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军营

2017-03-20 07:42
人人健康 2017年4期
关键词:X光教授肺癌

“肖教授火眼金睛赛PET”

儒雅且帅气,威严又睿智。

这是坐在记者面前的肖湘生给人的第一印象。这位年逾古稀、看似只有六十来岁的二级教授,早就是我国放射学界名声赫赫的专家。

几年前,上海一位大学教授发现肺部“长了个东西”,辗转几家大医院都没能确诊,最后找到了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肖湘生教授。

肖教授仔细看了看片子,肯定地对他说:“最好明天就手术,越快越好!”

后来,手术做了,病理检查确诊为癌症。

由于诊断准确、及时,那位教授仍然健在。

2003年秋,北京一位老将军被多家大医院诊断为肺癌,手术方案都确定了。后来,老将军的家属听说上海长征医院有个肖教授有绝活,于是他们经过多方打听,终于在手术前一天找到了肖湘生。肖教授诊断他患的不是肺癌而是肺结核,让他安心养病。

将军免受一刀。几年过去了,将军痊愈了。

慕名而来的病人越来越多。为满足患者的要求,解除他们的苦痛,早在10多年前,肖湘生就在国内开设了影像科门诊,专门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前來求诊的各种病人。数10年来,肖湘生用他特有的“火眼金睛”,从纷繁复杂的生命体征中发现肺癌的蛛丝马迹,挽救了数以万计患者的生命。

肖湘生说:“每当我准确诊断一个病人,病人高兴地说声谢谢,我觉得那是对我最高的奖赏,非常开心和满足。”

前些年,深圳有位安女士被肖湘生明确诊断为早期肺癌,并建议她及早手术。但她的家属得知上海某知名医院有国际先进的PET检查,就花了近万元进行检查,结果完全相反:良性病变。

一边是肺癌专家,一边是国际先进设备,谁是谁非,一时难住了安女士一家。

他们举棋难定,再次找到肖湘生。

肖湘生又仔细看了片子和PET结果,依然坚持恶性肿瘤的诊断结果,要求她尽快手术。安女士最终听从了肖教授的话进行手术,结果和肖湘生诊断的完全一样,避免了一场灾难。

安女士一家为此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称“肖教授火眼金睛赛PET”。

肖湘生经常对他的学生和年青医生们说,影像科医师是干什么的?那就是诊断疾病的,诊断是治疗的前提,没有正确的诊断,就没有有效的治疗;诊断错了,治疗一错,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肖湘生要求他们对每一个来影像科检查的患者要明确4点:一是患者有没有生病;二是生的什么病,是炎症?肿瘤?良性还是恶性?必须准确无误;三是如果有病,那病到什么程度,即进行分期,假如是肿瘤,是早期还是晚期,以便于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四是治疗后复查,帮助评价治疗效果,是否修改治疗方案。

他告诉记者,早期诊断与肺癌的预后关系密切,如果误诊了,拖到晚期,就意味着病人将面临死亡。因为目前中晚期肺癌5年生存率只有5%左右,平均生存期只有1年左右。如果早期诊断,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其中许多可活10年、20年,甚至更长。在当今影像界,尽管有CT、核磁共振等先进手段提供越来越清晰的图片,但误诊率仍高达30%以上。而肖湘生对于全国各地来长征医院会诊的疑难杂症的一次确诊率,却高达98%以上。

“诊断比治疗更重要。”这句话已成了肖湘生的“口头禅”。

“我的最大爱好就是玩肺结节”

1941年5月,肖湘生出生于湖南衡东县的一个僻远山村。这个农民的孩子,小时候就聪明过人。17岁那年,肖湘生参军。由于表现突出,18岁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医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广州军区167医院从事放射诊断工作。

后来,他去单位报到,才知道自己工作的医院原来是一所结核病医院。当时大部分年青医师不安心,一是怕被传染,二是觉得肺结核没什么可学的。

那时,肖湘生看到有的战士得了肺结核,因为误诊,拖得很重,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为此,他暗下决心要当一个优秀的医生。在那个年代,医学书籍非常缺乏,肖湘生就把能找到的几本有关“结核病学”的书籍几乎全部背记下来。接着,他又阅读了医院库存的几千份片子,他把典型的非典型的少见的结核病进行分类,对结核病的诊断,尤其对下叶肺结核、空洞性肺结核、支气管内膜结核等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天道酬勤。1978年恢复研究生考试后,肖湘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上海第一医学院,师从我国影像医学泰斗荣独山教授,主攻“肺癌早期诊断”。

在我国,肺癌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除恶性肿瘤外,良性肿瘤、炎症、结核等其他许多疾病也会在肺部形成结节或肿块,在X光片上形成阴影,要从各种结节中准确判断出恶性肿瘤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诊断疾病与侦探破案有许多相似之处。”肖湘生告诉记者:“就在读研究生期间,我从小说中的侦探人物福尔摩斯得到了启发。为什么福尔摩斯能通过别人难以发觉的细节中找到案件的证据,从看似没有用的细枝末节中发现破绽。要达到福尔摩斯断案如神的程度,就必须历经千锤百炼,必须经过科学的训练和长期的积累。”

肖湘生说,肺癌和其他病变都有各自的长相,互相之间有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这就是医生赖以诊断疾病的证据。

肖湘生把病变发育过程和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作了一个比较。他说,我们为何能从成千上万的人群中认识张三、李四,因为每人都有不同的长相,张三、李四的脸型、眼睛、鼻子、头发等都不一样,但这种长相要长到一定的年龄才能显现出来,才能被认识。可刚生下来的新生婴儿互相难以区分,不贴标签就要抱错,未出生的胎儿和胚胎互相之间就更难以区别了。

不同的病变也有不同的长相,肖湘生告诉记者,例如肺癌的形态、边缘、内部结构等特征与良性结节不同,这是我们诊断的基础。但是这些特征一般要长到直径三四厘米以后才能表现出来,直径2厘米以下的早期肺癌多数表现不明显,越小就越不明显。虽然较大的或较晚期的肿瘤诊断相对容易,但诊断出来意义不大,很难治愈。小的肿瘤、早期肿瘤诊断很难,但诊断出来能大大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为了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在硕博连读的整整7年间,肖湘生常常一个人躲在实验室默默苦读、勤练。那段时间,他几乎把中山医院放射科X光片库当寝室,把几万份肺部阴影X光片进行归类统计、分析比较。此外,他还把外科医生切下的含有肺癌的肺组织,制成标本与术前的X光片进行仔细对照,接着在片子上寻找可疑的征象,然后再到标本的对应部位进行对照,并切下制成病理切片,到显微镜下看是什么病理组织。就这样,他在显微镜下研究了近万张术前、术后的X光片,细细地与病理切片反复对照,将所有肺癌在X光片上的征象都熟记于心。现在,只要片子上有一点异样,他都能敏锐地捕捉到,并能基本判断出哪个是良性,哪个是恶性。

一次,他的一位朋友到肖湘生家作客,随意翻了翻他书架上的几十本影集,结果看到的全是各种肺癌标本和X光片的照片。朋友突然明白了肖湘生炼就“神眼”的背后,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艰辛。

有人问肖湘生最大的业余爱好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最大爱好就是玩肺结节。”

这样的工作,他整整做了40多年。

为了攻克肺癌等医学堡垒,肖湘生为此几乎付出了他毕生精力和智慧,取得了累累硕果。他在国际上首先建立了早期肺癌检出的最优方案;首次提出小叶间隔增生是肺癌分叶的主要因素;最早明确了空泡征的病理基礎和它对早期腺癌和肺泡癌的诊断价值;在世界上首次明确了胸膜凹陷征的病理机制和分型,提出典型者对肺癌诊断有特异性;阐明了肺癌动态增强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其对良恶性结节的鉴别价值;最早报道MRI信号模式和点簇状高信号对肺癌组织类型的鉴别意义。

“他独辟蹊径开展肺癌介入治疗”

从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介入治疗,以它创伤小、效果好、治疗便捷等优点,备受医生和患者青睐,成为继内科、外科之后的第三大临床技术。

肖湘生不仅有一双“火眼金睛”识别各种肺癌,更能准确地把握中国的医疗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利用每年出国交流的机会把国际最新的技术和医疗设备带回国内,带回长征医院。

肖湘生虽然重点研究肺癌早期诊断,但有些患者来的时候已经到了晚期。晚期肺癌患者不能动手术,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肖湘生独辟蹊径,在影像科率先开设病床,专门收治介入治疗的病人,30多年来他为8000多名肺癌患者解除了痛苦。

记者在采访期间,有幸目睹了一场“封锁癌细胞”的战斗——

初春的一天上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影像科的手术台上,躺着一位50多岁患中央型肺癌的病人。

在隔壁控制室的荧光屏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患者左侧肺叶有一半被肿瘤占据并压迫支气管,扩散转移到骶骨上的肿瘤也有鹅蛋那么大。这时,医生熟练地在病人大腿根切开了一道3毫米的口子,在股动脉里插入一根直径不到2毫米的导管。

在荧屏上,只见这根导管像蚯蚓一样,扭动着身子顺着动脉蜿蜒向上,直达肺部支气管动脉。医生将抗癌药物注射在这里,并用栓塞剂堵塞供应肿瘤营养的动脉血管,从而把癌细胞封锁起来,肿瘤就会停止生长、萎缩、坏死。

这场封锁癌细胞的“战役”,整个过程只有一个多小时。

由于细细的支气管动脉直径为肝动脉的1/5,导管不易固定,用力稍大就易脱落。栓塞药物一旦跑进脊髓前动脉,病人就会出现并发症,甚至出现截瘫和危及生命,技术难度极高,国外发生这种严重并发症的约有2%~5%。而长征医院影像科已完成中晚期肺癌介入治疗7000余例,至今没发生过一例严重手术并发症。

肖教授对记者说,目前中晚期肺癌各种方法治疗都不尽如人意,但这样的晚期肺癌患者经过介入治疗后,1年生存率可达到70%~80%,3年生存率有30%~40%,5年生存率为10%~20%。有的病人经介入治疗能长期生存,上海的一位张姓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肺癌,经肖湘生介入治疗后,至今已有12年了,仍健在。

为把这种介入疗法推广到全国,肖湘生在国内举办肿瘤介入治疗规范化学习班,收到了良好的医疗效果。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介入科主任李彦豪教授说:“肖湘生教授独辟蹊径开展肺癌介入治疗,不仅为广大肺癌患带来了福音,更为我国介入业界作出了突出贡献。”

正是由于肖湘生在我国介入治疗领域成就卓越,他先后被同行推荐担任中华介入放射学主任委员和中国肿瘤介入治疗学会主任委员。

在他担任这些学术职务期间,介入治疗这一新兴学科在国内发展却遇到严重挑战,各地发展不均衡,区域间、学科间的所谓“领地之争”异常激烈。为此,他在国内各种学术会议上作了一系列报告,如“介入放射学发展趋势和对策”“中国‘介入向何处去”“入世后我国介入放射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等。在肖湘生的不懈努力下,我国介入放射学界打破过去那种区域割据、学科孤立的局面,整个介入学界呈现出一片和谐向上、朝气蓬勃的大好局面。

2010年4月,上海春意盎然。

位于南京路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影像科,专门为肖湘生教授从医50周年举行了一场特别的纪念活动。

几十名从全国各地特意赶来的肖湘生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们同聚一堂,畅谈我国影像医学的发展与未来……

看到学生们成长为我国影像医学界的中坚与骨干,肖湘生感到由衷高兴。数10年来,肖湘生教授辛苦耕耘在长征医院影像科,硕果盈枝,桃李芬芳。他已培养硕士36人、博士46人、博士后4人,获得全军院校“育才金奖”殊荣,出版专著、译著18部,发表论文300多篇,获得包括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在内的成果8项,获国家、军队及上海科研项目30余项。

1996年,长征医院影像科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001年,该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5年,被定为全军肺癌研究中心。

“诊断比治疗更重要。”几十年来,肖湘生对于医生的责任有异于常人更深刻的思考。他说:“一个医生,一个好医生,正确的诊断可以拯救一条生命,也可能挽救一个家庭。”为此,他永远奔波在为患者服务的路上,用他的“火眼金睛”为万千家庭带去福音。

去年6月,刚退休的肖湘生并没有在家安享晚年、享受天伦,他仍马不停蹄地奔走在全国各地,继续为我国放射医院的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说:“作为一名医生,就应该孜孜不倦于对人类本身问题的无尽探索,穷极一生,无怨无悔。”

猜你喜欢
X光教授肺癌
中医防治肺癌术后并发症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给动物拍张X光片
人眼X光
还在喂奶,能照X光吗?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基于肺癌CT的决策树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