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青少年德育工作中的价值及其实现

2017-03-21 23:46苗晨阳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价值

苗晨阳

【摘 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在青少年德育中具有丰富青少年德育素材,彰显青少年德育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渗透力;潜移默化地对青少年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激发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价值。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价值的实现,需要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青少年教育体系中,构建良好的德育平台;传统节日文化渗透到青少年的生活与实践中,提升自我德育意识;营造接受传统节日文化的良好氛围;完善青少年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机制等多种途径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青少年德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3-0129-03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道德资源,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国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在历史长河中产生、发展,其历史悠久。2007年12月,国务院将除夕、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4个民族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纳入法定节假日是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尊重和热爱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具体表现,在传统节日中人们的道德水准、生存模式、价值理念、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民族精神均会得到释放与升华。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主要蕴意

1. 天人合一,追求和谐

中国人,自古以来追求天地人的自然通融,天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体现了古人敬畏天地,不逆天时,顺时而动,万物皆会循环转化,人与天地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中国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天人协调。传统节日的设立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将朴素的自然观融入其中,是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之情的生动写照”,每个中华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来源之处与形成的必要条件,都蕴含了和谐的思想。在农业社会,农民靠天吃饭,为祈求风调雨顺、来年丰收,自古中国农民有祭拜天地的习俗。中国传统节日因循了祭拜天地的礼仪,传统节日及其产生的节日习俗都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

2. 乐观向上,热爱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传统节日由禁忌迷信转向娱乐放松的佳节良辰。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彩,许多休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如元宵节“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绚丽,清明节“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的热闹,端午节“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方兰”;“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鬓”的闲适,重阳节“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的远眺。这些都是广大民众积极参与中国传统节日、对生活无限热爱的生动体现,我国传统节日的休闲娱乐活动与日常生活水乳交融,构成人们生活世界的独特支撑。

3. 贵“和”持“中”,家庭为重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贵“和”持“中”。注重和谐,坚持中庸,崇尚忠恕。“和”与“中”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人对健康、和谐生活的追求都能体现在中国传统节日之中。如冬至节,古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几乎每个节日都有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传统节日把对亲朋好友的思念与关怀融入对家庭的感知中,趁此机会也为家庭成员提供了周期性的团聚来交流感情,不断加强家庭内部关系的和谐,增强凝聚力,表达了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和家庭观念。每个人通过实现小家、小团体的和谐,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4. 饮水思源,慎终追远

中华传统节日习俗源远流长,根植于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的土壤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在传统节日中,中华各族儿女,海内外华侨,不分民族,不分地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来庆贺自己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同祖同宗和爱国精神有利于中华民族形成和强化统一的文化价值观,孕育着身后的民族精神。”如清明节就蕴含了鲜明的民族情感与爱国精神,每年的清明节都有大量的游子回故乡扫墓祭拜,缅怀亲友、追念祖先。而现在,缅怀亲友的同时,也在清明节悼念烈士,缅怀先烈,追忆战争年代先辈们为民族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让青少年了解先辈们的奋斗历史,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价值

2005年6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发出的《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话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1. 丰富青少年德育素材

由于学校课程设置的限制,现在学校教育還是以专业教育为主,过分重视专业教育,缺乏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导致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识模糊。中国传统节日源远流长,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经过几千年至今仍有巨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凝结着民族情感,如腊八节,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着民族精神教育,如春节,无论路途多么难,却不觉得辛苦,都要回家,正像百姓所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体现了中华民族心中朴实的心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着思想道德教育,周而复始的岁时节日,不断为青少年提供思想道德教育的时机。如清明节,结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增强青少年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 彰显青少年德育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渗透力

传统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节日文化丰富,传统节日及其相关民俗活动表现方式“传统”而不“僵化”,各种民俗活动是由广大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进行不断创造、传承和积累的。在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中,青少年可以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刻体会传统文化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和感染力,唤醒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的意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并没有直接的教育意图,但是民俗事象的开展却在无形之中教化青少年,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对青少年进行德育,减少青少年对德育的抵触情绪。创新青少年德育的形式和载体,传统节日文化作为切入点,挖掘传统节日文化中与青少年德育的相同之处,充分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亲和力和渗透力,从青少年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传统节日那浓厚的生活气息散发出的德育作用不仅是有效的,而且是特别的。

3. 潜移默化地对青少年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

由于青少年受课程设置的限制,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是不争的事实。如今中西方文化竞争和冲突的加剧,以西方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文化和价值观会产生一些利益化和功利化的思想潮流,会导致部分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信仰迷失、道德滑坡、行为失范、价值观多元化。这些是青少年德育必然会面对的问题,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只能从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入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经过几千年文化的积累沉淀,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追求和谐,乐观向上、热爱生活,贵“和”持“中”,家庭为重,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等内涵,又向来注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实现。因此,通过各种方式突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丰富、形象和生动的特点,呈现传统民俗活动的亲和力和影响力,营造出轻松的德育氛围,发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德育作用,对青少年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4. 激发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前,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剧烈的变革,受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转变,造成了传统文化的震荡性缺失。多元外来文化不断对青少年的思想认知产生影响,一些防范意识差的青少年易对西方外来文化产生认同和好感,青少年对一些洋节日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青睐有加,而中国传统节日则日益受到冷落,传统节日文化的氛围和功能逐渐淡化。部分青少年传统节日文化素养不高,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不足,易导致传统节日文化被淡忘乃至失传。民族文化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先尊重自己的文化,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才能获得文化在世界上生存的权利。越是民族的就越有可能具有世界性的重要文化价值。因此,应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让青少年充分认识我国传统节日的生存价值,深刻领会“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内涵。做到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同时也要有民族忧患意识,认识到文化传承是关乎民族存亡的生命线,从而激发青少年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价值的实现途径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新方式,在青少年德育中价值的实现需要多种途径的有机融合。

1. 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青少年教育体系中,构建良好的德育平台

学校应成为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创造的主体,成为文化遗产的学习地,成为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桥梁、重要基地。学校应站在繁荣传统文化和文化民族性的高度,秉持“深入浅出,为我所用”的原则,有意识地将传统节日文化纳入到学校的教育体系当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从家庭、学校和社会3个方面入手,确立学校教育的目标。安排深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从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大众公共道德3个方面讲授课程。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在课堂不能流于形式,要在学校进行传统节日文化宣传和开展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文化实践活动。让传统节日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通过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结合,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

2. 把传统节日文化渗透到青少年的生活与实践中,提升德育意识

学校发掘和运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究其本质,坚持知识、情感、行为的有机统一,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继续推向深处。学校应拓宽渠道和平台,丰富青少年的实践内容和形式,提高青少年自我德育意识。一方面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生动活泼的教学与德育活动,开设专门的优秀传统节日文化课程,或在课余时间举办一些传统节日文化讲座、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竞赛、书法绘画大赛等;另一方面,学校应鼓励青少年根据自己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组织与传统节日文化有关的活动,在组织和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让青少年用实际行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通过这些方式,让青少年积极参与进来,切实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从中受益。

3. 营造接受传统节日文化的良好氛围

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对青少年进行德育仅仅依靠学校和青少年自身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营造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传统节日文化氛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内在的教育导向和潜移默化功能,对帮助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传递文化知识、陶冶高尚情操、活跃课余生活、疏导消极情绪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应营造有利于青少年积极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良好氛围,展示出传统节日的文化美、人性美、德行美,让青少年亲身体会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快乐、希望、幸福。

4. 完善青少年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机制

加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制度建设,保证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工作顺利、健康、有序地开展,才能最终保证对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根据国家和学校发展要求,不断完善、形成比较有约束力的组织青少年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长效机制,如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专项经费使用制度、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制度、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良好制度等,从各方面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和保障等。 学校可定期邀请国学名家到学校开展讲座,举办节日文化讲座与论坛,组织学校传统节庆游园活动,还可在校园中以传统节日文化为主体的文字、图片、建筑物等予以展示。通过这些措施,让青少年时刻感受到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使傳统节日文化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 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66.

[2] 李大明.弘扬中国传统节日的优秀精神文化[J].传承,2011(3):60.

[3] 陈元靓.岁时广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411.

[4] 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等.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report/2005-06/24/content_3127840.htm.

[5] 王文章,陈飞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1.

(编辑:易继斌)

猜你喜欢
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一块石头的价值
六步提升自我
小黑羊的价值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高估50名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高估50名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