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之美,永远停留在纸张之上

2017-03-18 16:51韩浩月
风流一代·青春 2017年4期
关键词:类节目电子邮件书信

韩浩月

一档名为《朗读者》的书信朗读节目于中央电视台播出,加上已经成为热门话题的《见字如面》,给人一种书信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的感觉。

《朗读者》和《见字如面》生逢其时,它们成功激活了公众对传统文化那股无处释放的热情。而书信作为人们最熟悉的文化与情感载体,再加上重量级明星的加盟,点燃观众们的兴趣是自然而然的。如果再早几年,这类节目不见得能红。因为那时正值歌唱选秀类节目霸占荧屏,文化节目没法与强大的娱乐综艺进行竞争。现在歌唱类节目在走下坡路,失去了新鲜感,加之暂时又没有新的娱乐综艺形式出现,书信朗读节目便及时地填了这个空。

书信朗读节目的成功,除了在内容上先声夺人之外,其形式上的仪式感,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每个人所受到的教育中,写信是需要讲究格式的,怎么写抬头,怎么用敬语,如何使用书信语言,如何收尾落款,包括空格、空行、分段、日期等,都有嚴格的要求,如果没能达到要求,是要受到语文老师批评的。

互联网文化对书信文化带来了洪水般的冲击。起初的电子邮件,虽然已经有了数字排版的变化,但整体上还是复制了传统书信的格式。而现在人们的交流,连电子邮件都很少用了,取而代之的是微信、微博私信等即时通信渠道,网民们也越来越言简意赅,一封信逐渐被一段话、一句话,甚至一个表情代替……花点时间写信,花点时间读信,以往那么愉悦的、值得付出与等待的事情,在现在看来,已经变得无比遥远。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传统书信往来最为频繁的时代。在八分钱或者两毛钱一张邮票的时代,书信成为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重要载体,每年邮政局收发的邮件数量惊人。在不断被公布出来的当年文化名人的通信中,可以看到他们在书信的字里行间所抒发的澎湃情感。比如黄永玉在致曹禺的信中,就有这样的段落,“你知道,我爱祖国,所以爱你。你是我那一时代现实极了的高山,我不对你说老实话,就不配你给予我的友谊。”这样的句子,简直比情书还热烈,比家信还真挚,比请愿书还勇敢。这些话,当面没法表达,但在书信中,却可以真情流露。读到这样的信,没法不被写信者打动,胸怀没法不激越,没法不用同样丰沛的情感去回信。

文化学者李辉长期从事文化老人的追踪研究工作,出版了诸多著作,他把很多文化老人的书信发表了出来。巴金、冰心、萧乾、丁玲、施蛰存、张兆和、丁聪……一封封由书信构成的文化景象,弥补了文学史没有写到的这些文化老人形象,让读者能够更多地感受到他们身上真实的温度,观察到他们被时代所遮蔽的细微情感。

有些文化老人的书信写得很短,比如冰心的一些信,常常只是寥寥数句,用便签来形容更合适些。但即便是非常简短的书信,在行文格式上也是固守传统的,不会因内容短而失去庄重。一封短信,装进信封,贴上邮票,投进邮筒,再由邮递员送交收信人手中,这个过程的完成,让一封短信的分量,变得沉甸甸起来。

书信文化还会卷土重来吗?这其实已经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过去的书信形式,不会在信息时代复现了。一切有关信息传输的载体,都在逐渐数字化,书信之美,将会永远停留在纸张之上。

如果怀念过去的书信形式,最好的做法是重新拾起情怀———在写电子邮件或者使用其他即时通讯工具的时候,能够多一点郑重感。可是,如果真这么做的话,你会发现,这将是一件挺艰难的事情。

人们的通信载体变了,话语形式变了,最重要的是,表达情感的方式也变了,再用古老的形式通信,难免会被奇怪的眼光打量。

猜你喜欢
类节目电子邮件书信
挖掘乡村意象,新疆文化旅游类节目的地方性特色
失窃的书信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不喜欢胖的
小测试:你对电子邮件上瘾了吗?
有奖问答
编者的话
有奖问答
用PDA无线收发电子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