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领域取得的如此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应该赢得公众更多热情的掌声。
海洋领域取得的如此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应该赢得公众更多热情的掌声。
2016年对中国航天事业而言绝对说得上是一个丰收年。中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一举跨入全球“最强壮”火箭行列;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起飞,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实现交会对接,航天员入驻“天宫”30天后顺利返回地球,实现了我国航天载人史上的又一次跨越;除了载人航天领域,无人探测器也将前往木星和火星,开拓人类对太阳系行星的认知领域……中国航天事业的蒸蒸日上引来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关于航天的信息在各大媒体随处可见,上到中央政府、下到市井百姓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街头巷尾谈论得也是津津乐道、激情澎湃。
相比航天领域的热闹和引人关注,海洋领域虽然也捷报频传,但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和掌声却显得有些稀疏。同样是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的2016年,中国4500米载人潜水器及万米深潜作业的工作母船——“探索一号”科考船结束TS01-01航次,首航凯旋。本航次是我国在万米深海进行的第一次深潜科考尝试,为最终全面实现我国的万米深潜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它的成功缩短了我国与美、日、英等世界海底深渊科考先驱国家在万米科考能力上的差距,标志着我国的深潜科考开始进入万米时代。12月20日,我国自行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拉开了新船建造工程的序幕。新建破冰船将创造多项世界第一,它是目前世界上第一艘采用全回转推进技术的PC3级重型破冰调查船、世界上第一艘采用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考察船、世界上第一艘装备废气清洗设备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世界上第一艘采用最严苛环境保护技术的极地破冰考察船……中国深入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各项海洋发展战略规划相继出台,海洋经济发展领域不断拓展,多项海洋科技取得重大突破,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大踏步向前。人类一直怀着“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梦想。科学界认为:人类可以跑到38万公里以外的月球,但是对3000米以下的深海的了解比对月球的了解还少,说明海洋深潜探索的艰难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海洋领域取得的如此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应该赢得公众更多热情的掌声。
然而,掌声稀疏背后是我国目前公民海洋意识不容乐观的现状。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编制的《2016年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MAI)研究报告》结果显示,我国海洋意识发展指数平均得分为60.02,约2/3的省份在及格分数(60分)以下,国民海洋意识总体偏弱。这表明国民对海洋的关注、了解和实践程度相对较弱,国民海洋意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地中海时代各沿海国对海权的争夺,到14、15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迈出海上远航的第一步起,海洋就开始在世界历史中扮演重要角色。随后荷兰、英国、美国、日本等都先后以海权国家的角色出现在世界历史舞台,强国不停在轮换,但无论是最初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还是称霸世界一个世纪之久的英国,当时能够称雄的无一例外都是海洋强国。从世界历史上看,一国的全球地位总是随着海权的兴衰而发生变化,谁控制了世界海洋,进而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葡、西、英、美的崛起莫不如此。国家海权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因而也确定这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战结束以来,特别是冷战过后,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共同心愿,各国在海洋问题上多以合作为主要手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等海洋强国已经在海洋开发战略上迈出了新步伐,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相继出台了系列的国家综合性开发战略。进入21世纪,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等为海洋开发专门制定了战略蓝图,通过海洋开发战略建设海洋经济强国已经是许多国家的重要战略选择。美国指出:海洋是地球上“最后的开辟疆域”,未来50年要从外层空间转向海洋;加拿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提高贡献,扩大就业,占领国际市场;日本利用科技加速海洋开发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英国把发展海洋科学作为迎接跨世纪的一次革命;澳大利亚在今后10年~15年要强化海洋基础知识普及,加强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新时代国际海洋竞争将主要表现为:发现、开发利用海洋新能源;勘探开发新的海洋矿产资源;获取更多、更广的海洋食品;加速海洋新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更安全、更便捷的海上航线与运输方式等方面。
事实上,未来世界海洋经济发展前景被全球各国看好。全球现代海洋产业总产值达1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值23万亿美元的4%。世界四大海洋支柱产业已经形成,发展前景看好。一是海洋石油工业,二是滨海旅游业,三是现代海洋渔业,四是海洋交通运输业。同时,人口趋海移动趋势加速。6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距海岸100公里的地区,有预测认为,到2020年,世界3/4的人口将居住在沿海地区。未来50年,世界性、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
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证明,一个沿海国家或民族对海洋价值的认识,对海洋在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国家及其人民海洋意识的强弱,对海洋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这个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甚至影响到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正因为如此,中国作为一个有着18000公里的大陆岸线、14000公里的岛屿岸线,6500多个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和近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的发展中海洋大国,更应该提升对海洋产业关注度,加强研究和开发。而海洋观念和海洋意识是国家发展海洋事业、维护海洋权益的推动力量。
如果说世界处在人口、资源、环境的“危机”之中,那么这种资源和空间上的压力在我国就显得更为突出。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既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成绩,又是我们必须倍加关心和重视海洋资源与空间开发的迫切原因。然而,我国的现状是,大多数公民还缺乏比较强烈的海洋意识和活跃的海洋进取精神,不仅内陆和边远地区的人们海洋观念淡薄,就是生活在海边并且从事涉海行业的人们,也存在着“近海不识海”的问题。与经济发达的海洋国家相比,我们对于某些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表现出明显差距和不应有的淡薄。如何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成为了当前全社会的一个较重大课题。
读史可以明鉴。近代英、法两国发展的不同结局就是政府战略导向不同的很好例证。英、法两国均属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均有着相当的发展海洋的条件和国家实力,但近代历史的结果是英国成为了称霸世界的海上霸主,而法国则在战争中落败,最后成为偏安西欧一隅的国家。究其原因,导致最后差距结局的是当时的国家政策倾向。英国历代统治者推行的那种集中于海外商业和殖民扩张的活动虽然可以说是环境注定的,但英国最终战胜法国并取得海洋霸权则是对英国历代统治者那种执著地指向海洋这样一个坚定目标的最好回报。法国的大陆地理位置虽然注定它必须维持一支庞大的陆军,但法国在发展海权方面的自然禀赋并不亚于英国,于是法国面临着向陆地还是向海洋发展的两难状况。法国雄心勃勃力图两者都兼顾,国家战略定位的不清晰,既耗尽了国家资源同时又使其殖民地和贸易处于无防御的状态,最后法国陷入被动之中忙于应付陆、海两个方面的危机。由此可见,战略导向及政府政策对国家海洋发展的重要性是十分重要。
可以说,政府的战略导向对提升国民海洋意识起着关键性作用。领导层关于世界走向及国家定位的思考,经常决定了该国在世界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从最初葡萄牙的亨利亲王为开辟航路尽心准备,西班牙国王对航海事业的大力支持,到英国女王对海上事业的激励政策,日本明治时期政府对海洋发展的重视,再到德国铁毕子提倡海军的发展,美国罗斯福总统对海权理论不遗余力地推广,历史上每一个海洋强国兴起的背后都有积极的海洋战略在起着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加大海洋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普及海洋法律、法规和海洋知识,全面渗透海洋文化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重视在中小学教育中逐渐渗透海洋文化的相关知识,并在中小学生必读读物中增加海洋类科普书籍。高等教育中,要逐渐提升海洋类大学的地位,细化涉海学科分类,加大投入海洋科学的研究力度。在其他的综合院校中也要适当加设涉海课程,培养更多的海洋人才。其次,扩大社会媒体对于海洋文化的宣传。例如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可以增开海洋频道,为公众知晓中国海洋建设的壮举提供途径。在网络上开通海洋知识主页,以便及时向公众发布海洋信息,介绍我国海洋概况,普及海洋知识。同时通过组织报道系列活动,比如海洋日、国防日等提高全民海洋意识。最后则是重视海洋管理者的素质培养,建立与海洋保护相关的社会组织,这将有利于全民参与,形成全社会关注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良好氛围。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将重视海洋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16 年12月,国家海洋局与科技部联合印发《全国科技兴海规划(2016年~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科技兴海长效机制,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55%,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速达到20%,海洋高端装备自给率达到50%的目标。中国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首次公开发布《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显示,中国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十二五”期间,中国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9.8%。中国一直都是陆权大国,但同时中国又兼具了海权大国的巨大潜质,在新的历史机遇下,中国还将从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持续发力,增强全民的海洋意识,包括海洋国土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环境意识、海洋权益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则是实现海洋强国战略亟需且必须迈出的一大步。
蓝色梦想期待更多掌声
本刊记者 胥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