间分配等。其五,选择和推荐教学参考书。其六,拟定复习思考题。其七,预留教学后记。即空置一些地方,等待每节课程讲过之后,追记对本节课教学的小结,如本节课教学的得与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及掌握情况、学生能力培养情况、改进教学的设想等。
第二,实施说课交流制度,促进教学研究公开化。说课是对自己备课的整体构思和编排做出详细解说,是对备课内容的阐述,重点是说明教学目的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增减思路、重点难点的分析与把握、教学方法的设计与运用、教学过程的组织与控制、教具的设计与选择、内容和时间的计划与分配、前后内容的衔接语言、课堂授课的语速音量、PPT呈现的快慢、板书的内容与火候、课堂氛围的营造与调整、教学参考书的选择与推荐、复习思考题的拟定、教学效果的收集与反思。说课形式必须形成一种严格固化的教学制度。开学之前或开课之前,必须以教研活动和大型教学交流形式,组织教师进行认真说课,促进教师严肃认真地做好备课环节的研究准备工作,保证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都准备充分、优质高效。
第三,开展教案、PPT展评,鞭策教研成果资源化。说课是一种口头表述,是检验教师备课是否充分的语言形式。教案、PPT展评则是实物呈现,是检验教师备课是否到位的直观形式。因此,二者缺一不可。教案、PPT展评,就是要让每一位教师都把自己设计编写的教案和PPT集中呈现在公众面前,使之成为一种共享资源,供广大教职工品赏、参阅,这样对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检查,也是一种交流,更是一种鞭策。在展示基础上进行优质教案、PPT评选,有利于促进教师互相学习教学内容的选择提炼策略、教案设计和编写技巧,借鉴PPT 制作的方法,提升教案设计和PPT制作能力。
第四,开展立项资助与成果奖励,保障教学研究常态化。设立教学研究专项基金,资助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教学理念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和策略研究、教材建设研究、课程建设研究、教学管理研究,促进教学研究常态化。继而进行优秀教学成果的评比、奖励,包括优秀教材、优秀学术论文、优秀教学研究成果等的评比奖励,以此增强教职工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五,坚持教学研究培训制度,实现教学研究持续化。民办高校必须建立和完善教学研究培训制度,对广大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和教研培训,包括教学基本规范与要求的宣讲,讲义、教案编写常识、PPT制作技巧、教学方法与策略运用、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项目立项与研究等知识培训,促进青年教师快速适应教学需要、提高教研教学能力和水平。
在建立和执行上述制度的基础上,还要把教学研究绩效与年终评比、工资调整、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等有机结合,促进教学研究深入、持久、高效、健康发展。
[1]李德林.当前教学研究质疑[J].当代教育科学,2005(20).
[2]郭翠菊.高等教育中教学研究的常态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
[3]张静.当前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方法取向及范式[J].教育探索,2007(1).
[4]王嘉毅.教学研究的功能与价值[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5]教育部.2012年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基本情况[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567/2013 09/156892.html.
责任编辑 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
2016-12-16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重点课题(2015GA049)
刘昌明(1955-),男,湖北天门人,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G642
A
1673-1395 (2017)02-01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