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这个概念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但是它也意味着对一切已归类的摄影门派和概念的扬弃。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奖项,去发现那些虽然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去再次肯定那些刚刚崭露头角而仍在继续向前推进的艺术家;去发现那些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又是我们等待已久的作品。”
——费大为
色影无忌·2016新锐摄影奖已于2017年1月8日,在上海· M50·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揭晓,来自河南安阳的高山凭借作品《第八天》摘得大奖,并获得总价值10万元的创作基金及摄影器材等;而摄影师陈海舒、程新皓、郭国柱、古力予、杨圆圆,分别获得入围奖及创作基金1万元;摄影师孙俊彬获得了EOS青年影像奖,并获创作基金1万元及EOS 5Ds 套机。
本届终选评审团队由美国艺术家、摄影师埃里克·索斯(Alec Soth),西班牙艺术家、摄影师克里斯提娜·德·美黛(Cristina De Middle),荷兰阿姆斯特丹FOAM摄影博物馆学术副馆长马塞尔·费尔(Marcel Feil)和日本策展人、G/P Gallery艺术总监后藤繁雄(Shigeo Goto)组成。
艺术评论家、策划人,新锐摄影奖的学术顾问费大为先生在做开场发言时讲到,“新锐摄影奖从5348位候选人中,通过长达数月的工作,逐渐缩小范围,选出了共7位摄影师的作品列入此次的展览名单。我想,每位艺术家的工作都非常精彩。由此也使我想到伯格森的一句话,‘真正好的创作者会出现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有些时候,我们会去想怎么做一个好作品,而往往最好的就在意想不到之处。我们的评选不是最绝对的标准,艺术本身不像是体育比赛,它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所以,我们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方式来引起一些讨论和思考。希望新锐摄影奖可以对中国摄影起到推动作用。”
第八天
这一系列拍摄历时3年左右,目前还在进行中。在一个70平米的生活空间中持续拍摄母亲的日常生活,拍摄的初衷是因我虽与她朝夕相处,但长期的忽视,使她只是剩下一个“母亲”身份的存在,我面对着不断出现在我眼中的母亲,母亲面对着不断出现在她眼中的日常之物。在拍摄过程中,我追踪生活用具的轨迹以及母亲工作场所(母亲是车库管理员)中的物品,脱离旁观者身份,介入拍摄之中。个体的时间重复在个体生活之中,使忽视本身变得抽象,重复出现的日常之物变得具象。在我出生第八天的时候,被母亲抱养,个人的生命在第八天开始又是一个循环。
评委推荐语
在高山所创作的《第八天》中,他分别从自身和养母的视角切入,用一系列快照向观者展现了自身和母亲之间日常却又亲密的私人生活。在历时三年拍摄中,高山用镜头记录下了他与母亲的日常生活肖像、生活用具和痕迹以及他母亲工作场所中的物件,尝试去挖掘自我与她——作为身份存在的“母亲”之间的关系。高山的快照自然且生动,肖像中所捕捉到的母亲起伏的情感与中立的家庭物件相互编织,成为一张复杂又神秘的亲密关系网。
静静的南疆
《静静的南疆》来源于小说《静静的顿河》。南疆是维吾尔族人民居住最集中的地區。这里是古代丝绸之路最活跃的地方,伊斯兰传统延续千年。这里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
这个专题的拍摄起源于孙俊彬对南疆“去极端化”的关注。2009年的“7.5事件”是新疆整个反恐形势的转折点。2012年1月,“去极端化”被提出。这意味着,南疆的反恐已经从对暴恐份子的物理打击深入到宗教极端思想领域,两项工作交织在一起。
孙俊彬试图去记录这段历史,以更人性的视角去讲述一个严肃的故事。这组作品分为“去极端化”运动的叙事、日常生活状态、南疆地理人文三部分,希望借此展现维吾尔族人民为遏制宗教极端主义运动所做出的努力和奉献。孙俊彬希望这组作品有助于促进族群间的沟通及和解。
孙俊彬
1986年出生于广东潮州,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摄影系,一直在学习用图片、文字和视频的融合方式来讲故事;曾供职于南方都市报视觉中心,视觉深度项目组成员、无界新闻图片主管,现任界面新闻中国组调查新闻高级记者。
评委推荐语
这部作品表现了作者在中国复杂而丰富的现实面前敏锐且深度的观察。在面对重大主题时,作者不是简单地按照既定的概念去记录事件和现象,而是用图像去深入探讨历史的原因以及人物复杂的内心。作者试图以更人性的视角去讲述一个严肃的故事。
孙俊彬的职业让他必须追求照片的叙事能力,但他又得益于图片叙事的模糊性和多义性,使他的作品更像一个神秘的容器,隐藏并储存着各种秘密,留待未来的挖掘和解读。他这次参赛的作品聚焦于“古代丝绸之路最活跃的地方”,各种文化传统和现实力量相互碰撞、融合,并延续千年。作者在其中很好地实现了故事叙述、生活状态的描绘、以及地理人文的呈现三者的结合。
Zona Rossa
这组作品以维苏威火山为样本,探讨了“危险”这个概念是如何被人类社会定义、感知、再现和应对的。作品混合使用多种视觉材料,包括摄影、电影片段和文本,从不同角度再现了维苏威火山的多重属性:它不仅是自然产物,同时也是政治、宗教、历史、文化和科技的操作对象。作品包括:照片和访谈视频,来源于陈海舒2012~2015年间对维苏威地区的数次造访和拍摄采访;电影剪辑视频《庞贝末日》,剪辑自多部关于维苏威火山的影视作品片段;书信片段,节选自古罗马政治家小普林尼的关于维苏威火山爆发的书信;文本,来自意大利民防部发布的维苏威火山区应急预案。
这一作品于2016年集结成摄影书。此次参评递交材料为摄影书电子稿、部分摄影作品、访谈视频截图、电影剪辑截图以及普林尼书信片段。
陈海舒
1986年生于福建福州, 现工作生活于德国卡尔斯鲁厄;陈海舒以摄影作为主要媒介,并混合使用多种媒介,如文本、视频、电影和摄影书等,作品关注当代社会中人类的生存状态、集体情感和共同记忆;曾参加德国莱比锡摄影节、丹麦奥胡斯摄影书周、连州国际摄影节、abC艺术书展等国内外展览,并获得德国Spector Books图书奖、图虫网“摄影书房”佳作奖、德国卡尔斯鲁厄媒体与艺术中心(ZKM)发展基金会奖学金等奖项。
評委推荐语
在作品Zona Rossa中,摄影师陈海舒运用多种文本(摄影、电影片段、历史书信、采访),对意大利维苏威火山以及周围所环绕的18个“红色区域”进行探究,尝试再现维苏威火山的多重属性(自然、政治、宗教、历史等)。陈海舒在作品中从不同角度有效地讨论了人类在与危险性生存环境交锋时所持有的复杂情感,揭示出两者之间的张力;此外,艺术家对于多媒体材料的运用展现出他在围绕特定地域进行深入实践的综合能力。
来源不同的时间
玉龙山上流下了青龙河,青龙河流过了茨满村。在有丽江城之前,就已经有了茨满村。北方来的外族在这一带定居,他们叫自己纳西人。后来纳西人建造了丽江城,他们也就成了本地人。从汉人地区往西藏进行交易的马帮常在此歇脚。这时,茨满村是进入丽江的第一站。
看似平静的村庄在被急速改变着,不同来源的时间在这日常生活中并行,对抗,最终消失在同质化的洪流中,或者找到与其共处的方法。此作品回应的正是这些在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事件。作品由四个部分构成,分别叙述了地质学的时间、村庄当下的时间、村庄的历史时间以及人的肉身处于这种时间之中的张力。为了在分析现实的同时保持现实的复杂性,不使其沦为某种简化的叙述,我试图提出复调叙事(Polyphonic Narrative)的方式以再现这些共存于当下的状况。其中,虚构的视角人物与多条线索被构建,它们从不被注意的细节之中起源,在叙事的推进中相互缠绕,此消彼长,让所有图像关联在一起。由此,整个叙事产生了褶皱,线性的时间中产生出循环和暗流,最终使这些图像构成了对现实的解析,将隐藏于现实光滑表面之下的话语解蔽。
程新皓
1985年出生于云南,201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艺术家工作生活于云南昆明;以摄影作为主要的媒介,关注当代中国背景下的现代化问题和当代知识生产等议题。
评委推荐语
程新皓的这组作品的创作方法是一如既往的,先构架好时间和空间组成的空白世界,然后设定章节和节点,再用摄影和其它影像材料慢慢填充每个细节,最终让一个饱满的新世界呈现在观者面前。它是真实的,却又是虚构的。重要的是,它似乎真的滴水不漏。
喧卑
弃学回到老家乡村的这两年,视线得以从冰冷的黑板上得到解脱,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惊觉彼此之间存在着难以表达的互通,欣喜之余期盼着能摸索到更多与我产生共鸣的景物,使我不用独自承受无法诉说的孤独。伴随着我的拍摄,我发现在与自然界之间的对谈中,不论是生物、树木又或者其他事物,它们都像是长者,在不经意间通过各种方式传达给我:痛定思痛,悬崖勒马。同样,美好的事物也会馈赠给每个人去拥有,自然包容了我的所有,教我学会享受孤独所带来的安逸,在自然静谧的氛围中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明镜。
评委推荐语
有的人,有的摄影就是用来赞美的,它不需要更多的思考和解释便让你一击即中。就是这样。
流园
这组作品所拍摄的是城市化进程中被农民所遗弃的村落。随着时间推移,它们将被自然所消化并重新归还给大地,乡村与城镇在快速城市化的当下此消彼长。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之中,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城市化比例推进至50%,近十年平均每天消失80~100个自然村,大量被遗弃的村庄被荒化。我作为城市化的亲历者,经历了从农村向城市搬迁的过程,用摄影对城市化进行长期关注。
近年来,中国资源向城市集中,这个曾经以农耕文化兴盛的国家,如今正经历着快速的城市化,大量农民快速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和城市都应该对这种前所未有的激烈变动做出调整与适应。对于新进城的农民,熟人社会瓦解、地缘关系消失,以及新的生产方式需要他们适应,地域将对他们的身份重新定义。
作品《流园》站在城市的对立面,通过被遗弃的村庄景观的记录,对农村的边缘性进行探讨,来叙述与都市经验、消费主义完全对立的观看方式,以看见的、不可见的两面来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性的角力。
郭国柱
1982年出生于福建永春,2005年毕业于南昌航空大学机械系,现工作生活于厦门;自2002年起,开始围绕“空间”和社会关系展开叙事,在这条线索中,空间是郭国柱创作实践的主要载体和对象,他在使用和描绘空间时,是以个体精神为出发点,最终回到社会的方法来展开提问的。
评委推荐语
郭国柱的摄影创作一直通过细致描摹对象,来表现对象所承载的时间;而在这次“流园”系列中,他所表现的时间不再仅仅存在于作为对象的物件之上,他所记录的其实是一个空间的两个状态之间的转换本身——从人类退去到自然回归。从画面中的绿色植物的蔓延来看,这个过程显得非常缓慢,但是假如从一个稍长的历史阶段去看的话,这种状态的转变其实只是一瞬间而已。于是这些藤蔓就成了时间流淌的象征,像是一个慢动作,一点点蚕食和遮盖人类曾在自然中留下来的痕迹。时间性正是摄影最大的特性之一,而艺术家将这种特性加以放大,从而产生了幻觉的效果。
浪漫之旅
“绿幕照相馆”是过去十余年内在中国涌现出的一种新型创业模式,如今, 这类特殊的“照相馆”在二三线城市比较常见,通常坐落于景区附近、新建的购物中心、或是超市门口。一块绿色的背景布与一台装有内置镜头的机器构成商铺的主体。
一切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差异,以及我们与全世界的距离。城市景观也变得愈发趋同:当打开手机地图,我们可以在同一城市找到近百个包含“罗马”或“巴黎”的地点条目,且它们的数量仍然在高速增长;我们可以在同一城市遇到各种版本凯旋门的变体;我们在荒僻的村镇建造金字塔群,在购物中心的下沉广场搭建埃及法老雕像,在郊外按原比例复制蒙特利尔的一个小镇;我们怀揣着无限雄心与冒险精神,奔赴一个想象中的国际化世界。
无论是“綠幕照相馆”中的虚拟背景,还是城市中的现实场景——这两类“人为构建的现实”(constructed realities) 均映照出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在当下所普遍向往的一种理想生活,它们华美而虚幻,在巨大的气泡中闪着金光。
评委推荐语
杨圆圆这组作品让我们看到今天生活在中国二三线城市的普通人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那种中产阶级的、国际化的、现代化的生活。这个看似自主的梦想似乎摆脱了曾由宣传所构筑起来的集体主义美学,而实际上它何尝不是无意中又落入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陷阱。同时,这组作品也反应了巴赞所说的人们对于再现艺术的心理期待——以图像取代现实。于是这种由低端数码图像技术所生产出来的粗糙图像就像麻醉剂,让人轻松实现梦想,但事实上这些被摄者所“占有”的背景,恰恰是他们所无法到达和不能拥有的世界。艺术家以轻松、玩笑的手法,揭示了现实中虚幻的一面,以及虚幻中无奈的现实,同时也让我们得以再次反思图像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