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也
创业失败第一坑:寻找中国合伙人
华寓中国的合伙人沙梓社讲述了自己第二次来北京见投资人的一次经历:“有一位上市公司的老总,对我们的项目非常感兴趣,我們下午2点聊到5点,聊了非常多的细节。当时我们都觉得这家企业可能要投我们了。聊完后我们回上海,过了几天跟这边联系,得到回复是还在讨论,又过了一段时间回复还在讨论,等过了一个月以后,他们的产品上线了,跟我们的产品、业务模式几乎一样的产品。”沙梓社开门见山的分享自己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坑,也提醒在座的创业者,在接触投资人时一定要尽量考虑到这些方面,关键最核心的东西是不是可以在肚子里面捂一捂。
创业失败第二坑:弄错需求
在2012年到2015年是整个创业服务的爆发期,正是大众创业的黄金时期,当时是移动互联网爆发时间,移动互联网结合各种各样的行业,结合各种各样的项目井喷式的发展起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张乃祈觉得创业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找钱、找人、找流量这也会容易实现,因此创立了hiStarter。
张乃祈根据以往的创业经验给大家总结了教训:致命失误:做项目弄错需求。
“招聘产品的使用频次是非常低的,用户流失率也非常高。招聘同质化非常非常重,不管有没有效果,招聘公司都在做同样两件事情,一个是卖简历,第二个是做猎头。我在创业初期错误的理解了创业者的需求,我们当时有一个错误判断,认为创业公司特别急需人才,愿意为服务买单,后来发现大部分创始人或者是公司并没有使用猎头,没有形成为服务买单的消费习惯。”
后来发现,招聘网站是行业性区分的,而不是靠行业规模区分,不是因为大公司、小公司产品就区别对待,而是根据不同的招聘公司的行业做区分。张乃祈认为招聘行业还有进入的机会,但社交招聘通过亲身经历来讲是不存在的。
创业失败第三坑:追求极致
高斌是一个连续创业者,在创业路上折腾的时间最长,他连续创业了8年,在这8年的时间里,高斌做了很多产品、无数次的迭代,高斌说,他个人更偏向于创造。高斌把当时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成两个部分:1. 是技术和产品; 2. 是在组织活动上消耗大量精力。
“因为我是做技术出身的,很多技术出身的人都会陷入产品的细节里去,一个业务逻辑可能有很多解决方法,我们不断的去深入,嗨皮go是一个组织活动的平台,比如说它的签到、打款,后来的活动只做了报名,这里面有很多细节,我们大量的陷入到活动细节和逻辑里去了,这是我们当时技术和产品层面最主要的失败。”
“另外一个我们自己组织活动上面消耗大量精力,也浪费在了很多钱,我们早期100万投资基本上浪费在了组织活动和产品上面。2012年底,QQ推出了附近功能,当时陌陌也推附近活动,这个时候我们觉得陷入了错误的方向,后来我们就停掉了。”
创业失败第四坑:优柔寡断
胡宇东说创业者方向比努力更加重要,在创业投入了3年,胡宇东花了3年时间找方向,第一年干了7个项目,从卖场到水疗仪到电子商务网站、团购网站、远程教育同时在做7个项目。“但是第一年探索确定了方向以后,就再也没有变过,而且我们是植根在了传统产业上,做的是传统产业+互联网,不是互联网+传统产业。”胡宇东说。
胡宇东回顾6年的创业历程,他说鹦鹉螺迭代了7次,每次变化都是由死向生,由生向死等等过程,期间踩了很多坑。胡宇东调侃道创业过程中无数次想上吊,特别是在组建团队时,费了很大的力气。
胡宇东说:“作为创业者我们很幸运,总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跟我一起往前冲,他们非常愿意投入到工作当中来。我们销售岗位的老郭,自费火车票去拜访客户;基本上一周7天,有7天在外面出差,不断的在各地奔波。”
随着老郭的不断奔波,胡宇东很快发现了问题,自己跟老郭在重大的判断上有特别严重的分歧。“当时我们有两个特别核心争议点,第一个争议点是什么?我们的区域经理到底职能定位是一个跑腿的人还是一个独当一面的多面手?第二个争议点我们的网点布局的策略,到底是切金字塔尖,每个区域找最肥的市场去估点,还是连成一片。”而这根“吊死主公绳子”的直接后遗症就是带来了人岗不匹配。
实际工作当中人岗不匹配,导致公司在2014年下半年一轮直营网点拓展中损失了4000多万,结果7个校区关掉了5个。后来胡宇东总结的经验是,如果你要找合伙人、高管、骨干成员,一定要确保90%以上工作内容跟他原来的工作是一模一样,不管这个人悟性多高,多有能力。人自然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至少要有6个月来适应新的工作。
要学会放弃对一个人的幻想,教师出身的胡宇东喜欢教员工们进一步成长,会苦口婆心去辅导他们帮助他们问题出在哪。在以往的经验中,你会发现这些员工都很努力,但每个人的能力属性不同,而这些不是通过教育或者辅导就能在短时间内发生质的改变。创业公司如果发现培养一个人员的成本太高的话,要马上会跟对方谈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