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代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5-0047-0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有教育家们提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所农村初中学校,我在课堂上立足于“培养学生语文素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思路,狠抓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对语文课堂中落实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有了一定的收获和体会。
一、课堂朗读应与发展学生的语言相结合
作为农村初中,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朗读水平易受到方言区词汇、语调和语速的影响,表现为读不准字音、易将方言词汇与书面语的读法混淆、易读破句。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这对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是大有裨益的。对我们处于方言区的农村学生来说,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对于语文素养的提高,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来说,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来指导学生朗读,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课堂朗读应与审美教育相结合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春》、《雨的四季》、《散步》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这些事物,是农村学生特别熟悉的,也是特别能激起他们共鸣的,因些,在教学时,教师应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春》,优美抒情的文字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雨的四季》,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启发学生对美的思考和感悟,让学生在对文本的品读中感受这些美的内蕴,千万不能割裂读与品的关系,使课堂教学变成“读是读,品是品”。
通过教学研究,我认为,在农村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农村风物人情,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去开拓他们的形象思维,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课堂朗读应与发展学生的思维相结合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通过教学研究实践,我认为,“诵”绝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应该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教师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安塞腰鼓的气势,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丑小鸭》,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我们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让学生了解丑小鸭的成长辛酸,感受丑小鸭的内心冷暖,进而树立自己勇于变成白天鹅的信心。诸如此类,让学生在对文本的品读中,不断提高认识,发展个性思维。同时,通过课堂朗读,也帮助学生在思考时,自然地联系起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斷事物,提高他们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好地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叶圣陶老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课堂朗读应与指导训练和朗读活动相结合
一是要立足课堂,精心指导朗读,强化朗读训练。阅读教学要十分重视朗读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我认为,老师的讲解分析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观感受。因此,我主张“读得多一些,讲得少一些,练得多一些”。我认为,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注意变换形式,使学生朗读的方式灵活多样,如个别朗读、齐声朗读、分组朗读、对比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这样做可以大大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激起学生想把书读好的欲望。
二是要积极组织朗读活动,促进朗读教学蓬勃开展。通过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学生朗读兴趣的提高、学校整体朗读风气、朗读水平的提高,都是与有效地开展朗读竞赛活动分不开的。我认为,每学期,我们可以坚持至少开展一次朗读竞赛活动,其中,既可以有集体朗读竞赛活动又可以有个人朗读竞赛活动。通过朗读竞赛活动,既能保证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学生朗读的实际状况以及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重视程度和训练效果,从而为更好地改进朗读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活动氛围。
(责任编辑 楚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