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梅
母亲病了,心、肝、肺、肾衰竭,因抢救及时,气若游丝的母亲终于伴着我深情的呼唤慢慢醒来。
经过近一个月的治疗,母亲出院了,生命已无大碍,对于88岁高龄的母亲,调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于是,我留在了母亲身边,告别了近30年聚少离多的日子,与终日卧床的母亲同床共枕。
母亲健康时是一个闲不住的人, 以能帮助孩子做事为乐。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一次,母亲晕倒了,我吓傻了,守着母亲,不知过了多久,母亲醒来,说:“哎哟,得赶快去干活。”说完她匆匆出门去了。
现在,母亲行动不便,也不多言语。母亲内心始终不想给我添麻烦,只说:“我躺着,你就可以放心做别的事了。”母亲躺下,我就有许多空闲的时间。于是,我找来家中的《读者》看,看到“幽默与笑话”就读给母亲听,其中有一篇我印象深刻,叫《医生的建议》。男子胃疼去看病,医生问他的饮食习惯,男子说:“也没什么,就是平时我妈剩下的我吃,我老婆剩下的我吃,孩子剩下的我也吃。”医生说:“你买条狗吧。”男子大惊:“怎么?狗剩下的我也吃?”我妈听后乐了,还说:“这人真好。”看到母亲很开心,我就把家中所有的《读者》找出来,把每本中的笑话读了个遍,读完,又把《读者》中有趣的故事读了个遍。
慢慢地,母亲能坐会儿,能扶着床慢慢移到窗口晒会儿太阳。看着窗外来来往往的车辆,母亲说:“这车可真多!”望着窗外远处绿绿的树丛,母亲跟我说起她小时候给老槐树烧香的趣事。听到我手机里传来悠扬的笛声,母亲告诉我,她二叔的笛子吹得可好听了。
一天,午饭后,洗刷完毕,我从厨房回卧室,开门发现母亲坐在窗口边的床头,拿着《读者》在翻看,我很吃惊!母亲认不得几个字,记忆中没见过母亲看书,估计是看我每天读得津津有味,她也想看看上面究竟都是些啥。
日月如梭,秋去冬来。大雪过后,冬日的阳光照在床上,我把母亲扶到窗边躺下,完全躺在阳光之中,盖好被子。不一会儿,母亲说:“太热了,这天像五黄六月。”我告诉母亲:“很快要冬至了。”母亲看着窗外刺眼的阳光说:“真享福。”
因无家外事务,只守候母亲,有的是时间,渐渐地,《读者》中已找不到适合母亲的文章。于是,微信公众号的《有书》《古典书城》《思想聚焦》《诗词天地》《中国新闻周刊》《新阳光心理研究》等就成了我們每天可以汲取的精神食粮的地方。如此,生活越来越丰富,我和母亲一起感受一个个鲜活的人生故事,了解大千世界的风起云涌。
最近,看到多个公众号推出文章《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善待老人,说着容易,做着真不容易,尤其是照顾行动基本不能自理的老人,日常定时的药物调理,日常生活的料理,日复一日,寸步不离的守候,的确没有趣味。是读书(跟母亲分享书中感人的故事,书中活泼幽默的生活情节)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当亲情包围彼此,日常琐事便不再单调,变成了生命的音符。
家,是人们梦想起航的地方。当你拼搏多年,当母亲老了,家,也该是梦想回归的港湾,而读书,是洒向这个港湾的阳光,温暖着你我,温暖着渐渐远离世界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