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怀梅 朱正宣 李 瑜 李绍斌 周德智
(1.镇康县南伞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镇康 677704;2.镇康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云南镇康 677704;3.镇康县勐堆乡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云南镇康 677702;4.镇康县蔗糖产业办公室,云南镇康 677704)
对镇康县玉米生产发展的思考
马怀梅1朱正宣1李 瑜2李绍斌3周德智4
(1.镇康县南伞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镇康 677704;2.镇康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云南镇康 677704;3.镇康县勐堆乡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云南镇康 677702;4.镇康县蔗糖产业办公室,云南镇康 677704)
本文阐述了镇康县玉米生产发展情况,分析了全县玉米生产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山区以适宜不同海拔地区种植生产的粮饲型玉米为主、城镇及集市附近适度发展果蔬型玉米品种,加快发展玉米生产的对策措施。
镇康县 玉米生产 发展 思考
镇康县是地处云南省西南、临沧市西部的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同时,由于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品种、栽培管理等原因,镇康县玉米生产一直徘徊不前,产量低而不稳,单产停留在150公斤以下。为满足人口不断增长对粮食的需求,生产中主要靠扩大种植面积来获得增产。自1986年起,为提高单产,增加总产,达到平衡全县粮食生产的目的,县农业局及有关部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通过实施温饱工程、玉米杂交化工程、旱粮开发等项目,以及杂交良种及玉米规范化栽培技术的推广,使玉米生产有了新的发展。
镇康县现有耕地面积37.05万亩,其中旱地29万亩,占78%。1964年与永德分县时,全县玉米播种面积11万亩,总产1.01万吨,平均单产92公斤。由于地处边疆,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虽几经努力,但玉米生产受品种、传统栽培方式等影响,发展缓慢,单产一直低而不稳。为满足全县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扩大种植面积仍然是增加总产的主要措施。到1985年播种面积扩大到了14.65万亩,单产仍然只有105公斤。1986年以后,通过有关杂交良种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及玉米开发项目的实施,玉米生产才开始有了较快的发展。1987年全县玉米播种面积15.1万亩,总产2万吨,单产达132公斤;1990年播种面积15.12万亩,总产2.23万吨,单产达152公斤;2001年,播种面积达15.23万亩,总产2.39万吨,平均单产达157公斤;到2010年,播种面积达18.8万亩,总产3.02万吨,平均单产达168公斤;2015年播种面积达22.81万亩,占全县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的46.79%,占秋粮播种总面积的62.5%,总产4.66万吨,占全县粮食总产的53%,占秋粮总产的61.3%,平均单产205公斤。
镇康县成立以来,尽管全县玉米生产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面积、总产和单产大幅增加。但与全市其他县区比还有较大差距,与省内、省外比差距更大。
2.1 基础设施薄弱,自然条件局限性大
镇康县自然气候情况复杂,海拔跨度大(510-2978米),其中玉米种植主要集中在600-1600米之间,降雨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冬春干旱突出。而玉米主要以旱地种植为主,坡耕地面积大,加之全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几乎绝大部分地区的玉米生产都没有灌溉条件。同时,随着近几年来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对环境造成了一定压力,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从总体看,全县玉米生产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
2.2 交通闭塞
镇康县地处临沧市西部边境地区,交通极为闭塞,与内地相距较远,虽然近年在国家、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正在改善,但尚在建设当中,大部分乡镇交通堵塞相当严重,给大部分地处偏僻地区的玉米生产发展带来较大困难。
3.死亡体重。据笔者的资料分析,仔猪初生重0.5 kg以下,哺乳期间死亡占死亡总数的80%以上,0.6~1.0 kg占13%,1.1 kg以上占6%。可见,仔猪初生重越小,死亡率越高。
2.3 良种覆盖率低
虽然一九八六年以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不断增加投入,加大杂交玉米的推广种植力度,但由于镇康县特殊地理气候环境和群众长期以来形成的种植当地老品种的习惯的影响,良种种植面积一直上不去,相当部分的农户至今仍然使用“白二季早”等多代种,一些传统的种植观念在一部分农民头脑中还抹不掉。2015年全县杂交玉米9.5万亩,仅占全县玉米播种面积的41.6%,亩产279公斤,比全市8县区平均亩产低35公斤,而与县级杂交玉米试验品种800公斤以上的单产差距巨大。品质退化、产量较低的当地老品种仍有相当大的比重。
2.4 投入不足
尽管各级有关部门下了很大决心,不断增加推广经费投入,但因地方财政困难,所投入的经费始终有限,农民的收入又比较低,对农用生产资料的购买力相对较弱,广大山区的玉米生产中不施肥或只施一次肥、大部分地区不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现象普遍存在。
2.5 劳力不足,科技到位率和规范化种植程度低
我县地处边疆,人少地多,以户为单位的小农分散性生产突出。雨季来临时,为抢节令,只有实行撒播。而在一些冷凉山区由于种植面积较大,春节过后就播种,寄种等雨出苗,出苗率低,缺苗严重。少数地方虽然实行规格化栽培,但由于群众科技素质低,接受能力有限,科技人员又不可能每一户都自始至终过细指导,生产中的技术偏差很大。致使玉米生产出苗差,出苗不整齐;间苗、补苗、中耕管理不及时,延误了最佳施肥管理时期;肥料使用普遍不足,施肥方法不当,施肥后挥发、流失严重,肥料利用率相对较低。由于施肥量较小且肥料施用不尽合理,忽视了用地与养地结合。部分农民对N、P、K合理配比认识不足,偏施N肥,忽视P、K肥,加剧了土壤缺P、缺K,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加剧玉米病害的发生。
2.6 部分地区农民科技意识较为淡薄
在一些片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等、靠、要的思想还很严重,种子、化肥、农膜政府无偿提供他们就接受,有偿就不种,造成了政府出钱农民种地的被动局面,科技推广阻力很大。甚至有些地方的农户不愿买肥施肥,不懂培肥地力,常年病虫严重,土地越种越脊薄。
3.1 加强领导,增加投入
县、乡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特别是玉米生产的领导,千方百计增加玉米生产的投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全县耕地的抗灾夺丰收的能力和土地综合产出能力。
3.2 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
通过加强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管好用活现有的科技力量,加强现有科技人员(包括农科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的知识和技术推广能力。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抓住国家实施供给侧改革和沿边开放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争取国家、省、市支持,争取更多项目和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土地综合产出率,为玉米和其它粮食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加大玉米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
鉴于镇康县玉米主产区较广,海拔跨度大(600-1600米),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根据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地,有针对性地引进玉米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筛选适合不同海拔种植的高产、优质、高效的当家玉米良种进行推广。在具体良种推广中,立足县情,分类指导。在品种类型上,绝大部分山区玉米产区以粮饲型玉米为主,城镇和集市附近适度发展果蔬型、菜用型玉米和油料型品种。对生产水平和群众素质较高的片区以推广高产、矮杆、紧凑、高光效杂交玉米为主,实行规范化合理密植;在中肥水区,以推广对水肥要求不太严格的品种为主,抓住当地最佳节气播种,科学规范种植,确保苗全、苗壮,加强水肥管理;在低肥水以玉米改种和当地老品种为主的片区,采用逐步推广杂交种和耐瘠品种,推广规格化塘条播的方法,增加密度,增施肥料。
3.5 以项目为支撑,抓示范、办样板
以玉米科技开发“三五”项目、温饱工程(玉米地膜覆盖栽培)、玉米杂交化工程、玉米高产创建等项目为支撑,抓好玉米良种良法配套的示范样板建设,狠抓了技物配套服务,层层签订技术开发合同,把责任落实到人、到地块,推动全县玉米生产再上新台阶。
3.6 加强科技培训,发展玉米生产先进示范户和大户
强化农民科学技术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逐步改变大部分地区农民种田特别是种植玉米不施肥、不防治病虫害的老习惯,改不施肥、少施肥为增施肥料、科学施肥,改撒播、犁沟点播为规格化塘条播,改稀植为合理密植,改不防和少防病虫害为科学防治病虫害。以村为单位,每村扶持一批玉米种植积极性高的农户和种植大户,加大玉米规范化种植力度,让玉米种植户看得到、摸得着,亲身体会良种良法种植示范带来的效益,带动全县玉米生产全面发展。
F326.1
A
1003-1650(2017)04-00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