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路瑶
隐瞒死亡
大多数时候,那些地下深处的矿洞是黑色的,沉默的。但有时候,它也是血红色的,像突然苏醒的巨兽,爆发出无常的咆哮。
2月14日凌晨,在湖南涟源,世界正在熟睡之中,随着“轰”的一声巨响,十条生命迅速地坠落、沉陷,被黑色的矿洞吞噬。他们的生死,原本只是新闻中一个冰冷的数字,和许许多多的矿难一样,似乎已让人麻木。
然而,接下来的情节,竟比戏剧还荒诞。一位已经死去的矿工,被成功“解救”,转身变成了一个没有生命危险的“伤员”。
要不是上级政府组成专案组,“一个一个地对”,外界谁也不会知道,这名“伤员”竟是冒名顶替。“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句话成了苦涩的反语。
究其原因,当地政府无非想要“大事化小”。死亡人数从10减少为9,意味着这起生产安全事故的等级也从“重大”下降一级。
类似的事情并非第一次发生。哪怕是在最近几年,可以列举的矿难瞒报事故都不在少数。2013年,吉林白山市发生瓦斯爆炸事故,瞞报七人;2014年,黑龙江鹤岗市某煤矿发生顶板事故,瞒报八人;2016年,四川华蓥市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瞒报五人……
数字的加加减减,最终拽下了一个个遮遮掩掩的官员。在这个矿难死亡人数曾占世界70%的国家,血色的教训已经够多了,但敬畏生命这一课,我们还没及格。
追问死亡
一个十七岁女孩的死亡,不断地敲打着我的神经。
照片中这个爱笑的姑娘,还有一百多天就将参加高考。按照我的高中老师曾激励全班同学的说法,“离自由恋爱只剩下一百多天”。
然而,她的青春却骤然被揉碎。在被山东广饶县一中勒令退学后,她当天下午便喝下了农药。
学校贴出一张公告,指名道姓地谴责她和一名男生早恋,“影响极坏”。按照学校的说法,他们曾在教室单独相处并出现一些“过激”动作,其行为已超出正常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但女孩的舅舅看过监控录像后表示,“没有这回事,很多同学都在一块,是一个打闹行为。”
事实上,即便早恋属实,那也绝非什么见不得光的丑事。正如张爱玲的小说和工具书并列摆放在她的书桌上,学习固然是学生的本职,但也别忘了,对爱的向往也是人类的本能。
一些文化正试图把人牢牢地嵌在框架里,把情感丰富的立体人压制成干瘪无趣的纸片人。我们逐渐异化成上紧发条的机器,中学时不得早恋,工作后父母开始催婚,结婚后亲戚催着生娃……
然而,那根引领社会的指针,时常指向功利,而非人性。女孩的自杀,留给所有人一个沉重的问号:是否有些规章的触角侵入了私人最后的自留地,正试图扼杀人最基本的情感?
不管怎样,女孩死了,只剩下她的母亲跪在地上,头发凌乱,疯狂地卷起女儿穿过的衣物、睡过的床褥。
【原载2017年2月22日《中国青年报·新闻眼》】
插图 / 瞒“爆” / 石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