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 随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入贯彻,高等职业教育的满意度测评,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事实上,许多国家早已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满意度调查来透视教育质量。国内外教育满意度调查与测评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呈现出从经济管理延伸至教育领域、从民间行为走向官民结合、从单一测量走向诊断改进、从简单描述走向模型建构的趋势和特点。[2]开展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满意度调查,准确把握职业教育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这是对切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回应。
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满意度调查是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的组成部分。2016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满意度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共有168所高职专科院校的毕业年级在校生参与调查。
本次调查采取网上填答问卷的方式进行,共有23,920名学生参与调查,回收问卷23,490份,回收率为98.20%。通过对答题时间过短、缺失值过多的个案进行清理后,得到有效样本量21,845份,有效率为92.99%。样本分布比例如表1-1所示。
表1-1 样本分布
续表
《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问卷》(高等职业教育版)分为两个部分:A部分为高等职业教育满意度调查,B部分为学生背景信息调查。A部分是问卷的主体,共包含54个客观选择题和1个开放问题。题项内容分为五个维度,即教育期望、教育质量满意度、教育环境满意度、教育公平满意度和教育总体满意度。题项设计采用李克特式(Likert)7点量表。B部分是个人背景信息题,包括学生个体特征、家庭背景等,共14道客观选择题。
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的理论模型见图1-1。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从学生主体视角出发,教育满意度是他们对就读高职院校整体办学状况及所接受高职教育形成的综合感受及评判。它体现了学生进入大学之后,通过在高职院校的学习与生活,获得学习活动、教学质量、人际互动、软硬件环境、学习资源、自身收获等方面的体验,从而形成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事前期望和实际体验之间符合程度的评判与认知。
使用SmartPLS2.0软件对该模型质量进行检验,其结果显示(表1-2),教育期望、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环境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均大于0.7,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均大于0.8,平均抽取变异量(AVE)均大于0.7,公因子方差(Communality)均大于0.6;质量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公平满意度和教育总体满意度的测定系数(R2)均大于0.4,各指标符合模型质量检验的要求。使用Bootstrap方法进行检验,模型中的各个观测变量均能较好反映潜变量,在实际运算过程中可纳入PLS 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运算。
表1-2 模型质量检验
通过PLS模型进行模型估计,得到各维度下观测变量得分及相应权重,进行权重归一化处理之后加权计算各个维度的得分,分数为百分制。在数据分析中,运用了SmartPLS 2.0和SPSS 20.0软件。
学生作为教育最直接的体验者,他们对教育的满意度最具有说服力。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总体满意度指数为70.72,教育期望指数为67.81、教育质量满意度指数为71.52、教育环境满意度指数为71.01、教育公平满意度指数为70.52。除教育期望的之外,高等职业教育满意度各维度上的指数得分均高于普通本科教育满意度的指数得分[3][4]。(表2-1)
表2-1 全国高职教育满意度指数和高等教育满意度指数
高等职业教育总体满意度得分高于教育期望值得分。尽管学生入学前对大学教育的期望并不高,但是在入学后,由于对高职专科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质量、环境和公平等方面的体验比自己入学前期望得要好,因此,学生在大学毕业时对高职教育总体满意度则相对更高。
高职学生最满意的十个方面分别为任课教师职业精神、落实育人为本理念、同学关系、贫困生资助、重视专业技术技能培养、师生关系、处理不诚信行为的规则、实习管理、实习实践和学校校风。这些题项,有4个属于教育质量维度,4个属于教育环境维度,2个属于教育公平维度。总的来看,高职专科院校学生最满意的方面主要涉及学校整体氛围以及第一课堂的育人工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年来国家在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加大职业教育扶贫力度、推行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模式等方面的政策落实初见成效。
表2-2 全国高职教育满意度调查得分最高、最低的题项
高职学生最满意的十个方面分别为社团活动、升学机会、对高职总体状况的预期、学生参与权、餐饮服务、表达权和监督权、对专业适合性的预期、课外生师互动、参与科研、国际化资源。这些题项,有2个属于教育质量维度,3个属于教育环境维度,3个属于教育公平维度,另有2个题项属于教育期望。总的来看,高职专科学生最不满意的方面则主要集中第二课堂的育人工作上,涉及课外拓展性的学习资源和机会,以及学生在学校日常管理中的参与和表达。因此,高职专科院校应考虑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这些方面有所改进,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同时,学生在入学前对高职教育和所学专业的期望得分都比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上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所持的态度。
中部地区在高等职业教育总体满意度及其他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最高。进一步通过方差分析对东、中、西部地区进行比较,中部地区在高职教育的教育期望、教育质量、教育环境、教育公平满意度上得分均显著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得分(p<0.01)。在总体满意度上,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基本持平,但是显著高于西部地区(p<0.001)。
图2-1 不同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满意度得分比较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启动的“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被称为“高职211”。从此次调查结果来看,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教育期望、教育质量、教育环境、教育公平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上的分数均高于其他高职院校(图2-2)。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这种差异在各个维度上都非常显著(p<0.001)。
图2-2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与其他高职院校的满意度得分比较
对18个专业类别的高等职业教育满意度进行比较(表2-3),休闲保健类、公共管理与服务类、农林牧渔类、交通运输类、财经商贸类专业的教育总体满意度最高,并且在各维度上得分都相对较高。而资源环境类、能源与新能源类、轻纺食品类、体育与健身类以及教育类专业的教育总体满意度最低。尤其是在此次调查中,只有教育类专业的总体满意度略低于其教育期望。
表2-3 不同专业的高职教育满意度得分比较
续表
通过对不同民族学生的高等职业教育满意度得分进行比较,汉族学生在教育期望、教育质量、教育环境、教育公平满意度以及总体满意度上都显著高于少数民族学生(p<0.001)。
从学生家庭城乡结构来看,有24.88%的学生来自家庭住在城区,21.01%的学生家庭住在县城,有超过半数学生家庭居住在乡镇和农村(54.12%)。通过方差分析对这些学生群体在各个维度的得分进行比较,家在城区和县城的学生比家在农村的学生教育期望和教育总体满意度都要明显更高(p<0.01),家在城区、县城和乡镇的学生在教育质量、教育环境和教育公平满意度上得分也明显高于家在农村的学生(p<0.01)。
从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来看,认为自己家庭经济状况在当地非常差和比较差的学生比例共占到22.92%,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学生占比62.79%,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和非常好的学生共占14.29%。从本次调查的情况看,随着高职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由差到好,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也相应由低到高,并且差异越发显著。仅有家庭经济状况非常差和比较差的学生在教育期望、教育质量满意度和教育环境满意度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在大学期间学习越努力的学生教育总体满意度更高,随着学生大学期间努力程度提高,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也相应提高,并且存在非常显著的组间差异(p<0.001,仅有大学期间非常不努力和不太努力的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2-4 不同努力程度的学生高职教育满意度得分情况
相应地,在大学期间学习成绩排名越靠前的学生教育总体满意度越高(表2-5)。随着学习成绩排名位置的提高,学生在教育期望、教育质量满意度、教育环境满意度、教育公平满意度及教育总体满意度上的得分也相应提高,并且存在非常显著的组间差异(p<0.001)。
表2-5 不同成绩排名位置的学生高职教育满意度得分情况
在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同学教育总体满意度以及在其他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同学。事实上,学习努力程度、学习成绩、担任学习干部为大家服务的经历都是学生个体对大学教育投入程度的体现,反映的是他们在大学学习与生活上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上述研究发现间接地表明,学习投入程度越高的学生,其高职教育满意度更高。
对于毕业后的打算有明确目标的学生比待定的学生在教育期望、教育质量、教育环境、教育公平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上的得分都明显要高。具体而言,毕业后打算找工作就业和准备自己创业的学生在各维度上得分最高,其次是打算读本科(含出国)的学生,而毕业后没有明确打算的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最低,呈现出低期望、低满意度的状态。
1.高职教育质量受到学生认可,教育满意度普遍高于期望
教育满意度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通过比较个体在入学前的教育期望以及在完成学业后的总体满意感进行对比,相对地反映出“教育产品”受到认可的程度。在本次调查中,学生入学前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期望并不高,但是在大学的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对高职教育的质量、环境和公平获得了较好的体验,因此在完成三年学业之后,对其总体满意度较高,普遍高于入学前的预期,并且高于同年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的得分情况。这说明,在全国范围内,尽管学生在入学前并不十分看好高等职业教育,但是最终高等职业教育在总体上得到了他们的认可。
2.中部地区教育满意度较高,重点建设项目初显成效
中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在入学前的教育期望、教育过程中的质量、环境和公平满意度,还是在最终的教育总体满意度上都明显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相比于普通高职院校而言,国家示范性高职的学生具有更高的教育期望、对教育质量、环境及公平的满意度更高,同时在教育总体满意度上也明显高于非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得分。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近年来国家在推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面已经初见成效,并且自“十一五”以来实施高职院校重点建设工程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高职院校重视落实育人理念,围绕第一课堂建设满意度高
第一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它主要指的是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方案中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开展得课堂教学活动。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积极落实育人为本的理念,在任课教师职业精神、落实育人为本理念、同学关系、贫困生资助、对专业技术技能培养的重视、师生关系、对不诚信行为的处理、实习管理、实习实践和学校校风等的得分最高。这些与“第一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方面显然受到了广泛认可,体现出高职专科学校在落实育人理念、加强内涵建设上的工作成效。
4.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学习资源与环境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人才培养相关的育人活动。相对于在第一课堂育人取得的成绩而言,高职院校在创设第二课堂育人环境方面还做得很不够,相关题项上学生满意度得分相对较低,例如社团活动、餐饮服务、生师互动、参与科研、国际化资源等方面。
5. 部分专业的学生高职教育满意度远远低于入学前的教育期望
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衔接,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情及信心。教育类、体育健身类、轻纺食品类、能源与新能源类和体育与健身类专业的总体满意度较低。这些专业的教育总体满意感比教育期望得分要低,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生对这些专业抱有的教育期望过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所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育成效无法满足学生个体学习和发展的需求。
6.学生个体在高等职业教育满意度上的差异值得关注
大量研究显示,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就读体验、学习收获、教育满意度会受到人口学特征、家庭背景特征等个体因素影响。高职教育满意度在学生的民族、城乡、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上体现出显著差异,少数民族学生、农村家庭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对高等职业教育总体满意度偏低,同时教育质量、环境和公平满意度上的得分也偏低。
同时,教育满意度还会受到学生个体对大学学习和生活的投入程度影响,学习越努力、成绩越优秀、担任学生干部为大家服务、个人发展目标越明确的学生,其高职教育满意度会更高。
1. 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育人氛围,构建支持型校园环境
教育满意度是在学生个体和院校教育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不仅受到个体的学习投入、学习收获会的影响,更会受到校园环境、育人氛围的影响。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职专科院校应该抓住“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核心理念,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在硬件条件到管理制度、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全方位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育人环境,为高职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充分支撑,使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落到实处。
2. 激活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在围绕课堂教学的实习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得到学生的较高肯定,但是围绕第二课堂的拓展性学习资源、学习机会以及育人环境方面则得分较低,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大学教育不仅发生在课堂内,更发生在课堂之外。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第二课堂提供给学生拓展性学习机会与学习资源,内容超越人才培养计划、教材和大纲等,其活动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使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在时间、空间、深度、广度上充分延伸,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专科院校应当通过拓展国际化资源、支持社团活动、提供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等形式,提升第二课堂的“含金量”,使之成为吸引学生参与、提升综合素质、服务学生成长的育人平台。
3. 加强就业导向的专业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在本次调查中,资源环境类、能源与新能源类、轻纺食品类、体育与健身类以及教育类专业的教育总体满意度最低。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生对所学专业没有准确客观的预期,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因为高职院校在这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上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对高职教育的满意度。因此,高职院校应当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参考,形成调整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动态机制,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国际交流等途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切性和针对性。
4.从教育过程入手深化教育公平,提供多样化的精准帮扶
近年来,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面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加大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调查显示,相关资助政策的落实情况已经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认可。这些经济上的支持为弱势群体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并完成学业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但是也应当注意到,教育公平并不只是入学机会的公平,更多的还有教育过程的公平以及教育结果的公平。在本次调查中,高职专科院校有半数以上学生来自乡镇农村家庭、六成以上学生在中西部地区就读、接近12%的学生是少数民族,这些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对学校教育的质量、环境以及公平满意度都相对低于其他同学,同时教育总体满意度也比较低。这一现象值得引起关注。高职院校应当在“精准扶贫”的同时,通过在教育过程中“精准帮扶”,深化教育公平。因此,建议高职专科院校从教育过程入手,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个体特征及实际需要,在学业和生活上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并投入到大学教育活动中,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注释: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2] 崔吉芳.从何而来的“满意度”——教育满意度测评的发展和趋势[N].中国教育报,2016-2-25(7).
[3]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7-5-17(4).
[4] 张男星,黄海军.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理论模型、工具方法与假设验证[J].大学(研究版),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