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 龙云飞
摘要: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发展的趋势,为促进旅游资源整合和共同发展旅游经济,川滇两省已就加强区域旅游合作达成共识。本文以共生理论为基础,分析旅游共生关系的条件、组织模式和行为模式,并结合川滇两地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对跨行政区域旅游合作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共生理论川滇地区旅游合作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也对区域旅游合作相关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合作的模式、动力机制、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及绩效上,同时还对有较强代表性的个案进行研究,这些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实用价值,但总的来看,现有研究大多针对探索旅游空间竞争或空间合作,也有学者将两者结合即旅游竞合进行研究,但多以单一目的地为例,研究跨越行政区域的旅游地合作的相对较少。本文运用共生理论,在分析川滇两地区域旅游合作现状的基础上,对跨越行政区域的旅游合作条件和模式进行探讨,对促进川滇两地旅游合作共生,实现两地旅游发展共享互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合作
“共生”(Symbiosi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最早缘于生物学,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在1879年提出,意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環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从共生的定义来看,共生包涵三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和区域竞争的不断加剧,促使各区域间在各个层面上开展旅游合作,但由于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区域间也存在着竞争,尤其是区域内同质旅游地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而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合作能有效地消除或弱化区域旅游竞争中出现的负面因素,可作为促进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手段。
(一)旅游共生关系构成条件
共生关系的形成必须存在共生机制和界面,表现为共生单元之间信息、能量或物质的传递以及关联度逐渐提高的过程。构成共生关系的一般条件包括:一是各共生单元之间应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和时空联系;二是在时空条件给定的情况下,各单元之间存在确定的共生界面;三是共生单元之间能够以各种方式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流;四是共生环境的好坏对共生关系能否持续稳定发展有巨大影响。
由上文可知,旅游共生关系形成的条件应包括:一是区域间旅游业在运作方式、发展规划、配套设施、总体规模、旅游资源等方面质量兼容;二是区域间有人员、资金及信息的交流,政府、旅游中介机构、景区、接待机构和游客等单元能够形成一个共生界面;三是区域间有较为近似的民族文化基础,使旅游共生界面有较高的认同度;四是区域间旅游资源有一定的互补性或差异性,共生的禀赋条件较为优越;五是区域间的政策制定者对合作共生要能达成共识,共同推动两地的旅游合作。
(二)区域旅游合作的组织模式
从组织程度看,共生模式可以分为间歇共生、点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等多种情形。“一体化共生”是共生关系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指共生单元在一封闭时间区间内形成具有独立性质和功能的共生体,其共生单元在共生界面上全方位相互作用且共生关系具有稳定性和内在必然性,使得一体化共生的各共生体无论在分工、交流,还是在结构及介质上都比较稳定,各共生体之间具有很强的共进化作用力[2]。就区域旅游来说,一体化共生应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各共生区域间在旅游市场开拓、资源整合、线路设计、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等方面能够开展合作,主要体现为区域间政府能够以合作的态度来支持旅游发展,推动区域间合作的进程,可以视作是“自上而下的共生”。二是各区域间的共生单元如政府、旅游中介机构、景区、接待机构和游客之间有较多的资金、信息和人员交流,可以视作是“自下而上的共生”。
(三)区域旅游合作的行为模式
“对称互惠共生”是共生系统进化的根本法则和基本方向,是区域旅游合作的理想行为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区域旅游地在在承认竞争和利益冲突的前提下,通过将分割的旅游区放在一个整体构架下,实现区域间的共同发展和利益共享。在旅游市场这一共生界面中共同适应、共同进化、寻求双方或多方的共存共享和互惠共赢,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格局,真正实现旅游地间的协同效应,从而获得任何单个一方无法达到的高水平和整体的最大利益[3]。
二、川滇两地旅游合作条件分析
(一)区域概况
川滇两地旅游资源均较为丰富,旅游经济发展迅速。2015年四川省实现旅游总收入62105亿元,接待入境游客27320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85亿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181亿美元。云南省将旅游业列为全省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015年全省累计接待海外入境游客107532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323亿人次,全省旅游业总收入达328179亿元,产业综合带动作用巨大。
(二)川滇旅游合作条件分析
1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川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区内既包含同类旅游地,也拥有互补性旅游资源。据不完全统计,两省共有A级以上景区290个,其中拥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11处,世界级风景名胜区9个,国家级26个,省级133个;国家5A级景区11处。2015年四川旅游经济总收入突破6000亿元,旅游经济发展跃入全国前列,旅游经济增加值在全省GDP中占比超过15%;2015年云南省旅游产业综合增加值总量达到18586亿元,占到了整个社会增加值1352%。川滇两地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可通过区域旅游合作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两省的旅游资源联合开发,产生“1+1>2”的效果,提高两省旅游产业对客源的吸引力,并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特色活动,满足游客对旅游的多样性需求,进而创造出最大的旅游价值和经济效益。
2旅游地空间接近,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云南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大省,拥有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缩影;而四川作为古蜀、三国文化和道教的发祥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与文化渊源,同时还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也拥有绚烂的民族文化资源。川滇两省处于同一个区域范围内,且接壤区域较大,空间上的接近性为两省旅游合作提供了便利。地理空间的联结性,使得同一个少数民族分布于各个不同的地州,经过常年的和睦发展,在保存各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各民族具有的一些文化基本特性也保存下来;由于某些语言与习俗相近、经贸往来、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使川滇地区的联系比较密切,历史文化上的这种渊源关系为生产要素的流动创造了条件,从而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3区域经济增长较快,服务设施配套良好。区域经济快速增长,2015年云南省生产总值(GDP)达1372万亿元,增长87%。四川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0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9%;两地的经济总量在西南地区中处于领先地位。川滇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截至2015年,四川省共有五星级酒店31家,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500余家,西部首家七星级酒店开业;云南省共有五星级酒店19家。截至2015年,两地共有旅行社1573家,其中有两家旅行社入选全国百强旅行社。2015年四川民用机场数量达18个,直接通航城市199个;云南民用机场数量达13个,直接通航城市100个;截至目前,云南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4005公里,一、二级公路突破12万公里;四川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6016公里,普通公路总里程突破31万公里;两省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状况大为改善。
4兩地合作意愿较强,旅游合作潜力较大。川滇两省各地州由于处于同一个地理单元内,各地区的地质环境有一定的相似性,旅游资源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在空间上形成了一定的屏蔽现象,例如丽江各古镇与大理各古镇,除了自身之间存在空间竞争外也面临着四川阆中、平乐等古镇的竞争,如果这种竞争发展成为恶性竞争,对两地旅游产业发展都将产生极大的伤害。在这一背景下,两省也逐步认识到区域旅游合作是促进两地共生共荣的唯一路径。近年来,两地旅游合作不断深化和加强,,提出川滇将整合区域旅游资源,联合打造“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品牌,积极推动构建“中国—东盟无国界旅游圈”,加快形成共同开辟客源市场、共建旅游环线等合作机制,并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综上所述,川滇两地旅游经济发展迅速,各有特色,旅游服务信息传递较为畅通,人员来往密切,旅游服务设施配套较为完善,旅游资源既有共融性又有差异性,两地政府对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意愿较强,两地开展区域旅游共生合作的条件较为充分。
三、川滇旅游合作模式选择
(一)共享旅游资源,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川滇两地应该以更为宏观的战略思维来推动旅游合作,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川滇民族、文化、景点等优势旅游资源联合打造,形成旅游“规模效应”,充分利用川滇两地的良好自然禀赋和文化遗产,合力打造“大香格里拉环线”经典旅游品牌,向游客展示川滇地区最丰富的景观多样性。同时应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建设,实现两核三纵的旅游大环线:即以成都、昆明为枢纽,打造西中东三条经典旅游线路,西线为经雅安、康定、巴塘、德钦、香格里拉县、丽江、大理、楚雄至昆明的“神山圣水民族风情之旅”;中线为经成都、雅安、西昌、攀枝花、昆明的“冬日暖阳康养之旅”;东线为经成都、乐山、昭通、昆明的“神秘大佛之旅”;三线互为环线。同时可争取开通丽江直飞九寨,腾冲直飞西昌等支线航班,实现旅游枢纽间的无缝对接,节约旅游者在两地间的交通时间和成本,使游客在川滇旅游获得更好的感受。
(二)共拓客源市场,增强整体竞争力
川滇两地地域相邻、线路相连、产品互补,同时客源地也较为互补。四川相对来说接待国内游客较多,而云南接待国外游客较多。川滇两地完全可以互相借力,协同进行客源市场开发,树立统一的市场概念,通过共享品牌形象,共办旅游展会,降低广告费用和营销成本;通过客源市场共享共拓,推动旅游客源互换来促进成本内化,从而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从而使区域内各旅游地凭借整体力量,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力[4]。
(三)组建区域旅游协调部门,实现区域旅游共生发展
建立川滇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川滇区域旅游合作共生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旅游管理部门的扶持引导,营造良好的旅游合作氛围,实现旅游产业的集群发展。通过政府的扶助建立旅游战略联盟,促进两地旅游企业的相互投资,构建由旅游上游供应商、旅游企业、销售渠道和游客有机互动的区域旅游产业体系。通过战略联盟与政府共同集资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保障两地旅游地间的通达性和畅通性,提高两地的接待能力和水平,同时更好的实现旅游信息、经验和人员的交流,促进两地旅游业的良性共生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30
[2]苏章全,李庆雷,明庆忠基于共生理论的滇西北旅游区旅游竞合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99—102
[3]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5(1):104—109
[4]韩芳,帕尔哈提·艾孜木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动力机制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9):25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