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联真
1978年11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中发〔1979〕50号文件)下达了,这是党中央开启改革开放伟大时代征程的第一个战略布局,为福建新时期走出新路子指明了方向。
党中央的决定拉开了福建改革开放的帷幕,同时具有很强的历史承接性。换言之,这绝不是哪一位中央领导人随意的拍脑袋,而是具有客观转折性的战略举动。我国对外开放是从沿海地区逐步向内陆地区梯级推进的,但全国十几个沿海省份,为何只选择闽粤两省先行一步?两省华侨多,这是原因之一。同时更主要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两省特殊的地缘政治条件:广东毗邻港澳地区;福建面对台湾,且当时台湾岛内的政治走向已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二是祖国统一大局所需。按照既定时间表,香港与澳门分别要在1997年、1999年回归祖国,这是中华民族洗刷百年耻辱的重要后续,绝不能延宕,但与英国、葡萄牙的谈判尚未开始。1979年后两岸关系开始缓慢松动。两岸迟早要统一,这是历史的必然,和平与发展大有文章可做。为此,党中央把统一祖国作为80年代内政外交的三大任务之一(其他两项是发展经济与反对霸权)。
1、福建是台海地缘政治的要冲
古往今来的台湾与福建渊源深厚。台湾与祖国的悲欢离合,福建有着最直接、最敏感的体验。
闽台两地隔海相望。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归福建省管辖,直到1885年才与福建省分而治之,成为当时中国的第20个行省。早在17世纪,荷兰和西班牙殖民者就多次入侵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福建出征收复了台湾,无数福建籍将士血洒疆场。1885年中法战争前后,美国、日本、法国多次侵略台湾。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被日本霸占长达50年之久。300多年来,福建从官方到民间与台湾休戚与共,都付出了沉重代价。由此我们可得出一个结论:海本来是一个纯粹的自然地理概念,但福建的海在过去却被属于政治范畴的台湾问题异化了。台湾自古以来断断续续的外患绑架了福建,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两岸长期对峙,所造成的后果也很严重。总之,福建的不发达,與台湾长时期里的内忧外患紧密相关。这是地缘政治的消极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都相继转入了和平建设,唯独福建例外,既要搞经济建设,又要随时准备打仗。“福建前线”由此而来,且30年一以贯之。那时,叶飞(时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福州军区司令员)既是身在福建前线的最高指挥官,又是主政福建的最高领导者,有人称他肩负两重担:既领导福建人民致富、造福,又为大陆人民“保富”、“保福”。“福建前线”是党中央在解放后对福建的特殊定性。既然是前线,就得随时准备打仗,一旦开打就不可避免地遭受巨大损失,甚至全部毁于一旦。经过28年战争考验的中国共产党人深谙于此。所以在50年代,苏联援助我国的156个骨干项目,福建榜上无名。解放后,福建与全国原有的经济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进一步拉大了,这与“前线”的严峻现实息息相关。可见,上述安排是党中央为避免战事损失的有意之举。在全国一盘棋中,福建必须无条件听从党中央的号令。
解放后两岸关系大体上分三个阶段:50年代是硝烟弥漫的战争对抗阶段,这实际上是国共三年内战的小后续,结局早已见分晓;60年代是严阵以待的军事对立阶段;70年代以后是虚虚实实的军事对峙阶段,以宣传战为主。但不管哪个阶段,都处于“随时准备打仗”的高度戒备状态中。改革开放促使两岸气氛松动了。1982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赴福建考察,项南、胡平和福州军区领导建议:我方应主动放弃打宣传弹和空飘、海漂。胡耀邦当场表示赞成。他幽默地说,打宣传弹,搞空飘、海漂,一损财气(钱),二花力气,三伤和气,四还污染空气(宣传弹),五无任何效益,应该停止。福建前线部队马上遵照执行,不久后台湾方面也照此办理。这是中国人的“发明创造”与智慧。世界历史上,敌对双方之间,从没有发生过如此长时间的相互默契。有人把它解释为“两岸同根生”的缘故。这不无道理。
2、福建解放后的成就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解放后,叶飞等省领导人在客观的“无为”中积极寻找“有为”的机遇。福建是前线,又是后方。从地理上看,福建沿海一条线处于战争的最前沿,而广袤的山区则远在敌人炮火射程之外。且前线也要想方设法搞经济建设,才能避免与全国拉大差距。更为迫切的是,打仗需要丰厚的物质基础作后勤保障。当时,叶飞等省领导人对此保持清醒头脑,围绕“国防建设”这个主题做了一些大文章,既稳固了海防前线,又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充分显示了其高超的政治智慧。1954年10月建成了厦门海堤,使厦门变为与陆地相连的半岛,这对备战、对厦门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1956年12月鹰厦铁路开通,结束了福建没有铁路的历史,万一两岸发生战事,能为全国支援前线提供很大运输便利。在短短几年里抢修公路2000多公里,1958年实现了全省境内的县县通公路。到“文革”前,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14250公里(解放初不到1000公里),基本上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三结合的交通网,大大改善了福建的交通条件。
解放后,福建农业有了长足发展。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了,食糖、造纸、森工、水产等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建成了新兴的三明工业基地。大力发展水电项目、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振兴科教文卫事业,教育工作水平步入了全国先进行列。全省几项主要经济指标:1978年工业总产值63.14亿元,比1950年的2.45亿元增长近25倍;农业总产值36.33亿元,比1950年的9.25亿元增长近3倍;预算内财政收入15.13亿元,比1950年的0.83亿元增长近17倍多;人均GDP273元,比1952年的102元增长近1.7倍;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38元(解放初无此统计口径)。当然,那时福建的发展仍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改革开放初期,全省人口约占全国2.6%,而工农业总产值仅占1.8%,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分量不够。这有值得反思与引以为戒的主观原因,但“福建前线”是最大的制约因素,纯属客观条件制约下的“无为”。可有些人长期以来存有种种非议,责难当时省领导人在有些大事上“不作为”。这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所以,我们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既要找出前人主观上的不足之处,又不能脱离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而苛求他们,避免把客观上的难以作为误解为主观上的不努力,以寻求公正评价。
3、“福建前线”向“开放前沿”的演化
1975年,蒋介石病逝,标志着台湾威权政治制度的终结。1976年,毛主席逝世、粉碎了“四人帮”、“文革”结束。两年后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两岸时局的内在质变,大大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松动。从时间上看似有偶然性,实际上却含有“分久必合”的历史必然性。同时,客观上促成了“福建前线”向“开放前沿”的演化。
解放后30年里,两岸经过了战争对抗—军事对立—军事对峙三个阶段,“福建前线”贯穿于期间。然而这三个阶段是依次降调的。第一阶段是唱你死我活的“高调”,第二阶段就降为互不相让的“中调”,第三阶段再降为说多做少甚至只说不做的“低调”了。这为80年代初、中期台海局势的松动创造了条件。此后两岸关系开始缓慢互动,虽然军事对峙仍实际存在着,但人们表面上就不提“福建前线”了。
台湾只有一种归宿——两岸统一。有两条途径,和平谈判解决或诉诸于武力。前者是上上策,后者是在万不得已时的底线突破。在两岸统一的时间、方式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必须齐头并进实施下述两种战略举措:大陆在福建沿海的军事存在将继续保持甚至加强,大陆尤其是福建与台湾的互动、合作将继续并不断深化、提升。
4、福建经济赶上台湾的重大意义
台湾问题在过去对福建的消极影响很大,改革开放以来则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赶超三步曲:进一步缩小與台湾的经济发展差距;GDP总量赶上乃至超过台湾;人均GDP赶上甚至超过台湾。其二是互动三步曲:继续搞好官方与民间的相互往来;充分挖掘两地各自潜力,搞好优势叠加,双双发挥最佳效益;相互取长补短,继续搞好互惠互利的合作。例如,台湾同胞中祖籍福建的占80%,这是最大的人文优势,有待于进一步发挥,目前刚刚破题。
福建要发挥“开放前沿”作用,台湾是主要目标,且福建应处于主导地位。这就要求双方实力应当旗鼓相当。但福建的发展却长期大大落后于台湾。于是,闽台两省经济实力上的对比与竞争,就无情地摆在省委、省政府面前。可见,福建经济的发展赶上乃至超过台湾,不仅有着很大的经济意义,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政治意义。
5、福建独特的自然地理与对外人文条件在新时期的转化
新时期使福建自然人文条件的潜在优势开始显现了。这里涉及到比较优势范畴。有两个方面:自身的特色,在过去、现在、将来的纵向对比;横向(双边甚至多边)的各自特色的相互对比。通过纵向的自我比较避己所短、扬己所长,把自身所有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通过横向比较,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自然地理条件是能够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而逐步由劣转优的(例如,经济发展了,交通发达了,处于偏远山区的资源就能得到充分开发)。过去,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科技、教育不发达,信息不灵,老百姓生活贫困,与上述独特的自然人文条件互为因果,处于恶性循环之中。这是造物主安排的,似乎不可改变。然而,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随着时空的推移会发生划时代的变迁,良好的社会环境可改善甚至改变不利的自然地理与人文条件。首先是变穷山恶水为聚宝盆。福建山区资源丰富,在新时期里搞集约型开发和规模经营大有文章可做,反过来是平原地区无可比拟的。海的优势更甚。尤其是,旧体制破除了,千千万万劳动者的积极性迸发出来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资金投入,如自筹资金,加上政府投资、利用外商与民营企业资金进行开发,山、海资源的潜在优势就能变为现实优势。其次是大力改善对外人文条件。积极落实侨、台胞政策,“三胞”从“敌嫌”变为亲人和投资者了。这等于从原来的“一减一”变为现在的“一加一”了,结果有天壤之别。对外人文条件的由劣转优,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这是纵向的比较。从横向看,在新时期里,福建的华侨优势仅次于广东,而对台却是独一无二的绝对优势。
随着改革开放春风席卷祖国大地,福建的自然地理人文条件的潜在优势逐步转化为现实优势,且源源不断地永无止息。同样的天,同样的地,在新时期发生了显著变化,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不可逆转的良性发展趋势,使后人能够乘势而为、事半功倍。经过30多年来改革开放集腋成裘的累积性发展,福建已今非昔比,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显示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这充分说明:一切都能够改善!一切都能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