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7-03-20 06:17:46王秋龙晋秀龙
中州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安徽省全省

王秋龙,晋秀龙

(滁州学院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秋龙,晋秀龙

(滁州学院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以安徽省2001年、2004年、2007年、2011年和2014年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数据为基础,运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系统分析全省A级旅游景区近13年来的空间结构演变特征;通过相关分析、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等方法探析研究区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类型趋于聚集分布,在三大地理区域中分布不均衡;旅游资源、社会经济、交通网络、湖泊河流及地势对全省A级旅游景区结构演变均有不同程度影响。从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整合资源、完善交通、彰显自然环境优势等方面对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提出优化方案。

影响因素;演变特征;空间结构;A级旅游景区;安徽省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旅游业的载体。目前我国主要用景区的质量等级指标测评一个景区或区域旅游资源的丰富与优劣程度。在各区域追逐质量等级的同时,区域内景区结构也发生着相应变化,景区的空间结构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国对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末,对于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的内容、方法、角度也日趋完善。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主要采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数理分析以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1-2]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演变规律的研究主要采取数理分析以及图表计算等方法。[3-4]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A级景区建设发展迅速,从2001年的50家发展到2014年的488家,13年中增加了438家。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如景区或地域盲目追求质量等级,“南热、中温、北冷”的旅游发展格局[5]使得某些区域在超负荷承载,而某些区域旅游价值没有充分发挥等。旅游业发展地域不均衡,制约了安徽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2001年以来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等级和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可以找到其影响因素,提出优化方案。

一、数据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源

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相关数据来源于国家旅游局和安徽省与各地市旅游局官方网站。将各A级旅游景区综合为点,通过Google Earth获取UTM投影下2001年、2004年、2007年、2011年和2014年安徽省各A级旅游景区的点坐标数据,以中国地图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安徽省交通旅游图为底图,获取安徽省交通道路数据。

2.研究方法

将全省A级旅游景区综合为点状目标,[6]基于最邻近点指数测度安徽省2001年、2004年、2007年、2011年和2014年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通过基尼系数探究其空间分布集中程度和均衡程度演变特征,综合分析近13年来全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选取旅游资源、社会经济、交通网络、自然环境等为影响因素,通过相关分析方法和缓冲区、叠置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剖析诸因素对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并提出优化建议,为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变特征

1.总体发展趋势

安徽省2001年至2014年A级旅游景区数据见表1。由表1可知,自2001年以来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总体数量逐年上升,年均增长率约19.15%。其中3A级和4A级旅游景区增加数量最多,分别从2001年的1家和5家增加到2014年的161家和152家,年均增长率分别约47.83%和30.04%。5A级旅游景区增长速度最为缓慢,2007年黄山和九华山成为安徽省首批5A级景区,此后皖南古村西递宏村、天柱山、龙川、天堂寨、八里河、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相继入围5A级,截至2014年底全省5A级旅游景区共计8家。2A级旅游景区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1A级旅游景区发展最为缓慢,自2007年起,数量有减少的趋势。

表1 2001—2014年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数量变化情况

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出现的初期,等级结构严重失衡。2001—2004年全省2A级景区所占比例超过50%,3A级景区仅1家;2007年以后,随着高等级旅游景区比重的增加,4A级和3A级旅游景区逐渐成为全省A级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等级结构逐渐形成相对稳定、合理的纺锤型结构,等级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全省A级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皖中和皖南地区,自北向南呈现“少—多—多”的格局,空间分布不均衡。从增加数量来看,皖北、皖中和皖南地区A级旅游景区分别增加了94家、174家和170家,皖中和皖南地区增加的A级旅游景区数量较多,但从增长率来看皖北地区增长率最高,约30.66%。综合景区数量和质量,皖中和皖南地区优势显著,皖北地区发展潜力较大。

2.空间分布类型演变特征分析

通过最邻近指数定量分析安徽省景区空间分布类型。最邻近指数是将实际区域中的点和理论意义中随机分布的点相比较,从而判断景区空间分布为集聚分布或随机分布。[7]其公式如下:

(1)

表2 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最邻近点指数

由表2可知,13年间安徽省A级景区最邻近点指数均小于1,且越来越趋于0.5,表明全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从随机分布趋于聚集分布。

3.空间分布均衡程度演变特征分析

基尼系数是地理学中用于对比描述一个区域中不同子区域分布差异的重要指标。[3,8]运用基尼系数衡量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在三大区域中分布的均衡程度,其公式如下:

(2)

其中Pi为第i个地级市的景区数占全省景区总数的比重,N为地级市总数。GiNi介于0和1之间,其值越大说明集中程度越高。根据公式(2)计算各个时期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基尼系数,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基尼系数

由表3可以看出,2001年、2004年、2007年、2011年、2014年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基尼系数GiNi越来越趋于1,表明全省A级旅游景区在三大地理区域愈加集中,呈不均衡分布。

三、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变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因素有很多,结合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时空演变特征,选取旅游资源、社会经济、交通网络、河流湖泊和地势等影响因素,通过相关分析、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等方法分析其对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

1.旅游资源影响因素分析

资源类旅游景区是指依赖本区域的旅游资源建设开发的旅游景区,分为自然类和人文类,如森林公园、纪念馆、文化馆等。人工型旅游景区是指不受区域自然环境、人文因素等影响,主要受市场因素等影响而人工建造的景区,如科技馆,主题公园,生态农庄等。

从全省2014年A级旅游景区不同地域分布情况(如图1a)可以看出,全省488家A级旅游景区中有423家以资源类景区为主,占总数的86.7%,其中自然类景区201家,人文类景区222家。皖北、皖中和皖南地区A级旅游景区亦是以资源类景区为主,分别占该区域景区总数的81.4%,87.0%和89.0%,其中皖北地区人文类旅游景区所占比重较大,占全区资源类旅游景区的69.6%。

从全省2001年以来A级旅游景区不同地域变化情况(如图1b)来看,13年间新增旅游景区共计438家,其中资源类景区374家,占全部新增景区数的85.4%。同样,在皖北、皖中和皖南地区新增A级旅游景区均是以资源型为主,分别占该区域景区总数的80.9%,85.1和88.2%,其中皖北地区以新增人文类旅游景区为主,占全区资源类旅游景区的 72.4%。

综上分析,全省各地区A级旅游景区对旅游资源依赖性较强,资源的差异直接影响全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演变。不同区域的旅游资源吸引力稍有不同,皖北地区对人文类旅游资源依赖性相对较强,皖中和皖南地区对自然类和人文类旅游资源的依赖性相对均衡。

图1 安徽省不同类型A级景区分布情况

2.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社会经济是一个地方旅游业以及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内在动力。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可以为旅游景区建设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设备以及相关技术提供支持,促进景区开发,提高旅游地的吸引力,从而会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2004年到2011年各地区A级旅游景区数量快速增长,此后增长速率有所减缓,而各地区GDP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增长速率。结合旅游资源对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排除黄山、六安、安庆、宣城,对其余12地市A级旅游景区增加数量分别与GDP增加值,人均GDP增加值,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国内旅游收入增加值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见表4。结果表明,自2001年A级旅游景区增加数量与国内旅游收入呈高度相关;与GDP增加值、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呈显著性相关;与人均GDP增加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相关性不显著。

表4 安徽省各市增加景区数量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

3.交通网络影响因素分析

旅游景区具有不可转移性与地域性特点,旅游者只能通过空间的转移进入某一区域的旅游景区,而这种位移的转变只有通过交通网络来实现。截至2014年底,安徽全省公路总里程约17.4万km,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752km,铁路运营总里程3586km(其中快速客运铁路756km),较为快速且便捷的交通对旅游业有更为显著的影响。

构建全省高速公路、国道、铁路、高铁等交通干线10km缓冲区,然后与全省2001年至2014年增加的A级旅游景区进行叠加分析,结果显示,近13年全省增加的A级旅游景区有356个分布在交通主干线的10km范围内,占全省新增景区总数的81.3%。新增A级旅游景区有明显的沿交通主干线分布的特征,旅游交通的均衡发展对全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演变有着重要影响。

4.自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1) 河流和湖泊影响因素分析

安徽省水系发达,河流众多,自北向南分属淮河、长江、新安江流域,三大干流的主要支流30余条。湖泊星罗棋布,多达500多个,其中超过100平方米的湖泊约有20个。通过构建全省主要河流和湖泊10km缓冲区,然后与全省不同年份增加的A级旅游景区进行叠加分析,数据见表5。

从A级旅游景区不同年份分布情况来看,2001年50家A级旅游景区中,有45家位于全省主要河流和湖泊的10km缓冲区内,占总数的90.0%;2007年、2011年和2014年主要河流和湖泊10km缓冲区内分别有164家、347家和404家,分别占新增总数的80.8%,82.6%和82.8%。从A级景区不同年份变化情况来看,自2001年分别至2007年、2011年、2014年,新增的A级旅游景区中位于主要河流和湖泊10km缓冲区范围内的分别有119家、302家和359家,分别占新增总数的77.8%,81.6%和82%。综上,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变呈现沿水系分布的特征,说明全省A级景区空间结构及演变受到河流和湖泊的牵引作用。

表5 安徽省主要水系10km缓冲区内A级旅游景区分布及变化情况

(2) 地势影响因素分析

安徽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貌类型南北迥异。北部和东部地区主要为淮北平原和江淮丘陵,西部主要是皖西大别山地,南部主要是山区,以黄山、九华山脉为主,中部地区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特色的旅游景区,不同的地势条件也会影响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借助ArcGIS软件将安徽省数字高程模型中的高程值进行重分类,与全省2001年至2014年增加的A级旅游景区进行叠加,探究不同地势条件对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全省近13年增加的438个A级旅游景区中,79.0%的景区分布在低于200米的平原地区,其中5A、4A、3A等级旅游景区217个,占高等级旅游景区总增加数量的75.6%;200米以上丘陵、山地地区仅增加92个A级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安庆、黄山、宣城等西南地区,占A级旅游景区总增加数量的21.0%。200米以下低海拔地区新增的人文旅游资源244个,自然旅游资源102个,分别占该区域新增总数的70.5%和29.5%;200m以上高海拔地区新增的人文旅游资源29个,自然旅游资源63个,分别占该区域新增总数的31.5%和68.5%。安徽省新增A级旅游景区和地势分部情况见图2。

综上分析,2001年以来全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变主要集中在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递增,增加的景区数量减少;高海拔地区新增自然旅游资源较多,低海拔地区新增人文旅游资源较多。地势的差异影响了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演变。

四、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1.持续优化等级结构和空间结构

2007年以来,全省A级旅游景区等级结构逐步形成以4A、3A、2A中间等级旅游景区为主,高级和初级旅游景区较少的纺锤型结构,全省景区等级结构相对稳定、合理,但仍有进一步优化调整的空间。[9-10]同时,在空间结构上趋于不均衡分布,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结构应该在等级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持续优化。第一,从景区数量和质量上来看,皖中和皖南地区有明显优势,在稳定皖中和皖南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要深度挖掘皖北地区旅游资源,全面推进A级旅游景区建设,构建皖北区域性旅游区,完善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第二,根据景区自身条件,制定合理的旅游景区发展规划,鼓励低等级旅游景区的发展,扶持中高等级旅游景区的建设,促使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等级结构愈加合理。

图2 安徽省新增A级旅游景区和地势分布情况

2.整合旅游资源,以点带面发展旅游景区

目前安徽省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合肥、六安、安庆、黄山等地,且处于同一区域,旅游景区类型单一,空间分布愈加集中不均匀。面对这种情况,首先,整合安徽省各地旅游资源,提高区域的整体旅游吸引力。对于皖南、皖东等以自然资源为主要吸引力的区域,在规划旅游线路时要注意自然型与人文型、体验型景区的结合,“冷门”与“热门”景区的结合。在皖北等人文型景区较多的区域,应注意与自然景区的相互结合。其次,以黄山、合肥、安庆为主要节点,以富有特色的旅游线路为载体,加强皖南徽州文化旅游圈、皖北历史人文旅游圈和皖西山水景观旅游圈的对接与合作,做到优势互补,南北呼应,从多方面加强安徽省区域合作,以点带面缩小区域差异。

3.深度开发皖北人文旅游资源

相对皖中、皖南地区来说,皖北地区对人文型旅游资源依赖性较强。针对这一特征,皖北地区应深度开发人文旅游资源。第一,加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并根据市场需求将其商业化、舞台化。例如阜阳人在饮食习惯上主要以面食为主且种类多样,可以举办面食节;亳州有“中国药都”之美名,也是名医华佗的故乡,适宜发展中医药旅游、养生游等,同时可以用华佗行医救人的故事为题材,加入现代观念与科技编排节目,让游客更加了解历史文化。第二,深入开发人文类景区。对于知识文化较强的地方,可增设博物馆,增设游客体验项目,还可利用科技还原古时候场景,如模仿古代曹操运兵时的场景等,增强游客体验。

4.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

旅游交通的均衡发展对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演变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全省交通网络虽已初步形成,但跟江苏、浙江等省份相比,交通网络尚不成熟,由西南到东北、西北到东南方向的高速公路以及铁路线路还较为缺乏,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县乡(如六安、安庆)没有通高速公路的现象比比皆是,而公路在某些乡镇也没有完全覆盖。同时,在黄山、安庆、六安等以山地为主的地区,景区与景区之间的通达度也不高,游客想实现空间位置上的转移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财力。这些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游客的出游意向,阻碍了区域旅游景区的发展。因此,安徽省需要创建便捷的交通方式以及交通路线。一是大力建设皖南、皖西等旅游景区较为丰富的区域,改善路况,优化交通路线;二是加强景区与景区之间交通的通达性,尤其是核心旅游景区与不同吸引力景区之间的通达性,如观赏型与体验型景区之间、自然类与人文类景区之间等,提高旅游景区的外部吸引力,带动当地旅游业快速发展。

5.发挥河流湖泊及地势优势,增加景区吸引力

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变受河流和湖泊的牵引作用,同时也受地势差异的影响。对于河流湖泊等水资源,在游客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的同时,可以为其增加一些创意性活动。对于湖泊类旅游资源可以增加采莲、赛龙舟、高空跳水等水上活动,另外还可以修建水上栈道、音乐喷泉以增加景区吸引力;对于河流旅游资源,在河段平缓的地方可增加游船游览项目,河水湍急地段可加入漂流项目。[11]对于山地,可以根据不同海拔高度进行旅游开发:低海拔山地可以进行生态农业观光、生态鱼庄体验、保健型山地观光等活动;中海拔地区可以举办高空摄影、骑马、滑翔、野营、山地自行车等参与型项目;中高海拔地区可以进行动植物生态考察、丛林探险、科学考察等考察性活动;高海拔地区可以进行登山远眺、观光等活动。[12]此外,还可以开展建造森林树屋、认养古树名木、植树造林等活动,以提高景区知名度,丰富旅游景区活动。

五、结语

通过对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研究可知,自2001年以来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数量逐年上升,整体呈现“少—多—多”的分布格局;等级结构逐渐形成以4A、3A中间等级旅游景区为主的相对稳定合理的纺锤型结构。全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愈加趋于集聚分布,同时在三大地理区域中愈加集中、不均衡。

通过对旅游资源、社会经济、交通网络、河流和湖泊、地势等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旅游资源禀赋直接影响着全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演变,人文类旅游资源对皖北地区景区结构演变有较强的主导作用;社会经济是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的内在动力,经济增长较好的地区其A级景区发展也相对较好;交通网络、河流和湖泊对全省A级景区空间结构的演变均有牵引作用。此外,地势的差异也影响全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演变。

本文对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但由于收集的资料数据有限,在分析空间结构演变时,采用的是不等距时间分组,所揭示的A级旅游景区空间演变特征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在旅游景区发展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和地域,其影响因素会有不同的影响程度。在后续的研究中,会进一步针对不同阶段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

[1]王硕,曾克峰,刘超.甘肃省A级景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3,30(4):88-93.

[2]申怀飞,郑敬刚.河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2):179-183.

[3]王通,刘春玲.河北省A级旅游景区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5,22(5):223-233.

[4]吴丽敏,黄震方,周玮,等.江苏省A级旅游景区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动力机制[J].经济地理,2013,33(8):158-164.

[5]武真真,章锦河.安徽省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差异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0,22(2):70-75.

[6]吴必虎,唐子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为例[J].人文地理,2003,18(1):1-5.

[7]王恒,李悦铮.大连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1):84-89.

[8]宋福临,汤澍,吴小根.江苏省旅游等级景区发展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河南科学,2010,28(1):121-126.

[9]袁俊,余瑞林,刘承良,等.武汉城市圈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J].经济地理,2010,30(2):324-328.

[10]李振亭,王香玉.基于地理量化方法的四川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结构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14,21(4):25-30.

[11]张朝枝.水资源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对策初探[J].经济地理,2002,22(12):242-246.

[12]刘宇峰.陕西秦岭山地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责任编辑 姚虹)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of A-grade Tourist Scenic Area in Anhui Province

WANG Qiu-long, JIN Xiu-long

(Colleg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Tourism, Chuzhou University, Chuzhou Anhui 239000, China)

Selecting A-grade scenic spots of Anhui province in 2001, 2004, 2007, 2011 and 2014 as the research samples,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evolution characters using the neighboring index and the gini coefficient.Then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factors with the methods of related analysis, buffer analysis and overlay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ribution types of A-grade tourist scenic areas are tending towards aggregated dispersion, the gini coefficient shows that the distribution is becoming more imbalance in the three geographical areas.The tourism resource, the social economy, the traffic network, the lakes and rivers and the terrain have different influences on scenic spatial structure evolvement.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optimization plans in deeply developing tourism resources, integrating the resources, improving traffic and advantag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 on.

influence factor;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spatial structure; A-grade scenic spots; Anhui Provence

2017-0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旅游干扰下的旅游地生态系统响应、演化与调控”(41371162);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区域生态旅游可开发适宜度研究”(SK2016A0671)

王秋龙(1981—),女,河北唐山人,硕士,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7.01.009

F592.7

A

1008-3715(2017)01-0039-06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安徽省全省
成长相册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家教世界(2021年7期)2021-03-23 08:49:18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家教世界(2021年5期)2021-03-11 12:08:54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家教世界(2021年2期)2021-03-03 09:27:00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阿来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22
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表
山西财税(2019年1期)2019-03-01 05:31:04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河北水利(2016年8期)2017-01-13 12:39:00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