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虫嗪和杀虫单对玉米蚜的防效研究

2017-03-20 05:59党晶晶许文超张红芹陈世宇王亚楠霍静倩张金林
河北农业科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噻虫嗪杀虫毒力

党晶晶,许文超,张红芹,陈世宇,王亚楠,霍静倩,张金林*

(1.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2.唐山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河北 唐山 063000;3.石家庄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河北 石家庄 050000;4.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河北 石家庄 050000)

玉米是河北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2]。玉米蚜广泛分布于玉米产区,不仅能传播病毒和病菌,导致玉米生长不良,还能直接为害玉米,造成减产[3~5]。玉米蚜的发生与为害主要是在玉米抽雄吐丝以后,此时玉米植株高大,田间郁闭,很难进行喷雾作业。因此,对玉米蚜的防控需提前进行,即在玉米的拔节期喷施内吸性好、持效期长的杀虫剂进行预防[6,7]。

噻虫嗪是一种全新结构的第二代烟碱类高效低毒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内吸多种杀虫方式,活性高、安全性好、杀虫谱广、作用速度快、持效期长,防治蚜虫效果突出[8];杀虫单是人工合成的沙蚕毒素的类似物,具有较强的触杀、胃毒和内吸传导作用,持效期较长,对防治鳞翅目、同翅目类害虫高效[9]。研究表明,吡虫啉与杀虫单混用对防治稻飞虱作用明显[10]。而噻虫嗪和吡虫啉均属于氯化烟碱杀虫剂,二者作用机制相似,且噻虫嗪的内吸效果和持效期均优于吡虫啉[11,12]。因此,应用噻虫嗪和杀虫单提前预防玉米蚜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基于玉米蚜的发生与为害规律以及当前的防控特点,我们采用浸渍法,对不同比例的噻虫嗪与杀虫单组合进行了筛选,以确定防治玉米蚜效果最佳的比例,并进行田间防效试验验证,可为有效防治玉米蚜提供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蚜虫为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由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药系提供。

供试药剂有97.1%噻虫嗪原药(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95%杀虫单原药(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21%噻虫嗪悬浮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和50%杀虫单可溶粉剂(安徽华星化工有限公司)。

1.2 试验方法

1.2.1 室内毒力测定 采用浸渍法,测定21%噻虫嗪悬浮剂(T1)、50%杀虫单可溶粉剂(T2)及其5种不同比例〔有效成分含量比,1∶0.5(T3)、1∶1(T4)、1∶2(T5)、1∶3(T6)、1∶4(T7)〕的混剂对玉米蚜的室内毒力。利用SPSS 17.0软件计算各处理的毒力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半致死浓度(LC50)和90%致死浓度(LC90),然后,根据公式计算2种药剂不同比例下的共毒系数(CTC):

实际毒力指数(ATI) =标准药剂的LC50/混配药剂的 LC50×100%

毒力指数(TI)=供试药剂的LC50/标准药剂的L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标准药剂TI×标准药剂在混合组配中所占的比例+供试药剂TI×供试药剂在混合组配中所占的比例

共毒系数 (CTC) =ATI/TTI×100

1.2.2 田间药效试验 根据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对毒力最高的处理进行田间防效验证。试验于2015~2016年在保定市农业局徐水农场进行,供试玉米品种为郑单958。设40%噻虫嗪·杀虫单悬浮剂135 g/hm2、40%噻虫嗪·杀虫单悬浮剂180 g/hm2、40%噻虫嗪·杀虫单悬浮剂270 g/hm2、21%噻虫嗪悬浮剂101.25 g/hm2、50%杀虫单可溶粉剂750 g/hm2和清水(CK)6个处理。小区面积66.7 m2,3次重复。2个年度均在玉米拔节期施药,其中,2015年施药时间为7月22日,2016年施药时间为7月19日。各小区于抽雄后第1天、5天、7天和15天,采用棋盘式五点取样法选取5个样点,每个样点选取4行,每行连续调查5株,记录玉米果穗及其下2片叶和上3片叶的蚜虫数量。根据公式计算防治效果:

虫口减退率=〔(用药前活虫数-用药后活虫数)/用药前活虫数〕×100%

防治效果=〔(处理组虫口减退率-对照组虫口减退率) /(1-对照组虫口减退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室内毒力试验

共毒系数是衡量杀虫剂混剂是否有增效作用的重要指标,其大大超过100时表示杀虫剂之间具有增效作用,接近于100时表明杀虫剂之间为相加作用,明显低于100(80以下) 时表明杀虫剂之间为拮抗作用。室内毒力试验结果(表1)显示,不同比例的噻虫嗪与杀虫单混用均对防治玉米蚜具有增效作用,其中,噻虫嗪与杀虫单按照1∶1的比例混配时共毒系数(214.2)最高,增效作用最明显。

2.2 田间药效试验

根据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将噻虫嗪与杀虫单按照有效成分含量比例1∶1进行混配制成40%噻虫嗪·杀虫单悬浮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2)显示,3种混配药剂2 a的防治效果基本一致,均表现为40%噻虫嗪·杀虫单悬浮剂对玉米蚜的防治效果优于2个单剂处理,且防效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大而提高。在测定期内,各处理的防治效果均随药后时间的推移而提高,说明参试药剂具有一定的持效性。

表1 杀虫剂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Table 1 The results of laboratory toxicity of pesticides

表2 不同药剂处理对玉米蚜的防治效果 (%)Table 2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controlling 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

肉眼观察,40%噻虫嗪·杀虫单悬浮剂各处理的玉米生长状况与清水对照基本一致,未出现药害。说明40%噻虫嗪·杀虫单悬浮剂在施药剂量135~270 g/hm2条件下对玉米生长安全。

3 结论与讨论

苗期玉米蚜多群集在玉米心叶内,以刺吸为害;孕穗期玉米蚜多密集在剑叶内和叶鞘上,不仅吸取玉米汁液,还排泄出大量蜜露,而蜜露覆盖在叶面上会直接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且易引发霉菌寄生,造成玉米长势衰弱,籽粒发育不良,产量下降[4,13]。因此,必须加强玉米蚜的防治力度,减轻其不良影响。

防治玉米蚜的方法有适期播种、利用蚜虫天敌(异色瓢虫、七星瓢虫、草蛉和寄生蜂等)进行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目前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常用的防治药剂有辛硫磷、吡虫啉、杀虫单和噻虫嗪等[14~16]。通过对噻虫嗪、杀虫单及其混剂进行防效研究后发现,将噻虫嗪与杀虫单混用进行玉米蚜防治时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其中,按照有效成分含量1∶1的比例混用效果最佳。通过进一步的田间试验证明,40%噻虫嗪·杀虫单悬浮剂施用剂量135~270 g/hm2条件下对玉米蚜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对郑单958安全。

[1]翁凌云.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1):22-25.

[2]张春雷.玉米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品种[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2,(47):12.

[3]尹海峰,曹志艳,王 宽,李朋朋,贾 慧,董金皋.蚜虫危害对玉米鞘腐病菌发生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5,38(4):86-91.

[4]马 影,魏庆生,任彩凤.玉米蚜虫防治技术[J].农村科学实验,2008,(8):14.

[5]张桂芳.玉米蚜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0,(6):179-180.

[6]王革林.防治玉米蚜虫为害中存在问题及应对方法[J].种子世界,2016,(5):51-52.

[7]丁晓东.玉米蚜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1995,(6):21.

[8]陆 阳,陶京朝,周志莲.噻虫嗪的合成技术[J].化工中间体,2010,6(1):20-24.

[9]潘巨武.沙蚕毒素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虫活性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3.

[10]张振海.吡虫啉与杀虫单混配对水稻稻飞虱的增效作用初探 [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2,(18):15-16.

[11]刘亚南,董 杰,李 勇,张金良,王品舒,丁万隆.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金银花蚜虫的田间防效评价[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5,17(1):249-253.

[12]吴青君,徐宝云,张友军,朱国仁.噻虫嗪不同处理方法对烟粉虱的毒力及药效评价 [J].农药学学报,2003,5 (4):70-74.

[13]王 鹏,王 英,范慧霞,刘振宁.玉米蚜虫对夏播玉米制种的危害[J].种子科技,2010,28(1):41-42.

[14]程艳玲,刘庆顺.噻虫嗪拌种防治玉米害虫药效试验[J].中国科技博览,2015,(30):281.

[15]张景松.沧州地区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5):136.

[16]钱 荣,唐孝明.玉米蚜的识别与防治[J].农业灾害研究,2014,(3):5-6.

猜你喜欢
噻虫嗪杀虫毒力
噻虫嗪、吡虫啉灌根防治苹果绵蚜及砧穗组合抗性试验
噻虫嗪在农田土壤中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①
申嗪霉素和咪唑菌酮复配对几种病害的室内毒力测定研究
阿维菌素与螺螨酯对沾化冬枣截形叶螨的毒力筛选及田间防效研究
新颖手性酰胺类的合成、杀虫活性和药害研究
“杀虫专列”
以“肥”杀虫 药肥两用 一举多得
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冬枣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pLVPK毒力质粒的分布及与耐药的关系
射频杀虫设备“亮招”干果贮藏期延长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