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丽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使我们获得了精神世界的丰盈,它似清风,似明月,带给我们一种绝美的艺术享受。文学和艺术是互通的,音乐教学也应该像文学一样折射出一种诗意的光泽,这种光泽在学生们的内心荡漾开去,就是一种美好的酝酿。现代化教育要求学校培养出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人才,具有审美情趣的人才,而音乐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音乐学科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学科,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下生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指引自己的人生之路。
朗诵歌词,提升情趣
音乐的艺术气息需要我们近距离的去感受,艺术情感也需要我们亲自去体验才会更加透彻。审美情趣的提升可以依靠文学与艺术的相融来实现,朗诵歌词是提升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样的方式更加有效。因为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但是对于诵读,他们却非常的熟悉,在音乐的背景下,深情地朗读歌词,可以帮学生在更为广阔的音乐世界中得到一种灵魂上的净化和升华。
例如,在《我们的田野》这首歌曲的学习中,笔者就采取了朗读歌词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热情。学习过程中,笔者将这首曲子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朗读,给予他们充分朗读的自由,让他们感受那碧绿的河水在稻田流淌的情形,让他们感受那金色的鲤鱼,湖边的野鸭,感受那雄鹰在飞翔。配乐朗读中,学生对于整首歌的感情基调有了很好地把握。在课堂上,学生的内心受到了文学与艺术的双重熏陶,精神境界在无形中得到了升华。歌词中往往蕴藏着无尽的情感,感悟情感,体味音乐,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在学唱歌曲的时候,情感把握才會更加的到位。
朗诵歌词,是感受音乐的第一步,适合音乐理解能力不是很强的小学生。歌词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感受了歌词中蕴藏的情感,才可以使学生在音乐的怀抱中获得精神的成长。学生朗诵的时候教师应该给予其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获得真正的自我感受。
听赏音乐,丰富感受
小学生对于听赏音乐还不是很感兴趣,怎样才能消除这种枯燥感呢?创设适合小学生的音乐课堂情境至关重要。情境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作用不容小觑,良好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迅速的走进歌曲,对课堂产生兴趣。有些学生还会在情境中获得更好的思想情趣的发展,生成生命中有价值的精神力量,让自己的感受变得丰富起来。
例如,在《幽静的山谷》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采取了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这首歌曲。上课伊始,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山间的景色视频,云雾缭绕山间,层峦耸翠的山间风景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在视频中笔者穿插了一些声音信息,将鸟鸣山涧的情境创设出来,给学生带来一种幽静的感受。在看完视频后,笔者再让学生去欣赏音乐,学生的心情就不那么浮躁了,他们安静了下来,欣赏音乐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静心的欣赏才会有心灵的收获,在学生欣赏完后笔者就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说,自己的心灵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感觉这个地方真美;还有的同学说,诗中的鸟鸣山更幽就是这样的感觉……学生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更加深入,内心世界得到了丰盈。
欣赏音乐的同时离不开意境的烘托,教师为学生创设适合学生心理实际以及歌曲本身的意境,可以使学生获得更透彻领悟。情境是一种辅助力量,这种力量就像是一阵轻风,可以吹开学生内心的褶皱,打开学生欣赏音乐的心扉。
意境渲染,折射诗意
诗意的音乐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营造,艺术也可以像诗一般的走进学生的心间,荡涤心灵中的污垢。小学音乐教学标准中指出,要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期在音乐教学中实现美育的教学目标。意境渲染是一种营造诗意课堂的有效途径,意境的把握也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去实现。
例如,在《游子吟》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母爱亲情的意境,学生听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走进教室,用音乐营造了情感氛围。在小学生的心里,他们还对自己的妈妈有着强烈的依赖感,在这首歌曲播放的过程中笔者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温暖,也看到了他们对于母亲的那种爱意和幸福感。以这首歌曲入境,然后笔者在配乐的作用下深情的朗读古诗《游子吟》,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从而引发学生对于这首歌曲大意内涵的关注。学生们被打动了的同时,笔者再引导学生学唱歌曲。“有一位作曲家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的表达这种情感,为诗歌谱写了优美的旋律,使它成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游子吟》,大家想不想听一下呢?”学生们都积极投入到了这首歌曲的学习中。
意境的烘托可以给学生带来诗意般的美好,每首曲子的背后都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需要听者用心去体会。意境可以让这些音乐散发出迷人的诗意之美,也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走进音乐的灵魂。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快乐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诗意的课堂需要师生共建,每一堂课中都应该有学生快乐参与的身影,都应该有教师有效的引导。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歌词、渲染意境和创设情境等方式,使音乐这门艺术变得富有诗意,让课堂在温情脉脉中升华,让学生在快乐投入中得到灵魂净化和诗意熏陶。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大豫镇丁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