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别离:低龄留学背后的忧思

2017-03-21 19:18袁森
同舟共进 2017年3期
关键词:低龄现实家庭

袁森

访谈嘉宾:鲁引弓,资深媒体人、《小别离》原著作者

由于电视剧《小别离》的播出,低龄留学话题广受热议。如剧中所呈现的那样,在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把他们年幼的孩子送到国外留学。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小别离》原著作者鲁引弓在本次访谈中说出了他的看法。

低龄留学家庭各有各的原因

《同舟共进》:“小别离”这三个字一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就引起了观众各式各样的解读。电视剧本身曾有一句这样的宣传语:“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这句话可谓戳到不少中国家长的痛点。当初您怎么想到将这些关于低龄留学的故事命名为“小别离”的?

鲁引弓:从字面上说,“小别离”不是中国人常常讲的那种生离死别,而只是因为低龄留学,父母和子女要短暂分开一段时间,这种分开的别离肯定要比通常意义上的生离死别“小”。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考虑是,想通过小切口的别离折射出大时代下中国人对教育的思考,以及对传统伦理的颠覆,用“小别离”的“小”来映衬“大时代”的“大”,就好比打开一扇小小的窗口,透过去就能看到整个时代的背景。

《同舟共进》:《小别离》原著中设计了4个不同的家庭,而拍成电视剧时选择了其中3个。这3个家庭还是来自不同阶层的,他们的共同点是家长都想让在准备中考的孩子出国留学。您当初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而做了这样的情节安排?您的创作灵感是来自与现实中的留学家庭接触还是自己孩子的留学经历?

鲁引弓:这个要从我的工作说起。此前我一直从事媒体行业,差不多有10年时间在管科教和文化这条线。应该说,10年前我在统筹各种选题的时候就已经留意到了这种留学潮,特别是低龄留学潮的兴起。

众所周知,早前有条件让孩子留学的都是有钱人家,是居于社会上层的那些家庭。但最近这10年来,我留意到留学与普通家庭越走越近,身边的无论同事还是朋友,越来越多人准备把孩子送出国,留學变得越来越日常化、普遍化。我从记者采访上报的线索中发现,不少高中学生经常发现自己有的同学突然某一天就不来上课了,一问才知道是出国留学去了,不参加高考甚至有些连中考都没有参加。这种现象在以前很少见,但近10年来慢慢多了起来,而且越来越多。

我捕捉到了这种趋势。尽管直到现在,在中国的茫茫人海中,这种趋势仍然是小众的,但毕竟比以前多了,而且来自不同阶层的家庭都在考虑这个选择,有些家庭甚至砸锅卖铁也想把孩子送出去。

当然,我也发现,有的家庭选择让孩子出国留学并非全是为了求学,而是因为家庭结构复杂,就想着把孩子送远一点,采取物理隔断的方式处理家庭纷争。比如电视剧里的张小宇就是我在现实中目睹的例子,因为孩子父母离异后各自找了新伴侣,孩子和后妈的关系不太好,父亲出于各种考虑就想着把孩子送出国。

我是媒体人,我的创作更多是基于对生活最初的关注,而不是凭空想象的。生活中,不同阶层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出国留学,背后都有着各种不轻松,哪怕是有钱的家庭也是。于是,我在作品中就选择了不同阶层家庭中的典型,并进行一定的概括,从而涵盖留学潮下各色人等的选择逻辑。单独写这些人其实没有意义,归根到底,我想表达的是留学选择背后具有普遍性的逻辑。

中国家长渴望更多的选择

《同舟共进》:有一些观众认为,这样的情节设计同现实有些脱节,因为现实中更多的情况是,有钱人在孩子很小时就将他们送出国,而中产和工薪阶层一般不会或没有条件这么做,不知您怎样回应这种质疑。

鲁引弓:我个人觉得,这样得出的结论非常粗暴,因为他们没有去采访。《小别离》播出后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恰恰在于虽然低龄留学相对于茫茫人海是小众的,但家长对教育现状的不满意却是具有共通性和普遍性的。电视剧正是在这一点上引发了他们的共鸣。

而且,我们可以细算一笔账,实际上对于中产家庭而言,与留学相比,目前国内的教育花费同样不便宜。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让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培训班,几乎从孩子两三岁开始一直到高考结束前都不曾停止。这样的教育投入其实不比留学少多少。现在像学而思这类课外补习培训班,热门得连家长想报个名都困难。中国家长因为焦虑,在学习上让孩子“大包大揽”,学的东西又多又杂,花费又多,但只要一天在这个教育体制下,你就很难不这么做。这时,家长就会盘算,实际上把孩子送出国留学,从性价比上看会不会更有效果呢?

近年来,中国留学生人数迅猛增长,这个趋势得到了很大的关注。但在这个数字背后,为什么留学中介越来越多?为什么那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低龄留学?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讲,我认为到底有多少人出国留学的这个统计数字意义并不大,我更关注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想要给孩子另一种选择,尽管这个选择最终不一定成功。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家长其实对国外教育的真实状况并不清楚,让孩子走上低龄留学这条路时,他们同样很茫然,但他们受够了国内这种挤压孩子快乐成长空间的教育模式,这才是大多数低龄留学家庭作出选择背后的考量因素。很多家长选择彼岸不是因为彼岸有多好,而是因为对此岸的无奈。

《同舟共进》:您觉得家长的无奈最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鲁引弓:我认为,中国家长至少有几重纠结。其中,最大的纠结莫过于教育公平,分数选拔人才究竟有多少科学性,就像电视剧里呈现的一样,有时候差了一分,在一个年级里可能就差了十几名,而在一个城市里则相差近千名,但实际上差的这一分并不代表比别人懂得少。这种唯分数论的结果就是,孩子逐渐变成了考试机器

第二重纠结,我认为是成长环境的纠结。

还有一重纠结是孩子对外部世界缺少认知,因为各种各样的试题占据了他们的脑袋。比如2016年就有好几个刚刚考上大学的学生,还没入学,学费就被电话诈骗掉了。这显然是因为家长和老师都没有告诉孩子社会的这样一面,没有更早地教育他们要懂得保护自己。

总之,出国留学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大部分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因素促成的,而是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家长纠结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些问题。

《同舟共进》:难道出国留学就没有问题了吗?

鲁引弓:出去以后当然也会有问题,但这些问题和国内的问题完全不一样。到了国外,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文化落差,中西文化冲突实际上还是挺大的;其次是人和故土割不断的亲情牵挂,孩子在国外想家,大人在家想孩子;第三是身份认同的问题,因为孩子出去后,必然会面临自己来自哪儿和自己是谁这样的问题,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出国留学的孩子会非常爱国了;还有一个是选择的问题,国外的选择是相对多元和丰富的,很多孩子会因此而感到困惑和迷失。

就我个人接触的情况而言,很多孩子在国外还会有一种很直接的落差,那就是必须一个人独立面对来自生活的各种挑战。我知道有一个孩子,租住在美国的一个家庭里,有一次还没吃饭就回家,回到家打开冰箱发现里面只有两片菜叶。这说明,一些接纳留学生的当地家庭本身条件并不是很好,可能也比较不讲究生活方式,或说比较节省,对留学生比较抠门。这种情况都需要留学生自己作心理调适。

再举一个文化冲突的例子,中国很多孩子在出国前不了解西方现代文化,因此也给自己带来了很多困扰。比如,我知道的一些女留学生喜欢“抱团”,然后孤立其中一个女孩子,不和她说话,这在中国孩子里面可能只是一种交朋友的个人习惯,但到了国外就会被视为冷暴力,严重时可能会被学校警告甚至开除。

我觉得就目前的社会现状来说,家长真的很难决定到底让不让孩子去留学。《小别离》播出后,无数家长打电话来问我到底出不出去,我的感受是很难断言,因为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每个家庭的情况也不一样。

要理解家长在教育选择上的功利性

《同舟共进》:《小别离》剧中的几位家长似乎都不看好应试教育,希冀自家孩子通过留学改变命运。在您看来,应试教育之所以不受家长欢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也有观点认为,剧中将教育描述得太过负面,现实可能没有那么糟糕,对此您怎么看?

鲁引弓:我的作品里也没说糟糕,我只是描述一种氛围,一种家长对现实教育的焦虑氛围,而且我认为现实中焦虑的程度还要超过作品所呈现的。你看最近关于课外培训机构报名爆满的报道,还有家长为了择校付各种费用,还有的家长甚至连夜排队争抢幼儿园学位……现实比文学作品更残酷。我的作品侧重写的是亲情,最主要想表达的是孩子的成长应该多一些快乐。现实是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应有的快乐,这个因素催生了家长们的出走心态,并不全因教育。

《同舟共进》:我留意到《小别离》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似乎更能击中人心。

鲁引弓:对,因为在这些大城市,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更狭小,家长更容易产生焦虑,特别是房价高涨到目前的水平。正因这种焦虑,很多人开始另想出路,这很正常。《小别离》其实没有强烈的对立面,只是写出了一种忧愁,在这种忧愁里,小人物以各自的方式进行一些突围。

《同舟共进》:但在现实中,不少家长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自身经济条件本来不允许,宁愿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出去,剧中条件比较差的工薪家庭就是这个情况。对于这类家长的选择,您如何评价?

鲁引弓:砸锅卖铁我肯定是不支持的,但我还是要说,我们也不能低估作出这种选择的家长的智商,他们肯定做过比较。因为对很多孩子来讲,在成长的关键阶段,家长的一个选择,可能就会让孩子最后拥有完全不同的命运。

我在现实中遇到这样一个例子,可能跟留学话题关系不大,但确实能说明孩子关键阶段家长选择的重要性。这个例子中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两人都没考上重点高中。但家长可以选择是否择校,女孩的家长掏了差不多10万元的择校费把她送进重点高中,男孩的家长则没有,他后来只能去读普通高中。自此,他们的命运就截然不同了,上重点高中的女孩尽管成绩不算好,但最终还是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而上普通高中的男孩就没考上大学。在国内,重点高中把好的生源都卷走了,整个学习氛围要比普通高中好很多,这就像是一个生态系统。紧接着,考上大学的那个女孩,在大学期间得到了一个去英国读书的机会,她的家长又在这个时候使了一把劲,把自家房子卖了供女儿留学,最后的结果是这个女孩成了牛津大学的博士,而且拿到了奖学金。通过这个例子,你就可以看出在关键节点,家长选择的重要性。

所以,很难说那些砸锅卖铁家长的选择就是错的,因为他们这么做很有可能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成长环境,而在那个环境里,孩子的努力心态可能会被激活。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家长的格局,以及孩子本身在多大程度上适应这种格局。

《同舟共进》:低龄留学存在一定的风险,有的孩子离开了父母后行为容易出现偏差,有的回国后与父母产生文化隔阂,等等,这些在现实中都不乏真实案例。您怎么看这种现象?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鲁引弓:对,这种风险是有的,但就我自己的采访了解到的情况而言,我接触到的留学生大部分还是很乖的。媒体报道有一定的倾向性,尤其是国外的媒体,出了事情才有新闻,盼着事情越大越好,所以我们就会看到出国留学好像充满风险,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我个人的感受是,出去的中国孩子实际上懂事的居多,特别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但媒体和社会公众往往把更多目光聚焦到了“富二代”身上,他们确实更容易出问题。

我出去采访过很多孩子,他们都觉得这样的报道是不公平的,因为绝大多数中国孩子出去以后是努力的,还有不少是出了国后慢慢开始懂事的。所以,留学风险同孩子个体和每个家庭的家教有直接关系。其它风险当然也会有,包括我前边讲的文化冲突,以及和人交往的风险,甚至适应不了环境等,“打黑工”的也有,但终究是少数。

《同舟共进》:有观点认为,很多中国家长之所以让孩子低龄留学,是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认为出国要趁早,孩子去到了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将来考上一所世界名牌大学的概率也就大了很多,对此,您怎么看?

鲁引弓:我觉得这很正常,也是很现实的考虑,没有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世界名校。一般来讲,高三毕业后出国,想要申请国外好大学的难度比较大,高一高二出去,在国外参加高考,就相对容易多了,因为在国外申请,无论是信息获取上还是分数上都占优势。

还有就是这个孩子已经在国外待过一两年了,语言能力、文化适应程度肯定比国内一些读完高中或大学再去的留学生强。国外的高校也会觉得这样的孩子适应得更快,所以很多家长甚至在初中阶段就选择让孩子出去。

中国家长肯定是功利的,但我们不能批评这种功利。谁不心疼自己的孩子,不希望他们能在快乐成长的同时取得更好的成绩?我觉得有了这种同理心,大家就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家长,我是特别能理解。

低龄留学实际上是一种悖论

《同舟共进》:您认为相对适合出国留学的人生阶段大概是什么时候?

鲁引弓:我觉得看孩子吧,一般来讲,当然是大学后去更好,大多孩子这时都已经成人了,价值观也相对成熟一些。与此相比,低龄留学就是一种非常态,也正是因为非常态,我才会去关注,因为我觉得这种选择实际上是一种悖论,选择的目的是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但对家长和孩子来讲,却都要付出各種各样的代价。

无论是《小别离》电视剧,还是当前的低龄留学潮,我觉得它们最大的作用是给了我们一面参照的镜子。在低龄留学潮面前,我们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国内外都应冷静观察,孩子面对这种潮流本身也会作出自己的选择。

猜你喜欢
低龄现实家庭
低龄未成年人案件核准追诉问题研究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低龄儿先天性并指
低龄未婚先孕者人工流产负压吸引术后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研究
寻找最美家庭
低龄晚孕穿透性胎盘植入1例分析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