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安群 向艳玲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5-0037-01
长期以来,很多语文教师都觉得教作文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学生作文起来也颇感吃力, 总是觉得没话可说,没事可写。我校是一所偏僻的农村小学,这种现象尤其严重。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学校语文教研组展开了调查分析。
一、农村小学生作文现状
1.选材单一,缺少新颖性。如写人大多写妈妈照顾生病的“我”,老师如何关心“我”的学习等等,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缺乏浓郁的生活气息。
2.积累匮乏,语言组织能力差。农村文化生活缺乏,孩子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见识狭窄,词汇量少,学生习作语言单调枯燥,记流水账现象普遍存在。 语言叙述缺条理性,表述不够规范,语病较多。我曾在学生的作文里看到: “我妈妈煮菜好吃,你来我家吃得了。”“我家的果实摘了,我也得吃了。”……这样空泛、枯涩、单薄空洞的句子比比皆是。这样的作文怎么生动?怎么感人?
3.方法单一,布局谋篇能力差。 基本的习作技能不具备,不会运用修辞手法,不擅长各种表达方式,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懂得如何进行过渡……很多学生一段到尾,一逗到尾,平铺直叙,更甚者是颠三倒四,连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按一定顺序来陈述也不知道。
二、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低下的原因
1.生活实践体验少。 当前的教育机制和人们观念的不同,使孩子的生活圈子越来越小。现在的孩子每天都是两点一线: 学校——家庭,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秋游和春游,不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不知道什么是团队精神……由于孩子们缺少这些体验,没有了写作的素材,当然遇到写作课就头疼,就“无米可炊”。
2.阅读量少。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钱多了,可是孩子手上的课外书籍少了。据调查, 孩子们每天的零花钱都是买零食和玩具,极少去买课外读物的。他们的时间多花在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没有充分的课外阅读,没有词汇的积累。
3.指导缺失,教学目的指向偏差。目前应试教育没有从根本上过渡到素质教育,我们的教师无法摆脱传统教学的枷锁,有的可能是急功近利——只要学生在考试能够写出一篇文章,万事大吉。没有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心里面真要表达的东西。而是给学生一篇范文、一个模式,让学生去模仿,甚至于抄袭背诵。因此就会出现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学生个人的意志、想象、创造空间却没有了。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就失去兴趣甚至厌烦。
三、小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策略
1.拓宽视野,让孩子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陶行知先生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的。”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对作文感兴趣,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作为教师应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勤于思考、深入生活,体会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关注家乡的一草一木,深入观察和认识农村的风土人情、 生产劳动,以及在家乡发生的事和变化,就地取材,挖掘习作素材的源泉。
2.加强练笔指导。一是抓住生活契机,捕捉素材练笔。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感受生活,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写作契机,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引导学生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写下来。二是抓住课堂契机,引导即兴练笔。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会有突发事件的出现,学生会有感而发,在不经意间表达出更真实更自然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应该抓住任何一个有利时机引导学生即兴练笔。三是抓住阅读契机,实现随文练笔。教材中有些文章的某一场面、某一情节可以用来引发学生的想象,适机穿插说话练习,再让学生将所说写下来。 这种形式的小练笔,既是对课文的深入研究,又实实在在地进行了作文的基本训练,学生觉得有话可讲, 有内容可写, 写作热情高涨,真正做到了言之有物。
3.解放学生的思维,还给他们自由习作的空间。《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让学生在自由写作中培养自己创作意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应为学生创造一个“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的习作佳境。从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等方面,尽量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縛,让他们写心中所想,表心中之情。
农村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向生活,仔细观察,把作文的过程理解为认识生活的过程,并不断地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及时鼓励并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大胆表达,自由写作,渲泄真情,善于习作,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