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明婧
由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周凯旋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16届“明天小小科学家”终评活动于10月底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经过一轮轮的答辩及评审,江苏省苏州中学刘君达同学脱颖而出,凭借作品《基于小口径望远镜的小行星测光研究》,捧回了本次活动的最高奖项“明天小小科学家”的奖杯。这也是江苏学生自活動举办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
兴趣是动力
刘君达是一位天文爱好者,大概从两三岁的时候他就发现自己非常喜欢天文。父母和老师都认为他在天文学领域有天分。不过,有天分的孩子很多,并不是每一位都能将其转化为成果。但是刘君达做到了,至少目前他所收获的,是较为丰硕的成果。
据刘君达的父亲介绍,在刘君达小的时候,在父母的带领下,认识了一位当地天文学会的资深天文专家。专家问了刘君达一些天文学问题,刘君达竟能够对答如流,于是这位前辈从此以后只要有天文活动便会带着刘君达。至今,刘君达的父亲还保存着一张照片,照片记录着只有3岁的刘君达跟随一群成年人去参加天文观测活动,因为个子太小,照片上的刘君达很是显眼。
坚持才是胜利
在做这个项目的起初,刘君达是在网络上搜索到一篇关于小行星观测相关领域的文章,再查阅资料发现,目前国内的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正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于是他就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观测小行星,从而展开系列研究。终于,在2013年11月29日,他用自己的移动观测设备成功搜索发现了一颗小行星(2013WP107)。2014年8月,在母校苏州市实验小学的支持下,他建起了“绿野村天文观测点”。目前,他已成功独立搜索发现16颗小行星。“这些观测成果是我进一步深入学术研究的基础。”为此他还提前自学了许多相关的数学、物理知识。而此次的“明天小小科学家”的比赛活动也是在项目研究途中“顺道”参加的。
在2015年启动小行星观测项目之后。刘君达开始广泛地查阅资料,并通过和国内外专家写邮件的方式,与他们交流获取信息。这对于刘君达和他的研究项目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期间,他给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著名天文学家Richard.P.Binzel教授写信,介绍自己的研究项目,并向他请教问题。没想到,远隔重洋的天文学家真的给他回信了。就这样,在不断地和此类专家的通信中,刘君达得以获取行业最新资讯,这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经过不断努力,刘君达绘制出了一批小行星的光面曲线,独立撰写的三篇论文都在美国专业学术期刊《小行星公报》(主编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著名天文学家Richard.P.Binzel教授)上发表了。
采访中,当记者问到这一路过来的感想时,刘君达说:“父母和老师帮了我很多,他们给了我能够实施天文研究的独立空间。但有时真的遇到困难时,还是得要我自己去克服,尤其是心理上的障碍。”的确是这样。据刘君达的指导老师张老师介绍,刘君达是个特别的孩子,他在天文学方面展现的天分和兴趣不同常人,而且将大部分的心思都用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上。也许在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去全力支持他,发展自己的兴趣、发挥专长。刘君达的父母和老师也正是这样做的。刘君达的父亲表示,在最开始看到孩子有天文方面的兴趣爱好时,便有心去培养他,但也没想到刘君达能如此“痴迷”,一直坚持到今天,而且热情丝毫不减。对于刘君达来说,对天文的热爱是开始,能够一直坚持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未来更加美好
说到未来,刘君达表示:“其实就到今天,我也不是很确定,是不是自己将来能够胜任天文学研究者这一角色,但是希望自己能走下去。”在说这句话时,刘君达眼里流露出了自信的目光,对于一个还未满18岁的青少年来说,显得有些成熟,俨然是一副经历过一段段困难磨练后的淡定的姿态。
对于将来的打算,刘君达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在高中毕业之后去国外留学,进入天文学领域学术背景较强的学府继续深造。“至少我目前的兴趣还在天文学,而且能够研究的东西还很多。”实际上,刘君达在平日里的研究过程中,已经和国外的几位天文学专家用发邮件的方式进行学术沟通。
除了对天文学领域有兴趣,刘君达也有很多其他的兴趣爱好。比如刘君达喜欢古钱币,就经常去逛逛家附近的古玩市场;刘君达还喜欢火车,就经常带着相机去铁轨旁边等着火车,然后拍下照片。“我的兴趣比较多,而且多半可以坚持下来。”因为天文学的兴趣爱好,刘君达在校内校外也结交了一批和他年龄相仿的伙伴们,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天文学问题,久而久之也都成了朋友。
“作为一名高中业余天文爱好者,刘君达能有这样的研究成果实属不易,国内罕见。”中国天文学会理事、澳门科技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梅苞教授评价说,“他已显露出较高的科学素养,具备了初步的专业研究能力,是未来优秀科研人才的好苗子。”愿这位风华正茂、前程似锦的“明天小小科学家”早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