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陈洁
叶圣陶说:“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面对“修改”,我们容易走进一个误区,一是让学生互改,二是由教师修改。互改不能说不行,但只局限于“字词、标点、通顺”。这条路,并不光鲜。首先,帮忙修改的学生并没有参与到作者叙述的事件中,几乎完全不清楚状况;其次,修改者对于作者的心理、感受只能揣测,有时会让文章偏离了真实,甚至失去了真情,改变了初衷。再说教师的修改,至多在修辞上能有所提升,或者将文章的立意拔高。为什么让事件的见证者、亲自经历体验的人,即作者本人脱离文章的修改呢?作者必须是修改习作的第一责任人。那么,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进行自主修改呢?
一、修改中的启发与对话
都说“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恰恰充分说明了修改的意义和价值。修改习作是自己的事情,必须亲力亲为。没有经历修改的煎熬,就不会明白“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词句修改的苦与乐,进而深刻体会文章发表时的满足与幸福。
在批阅时,我用“五角星”符号表示写得精彩,并说明好在哪里。比如珍珍同学的《秋日丝雨》一文,在开头进行了一段很棒的环境描写:“走在秋天,那条用青石板铺筑的乡间小路上,火红的枫叶,金黄的银杏,总会唤起我对秋的回忆。在秋雨中漫步,却有别样的情趣……”我的批语是:“开头的环境描写为文章奠定了情感基调,同时营造了诗意的情境,娓娓道来。”通过评语,学生明白了文章妙在何处;随后在作后讲评时,又可以作为一个案例来讲,起到了广而告之的效果。
此外,我用“三角形”符号表示需要修改,同时给出修改建议。比如小曼同学的《浓浓花香忆母爱》一文,结尾是:“桂花填满了我的记忆,小小的黄色小花藏在绿叶中,流露出一种谦逊、羞涩的美,它将永远刻在我的心里,成为我最美的回忆。”显然,这样的结尾,偏离了文章的主题“母爱”。我并不急着为她改正,面批交流时,我提醒她:“结尾应该写人、悟情,只写桂花偏离了你的写作主题‘母爱。”听了我的话,她将结尾改为:“平凡的妈妈也不平凡,她用实际行动教育我做人的道理和处事的分寸。九月的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芬芳,也记录着爱的教育,这些爱的故事一直陪着我成长。妈妈,感谢一路有你!我爱你!”
我们尽可能地减少代笔,才能让学生获得自我成长。哪怕慢一点,也值得欣慰。写作上的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跟学生的成长一样,必须给予他们充分的耐心。在批阅学生习作的时候,应该尽可能以启发性的批注,或者面对面的对话为主。
二、修改中的归类与提高
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善于培养学生的“眼光”。一次习作课上,我挑选出一篇文章的开头——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小村庄,村庄里生活着一个苦孩子,他没有父母,每天靠帮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
这段话表达通顺、明了。当我把这个句子拿出来讲评的时候,学生面面相觑,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段话有什么问题吗?”大多数同学默不作声,胆子大一些的同学说:“我觉得没有什么问题。”我紧接着出示了其他开篇——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贫苦的人家,养了两头十分温顺的老骆驼。
很久以前,有一群老鼠好久都没喝油了,它们的头儿也一样。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穷孩子,他和他年迈的母亲一起生活。
很久以前,这里是一个宁静祥和的世界,住着一对兄弟。
很久很久以前,在蒙古一个美丽的村庄里,住着一群牧民。
……
班级里开始有一些小声地讨论,声音逐渐热烈。学生即便没有归结出问题的根本,也能感觉出,这些开头好像孪生兄弟一样。经过这样的归类分析,学生明白了问题的究竟。其实,这是患了“雷同”病,文章仅仅做到通顺还不够。怎样才能让文章开头变得独特?学生久久沉思,试着讨论,但似乎没有特别好的办法。这个时候,我写了一个字——“删”。学生若有所悟。删去“很久以前”“很久很久以前”之后,每个句子都能独立地存在,独特地表达。因此,在批阅习作时,我们应善于将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归类,有针对性地进行作后讲评。如果学生能一课一得,那么,他们对于写作的“眼光”就得到了提高。
三、修改中的时机与倾向
引导、帮助学生修改习作是教师的责任。引导、帮助要有明确的倾向性,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提优”,二是“补差”,“补差”重于“提优”。
1.教师修改的时机。无论是怎样的学生,当他已经绞尽脑汁,再也改不出来的时候,我们再出手,哪怕只是点滴的帮助,也会让他们的文章如虎添翼,令他们难以忘怀。
写作的结尾,很多人一直受小时候听过的童话故事的影响,觉得结尾一定要是这种类型——“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童话似的,大团圆的结尾。其实,结尾可以有各种形式。参照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一书,第一个故事的结尾,看似结束,结果“又来了一封信”,这种“结尾”属于文学作品流行的结尾方式——没有结尾的结尾。结尾不把话说满、说死,往往引起读者追问,激发读者思考,能够让读者自行去构建自己认为合适的结尾。
珍珍同学听了上述讲评,将《再見了,皮皮》的结尾改为:“时隔三年,每每想起它(小金鱼皮皮)时,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也不知道皮皮现在怎么样了……”最后一句疑问,意境全出——写出了自己的惆怅,勾起了读者的想象,究竟怎么样了呢?一个省略号恰到好处,就好像我们常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读者自然会给它加上一个自己认为合理的结尾。
2.教师修改重点关注的对象。写作上的后进生,更需要我们出手相助。在开展习作教学时,我更倾向于帮助后进生,对于他们的写作,我会给予更多的表扬,更多的范读,以帮助他们建立起写作的自信。这其实是更具战略性的写作教学策略,也是必然的选择。
在一个普通的周四早晨,当学校“红领巾广播”的小主持人说:“接下来,请大家欣赏六(3)班志豪同学的美文……”班级里的气氛忽然变得不一样了。志豪是个后进生,大家注视着他,表情一开始是惊讶,听着听着,就变成了欣赏,广播结束后,大家送上了热烈的掌声。后来,这篇文章还发表在《小荷》报上。我现在都能清晰地忆起,那天报纸送到班级时,教室里一片惊叹声、祝贺声……
帮助后进生建立写作自信和提高写作水平有很多好处。首先,对班级整体写作水平的提高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次,对班级中的“领头羊”们来说,当后进生的水平水涨船高,他们会明显感到压力,快马加鞭地往前——这些“领头羊”的写作内容具有风向标的作用,拓宽了其他人的写作视野。这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同学们争相进步,良好的写作氛围促使大家共同提高。
无论我们采用何种策略,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主修改习作的习惯,提高自主修改习作的能力,这才是习作教学的落脚点。开始总是很难,只要方向对了,必定能够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