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玮瑜
时光流转,不知不觉就到了2016年的秋天,2016年春拍虽已曲终人散,渐行渐远,但回响依然不绝于耳,“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藏友间议论得最多的,不是苏富比的琵金顿专场,不是佳士得那只宣德大龙罐,不是嘉德的雍正珐琅彩小杯,而是即将到来的纽约佳士得重要拍场“美藏于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珍藏中国瓷器”。那可是让人眼馋的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藏品啊,这是百年来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首次释出珍藏的中国瓷器,这是百年一遇的机会啊!国内藏家拥有一件海外大博物馆珍藏的梦想即将变为现实。
佳士得香港预展期间虽然展示了区区几件,惊鸿一瞥,已惊为天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美藏于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珍藏中国瓷器”的拍卖日期是2016年9月15日。去不去纽约现场参拍呢?小女子暗自沉思:那天正是中国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啊!人月团圆的良宵佳节,小女子独自在异国番邦,孤灯只影,即使不凄凉,也远离故乡家人。怎忍心月圆之夜,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去?还是不去?天人交战。作为自小就受教于三从四德的广州西关小姐,小女子犹豫良久,最终还是放弃去纽约了,就电话委托竞投吧。
在这个专场里,小女子同时看中了几件拍品,其中有一件是黄釉梅瓶,是本场拍卖里惟一的一件全黄釉器。虽然图录把它编印在了后面,但对最高贵的皇家御窑黄釉器情有独钟的我早就盯上这一件了。
图录上注明:它曾出版著录于1977年日本讲谈社《东洋陶瓷大观》卷十二之《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编号137,这是非常权威的陶瓷收藏书籍。我翻查这套书(小女子家藏有这套书),一查就查到了,书上还注明:这件黄釉梅瓶是“清时代18世纪前半顷”的,也就是康熙晚期、雍正及乾隆前期的。
这场拍卖小女子还有几件心仪拍品,一并下了电话委托,从深夜一点多钟起就没消停过,一直在拍拍拍,深夜三点多钟,纽约的电话又来了。
这件黄釉梅瓶的拍卖估价是1.2万至1.8万美元,我的心理价位是在10万美元以下能拿到。开拍后,现场有几位买家在跟我争,一口一口的,很快就到了高估价。此时,举牌的节奏明显慢了下来,我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在估价区间拿到了,没想到又有新买家加入,竞价还在继续,一口一口地出价……竞价到10万美元了,已经远超佳士得的估价了,也到了我的心理预期价,怎么办?拍场如战场,由不得我多想,机会稍纵即逝,我马上追加了一口:“11万。”
电话里听到拍卖师数次在问:“还有更高的出价吗?”现场没人争了,这下可以收工睡觉了吧?不料这时又冒出一个新的电话委托,真是流年不利,老是有人纠缠,还得继续下去……竞价到14万了,我有点犹豫了:太高了吧?不过到这个份上了,说不定多加一口,就能打败对方。“15万。”我又出了一口价。
等了一下,对方又加了一口。我迟疑一下:“17万。”对方没有声息,经过长长的等待,这时电话里忽然听到现场一片笑声,我忙问是不是落槌了?电话那边笑着回答我:对方开车过隧道,没有信号,要求等等他,拍卖师接受了对方的请求。哪里有这个道理?!拍卖场举牌慢了都可能敲槌给别人了,哪有这样等过隧道的!气得小女子直跺脚。
良久,对方又出价了:“18万”。气得我杏眼圆睁,咬碎银牙!“19万!”我憋着一口气,拼了!“东风吹,战鼓擂,看看到底谁怕谁!” 又是良久,没有声音。又耍什么花招?巾帼不让须眉,小女子见招拆招,遇贼杀贼。“啪”的一声,敲槌了。啊?敲了?没想到那家伙居然偃旗息鼓,出隧道后只一招就趴下了。电话传来:“恭喜你!拿到了!”血拼之下终于拿到了,仿佛经历了枪林弹雨。回过神来,痛上心头:可惜我那2万!那可是美元啊!心痛得直想捶胸顿足!凭什么他过隧道,却要我多花2万美元“隧道费”啊!
天空已由紫泛蓝,渐次可眺望远方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纵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好歹总算拿到了,小女子大清早在微信朋友圈发出:“圆月之夜,弯刀出鞘。纽约秋拍,激战正酣。临近尾声,‘美在于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珍藏中国瓷器专场惟一的一件全黄釉器,从1.2万美元起拍,最终以19万美元落槌,终于拿下了这件,又在这个专场再拿多一件拍品,秋月随人意,好梦又再圆。明晚,纽约继续……”
朋友圈里,收获一片掌声赞扬。
此瓶虽高达36厘米多,却不见清三代后期乾隆的雍肿,挺拔厚重,瓶身满刻缠枝莲纹,图案飘逸洒脱,不见乾隆的程式规范、刻板呆工,刻工有力而流畅。全身施黄釉,黄釉中微见窑灰斑点,实物釉色与图录的颜色差异较大,图录釉色透明清亮,而实物颜色却显得老气一些。瓶底施白釉,泛蛋壳青,有缩釉点和黑疵点。内足底胎釉结合部位有一圈淡淡的火石红。该瓶敞口外撇,短颈,丰圆肩,肩部以下渐敛,近足微外撇,器型非常规整周正。整件器物的风韵与乾隆官窑截然不同,显得沉稳厚重,符合康熙时代的工艺特点,带有康熙御窑的气息。
2016年11月11日,我应中国嘉德之邀到嘉德秋拍现场的“嘉德讲堂”作《御用陈设瓷的荣光》讲座,分享收藏心得。我提前一天到达北京,10日晚上专门约请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器物部副主任、故宫博物院陶瓷研究所所长吕成龙老师小聚,我把这件大都会黄釉梅瓶拿出来给吕老师审看。吕老师正担任《皇家气象——自得堂藏明清御窑黄釉瓷器》的主编,而这只黄釉梅瓶也将编辑到这本书里,作为主编的吕老师工作认真负责,对书中录入的每一件器物都要亲自把关审定,验明真赝,所以这件梅瓶也要经吕老师验明正身。梅瓶刚拿出来,吕老师吃了一惊:“那么大?”“是的,是个大瓶,36厘米高。”
梅瓶摆好后,吕老师亲自上手,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仔仔细细验看一番,然后肯定地说:“康熙的。”“吕老师能说说依据吗?”吕老师解释道:“第一,器型挺拔,符合康熙时期的器型。第二,从足部露胎处可以看到,胎土堅实,敲起来声音清脆,可知胎土紧密坚致。第三,通体刻同一种纹饰,梅瓶较少见通体只有一种纹饰的,一般都分层描画不同纹饰。但故宫也藏有类似用青花通体描画这种纹饰的梅瓶,带有康熙底款,二者纹饰极为相似,可以断定为同一时期的产物。第四,刻工极为流畅舒展,飘逸潇洒,与雍乾的精细、对称、刻板完全不同,是康熙时期的风格。第五,底釉为亮青色,有缩釉点,符合康熙御窑的特点。第六,底款虽写‘大明宣德年制仿款,但款识的写法有康熙的韵味,承德避暑山庄也藏有这种仿款写法的康熙瓷器,资料上可以查到。基于以上六点,所以确认此瓶为康熙御窑器。”
吕老师还特别赞赏地说:“故宫里面也有类似的梅瓶,但没有施黄釉的,你能藏有这一件,真是难得啊!”我说:“这个瓶含佣金可是花了24万多美元才拍下来的,还没含运费哩,不便宜啊!”吕老师算了一下说:“不就200万元人民币还不到吗?一点不贵!够便宜了。你想想故宫都没有的东西,又是大都会出来的,这个价格太便宜了!东西好啊,又少见,我要专门为它写一篇论文。”
想吕老师在故宫30多年,见宫里宝物无数,这件黄釉梅瓶难得打动了吕老师,他竟要亲自为其写论文,真是令人开心不已。
离离合合,流失于境外达百年之久的康熙黄釉梅瓶就这样回流到小女子手上,王者归来,喜从天降。把这件康熙黄釉梅瓶在架上陈设出来,雍容气派,贵气迫人,自有一种摄人心魄的魅力。皇家御用之物,果然不同凡响!
秋色明丽,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心情大好,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