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弹劾案与韩国政局新态势

2017-03-18 18:53毕颖达
世界知识 2017年2期
关键词:弹劾案潘基文执政党

毕颖达

“崔顺实干政事件”震撼了整个韩国乃至世界,导致朴槿惠总统被弹劾,韩国国内政治格局也迅速转换。保守和进步政党已经积极备战大选,各种力量的拆分合并使韩国政坛变得动荡不安。

从“亲信干政”事件到总统弹劾案

2016年10月24日,韩国的JTBC电视台曝出“崔顺实干政事件”,在韩国掀起了巨大波澜。在野党与执政党内“非朴势力”迅即对朴槿惠阵营发起了“倒朴”攻势,在野党要求朴槿惠立即下台,执政党内部“非朴派”建议总统不要执着于完成任期,并提出了“朴槿惠于2017年4月下台、韩国6月举行大选”的提议,但朴槿惠总统于11月29日发表第三次对国民讲话,表示自己的去留问题应交由国会来处理。自11月12日百万民众大游行之后,韩国民众每个周末都举行大规模示威活动,强烈要求朴槿惠下台。韩国几家主流媒体以及新兴媒体持续追踪、挖掘事件背后的真相,形成了“全民追踪办案”的局面。与此同时,韩国检方也深度介入,并成立了特别调查组对事件进行全面调查。在这种环境下,青瓦台各部门首席纷纷落马或提交辞呈,12月9日,朴槿惠总统本人也遭到了国会弹劾而被停止执行总统职务。按规定,韩国宪法法院应在弹劾程序启动后180天内对国会做出的弹劾决议进行最终裁决;如果弹劾案通过,将在60天内举行总统大选。

随着弹劾程序的启动,关于朴槿惠去留和韩国政治未来走向的种种预测充斥报端。然而,弹劾程序启动并不意味着朴槿惠就一定会提前下台,因为国会通过的总统弹劾案需要经过宪法裁判所最终裁决方能生效。此前,卢武铉总统也曾遭到国会弹劾,但最终弹劾决议被宪法裁判所否决。总统的弹劾决议需要宪法裁判所九名裁判官中的2/3以上同意方能通过。裁判官原则上三人由总统任命,三人由国会推荐,三人由大法院院长推荐,他们的任期是六年。具体来看,现任宪法裁判所朴汉彻所长和徐基锡、赵龙镐裁判官是由朴槿惠在2013年任命的,安昌浩(执政党推荐)、姜日源(朝野共荐)、金二洙(在野党推荐)裁判官是由国会推荐,而金昌钟、李镇盛裁判官是由李明博前总统任命的大法院院长推荐,李贞美裁判官是由卢武铉前总统任命的大法院院长推荐,从总体上看,偏保守的人士居多。

更为关键的是,宪法裁判所的裁决基准是证据,而先前韩国检方关于朴槿惠总统的所有指控,都需要拿出有效的证据方能生效。12月18日,朴槿惠总统的律师团公开表示:“迄今为止的所有指控都没有坚实的证据,弹劾案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12月26日,崔顺实否认了对她的有罪指控,但同时也表示做好了被判终身监禁的思想准备。与此同时,“亲朴”势力也开始走上街头抗议对总统的弹劾。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韩国检方能否查实相关证据、民众“倒朴”压力能否持续、进步势力与“非朴”保守势力能否在“倒朴”问题上继续保持协作等等,都会对弹劾案的最终裁决产生重要影响。

2016年12月27日,韩国首尔,29名新国家党国会议员出席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集体退党,执政党新国家党就此宣告分裂。

掀起大风浪的特别原因

“崔顺实干政事件”何以会让朴槿惠陷入困境并引发韩国政治的巨大变动呢?有不少分析认为这是韩国“官商勾结”体制催生的产物,也有人认为这是韩国政治制度不健全所致,可谓众说纷纭。这些解读确实指出了韩国政治和制度中存在的深层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属于影响韩国政治的常量因素,即用它们可以解读韩国每一届政府中存在的问题,但却难以回答为什么偏偏在朴槿惠政府任期内出了“大乱子”。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常量因素之外,“崔顺实干政事件”之所以能够掀起这么大的政治风浪,还有着更为特别的原因。

首先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朴槿惠政府政治进一步保守化引发了强烈的反弹。朴槿惠政府上台后,借助国家情报院的力量从政治上加紧打压进步势力。2013年8月,朴槿惠政府以涉嫌“内乱阴谋”罪逮捕了统合进步党的三名重要成员,此后不久,又以涉嫌“煽动国家内乱罪”逮捕了统合进步党议员李石基。2014年12月19日,韩国宪法法院以“亲朝”之名解散了统合进步党,创下了韩国宪政史上宪法法院解散特定政党的先例。当时,韩国执政党在国会占有绝对优势地位,这种情况下,“亲朝”之名成为悬在其他进步政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因此,为确保生存空间,进步政党持续整合力量,对保守派进行绝地反击。2016年4月,进步政党在韩国国会议员选举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在国会中占据了优势地位,扭转了此前保守执政党一家独大的局面,这为此后进步政党的“倒朴”运动打下了重要基础。

在舆论方面,朴槿惠政府加强对媒体的管控力度,动用国情院力量强化对舆论的监督,同样以“亲朝”之剑震慑舆论界。据近期韩国媒体披露,为加强对批判政府人士的打压,青瓦台政务首席室秘密编制了文化界人士“黑名单”,并将他们定为重点监控对象。朴槿惠政府的这种保守化行动自然引发了舆论界不满,更唤起了国民守护民主政治的警觉性。“亲信干政”事件爆发后,舆论界和市民社会借机强力反击。

其次,执政党内部严重分裂,这是朝野联合“倒朴”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早在李明博政府时期,执政党内部就曾有过“亲李”和“亲朴”之争。朴槿惠上台之后,“亲朴”势力开始积极反攻,打压“非朴”势力的权力空间,致使执政党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在“崔顺实干政事件”爆发前,执政党内部已有过几次分党迹象。执政党在2016年国会议员选举中惨败,权力空间大为压缩,党内斗争也更为激烈。“亲信干政”事件浮出水面后,执政党内部“非朴”势力看到了机会,对“亲朴”势力发动反攻,甚至与在野党联合推动对朴槿惠总统的弹劾进程。另外,“非朴”势力为减少“亲信干政”事件对执政党的不利影响,也需要尽快与朴槿惠划清界限,这是他们积极参与总統弹劾的一个重要考虑。

第三,朴槿惠政府没有兑现竞选承诺以及施政失败是民众积极参与“倒朴”运动的主要原因。2015年2月,韩国一家民间团体曾对朴槿惠竞选公约的践行情况进行了深度解析和评价,结果显示朴槿惠竞选公约的践行率不超过37%,且主要集中在女性、教育、残疾人福祉以及文化生活等领域,与政治相关的公约践行率则处于非常低的水准,其中检察改革方面16%,政治革新6%,提升国民凝聚力则为0。竞选公约践行率低下,使国民对朴槿惠政府的信任度和支持率不断下降,在“亲信干政”事件曝光之前,朴槿惠的支持率就已经跌破30%这一底线。

此外,朴槿惠政府在实际施政方面也表现不佳,国民不满情绪高涨。政治上朝野斗争激化,党内争夺剧烈,看不到一丝政治革新的迹象;在经济和社会领域,朴槿惠政府没能推进经济民主化改革,大企业财团依然牢牢把持韩国经济命脉,中小企业成长空间日益萎缩,其所倡导的“第二次汉江奇迹”更是无从谈起。经济不景气之下,朴槿惠政府许诺的提升年轻人就业率也变成了一句空话;在特定事件处理方面,朴槿惠政府措施失当。如在“岁月”号沉船事故、历史教科书“国定化”(国家审定历史教科书)、中东呼吸综合征等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朴槿惠政府的做法引起国民的强烈不满和质疑;在对朝政策上,朴槿惠表示愿意通过对话恢复韩朝间的信赖,但其不仅没有兑现此承诺,反而关闭了朝韩间最后的联系纽带开城工业园,其所标榜的“朝鲜半岛信任进程”沦为一条政治标语;在处理大国关系方面,朴槿惠政府最初积极寻求在中美之间保持“均衡”,但从2015年10月起又开始公开向美倾斜,安保上回归对美“一边倒”,宣布部署“萨德”便是一例。朴槿惠政府在外交战略上的摇摆不定,招致了巨大的国际政治负担,直接作用于韩国国家利益的方方面面。另外,在处理对日关系问题上,朴槿惠政府由“坚持原则”走向“迅速妥协”,草草处理了慰安妇问题,并不顾国民反对与日本签订了《军事情报保护协定》。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崔顺实干政事件”不断发酵,最终把朴槿惠总统送上了被弹劾之路。

总统选举充满不确定性

不管弹劾案的最终结果是什么,“亲信干政”事件已经加速了韩国政坛力量的分化组合,各政治势力对下一届總统的角逐已经正式拉开帷幕,朝野各政党正积极进行大选布局。12月27日,29名新国家党议员正式宣布脱党,发起成立了“改革保守新党”(暂名),这样一来,加上在野的共同民主党和国民之党,韩国政治形成了四党分立的格局。从保守政党方面来看,新国家党因刚刚分裂,实力大为削弱,党内力量整合尚未完成,因此未来参与大选的候选人尚不明确,但前任京畿道知事金文洙值得关注。在刚刚成立的改革保守新党中,有望参与总统角逐的人选较多,如国会议员刘承旼、前任首尔市长吴世勋、京畿道知事南景弼等。从进步政党方面来看,共同民主党的文在寅呼声最高,现任城南市市长李在明作为政界黑马也倍受关注,此外首尔市市长朴元淳、忠清南道知事安熙正也有可能会成为总统候选人。第二大在野党国民之党也在积极备战大选,前任党首安哲秀多次表示将角逐下一届总统大选。目前来看,文在寅的支持率最高,连续五周上升,达到了29%。

四党分立和群雄竞逐的局面使未来韩国总统选举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而朴槿惠总统弹劾案结局如何又使大选变得更为复杂。如果韩国宪法法院通过总统弹劾案,那么新一届总统大选将会大为提前,总体上不利于保守政党,因为“亲信干政”事件以及总统弹劾问题造成的影响还在,保守派又刚刚进行重新洗牌,凝聚力明显减弱。相反,提前大选对在野党比较有利。在野政党通过推动深查腐败、弹劾总统,提升了公平、正义的维护者的形象,在政治上得到了加分,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民众的凝聚力,而且在野党拥有明确的核心政治人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文在寅能够很好地对在野进步势力进行整合,作为进步势力的总代表参选,那么其当选的可能性较大。如果短期内进步政党无法达成一致,继续保持现有的四党共同参选局面,那么选举结果则难以预料。

值得注意的是,刚刚卸任联合国秘书长一职的潘基文也曾多次表露回国参选的意愿,且韩国国内对其呼声也较高。若潘基文回国参选,则又给大选增添了诸多变数。根据韩国民调机构Realmeter12月26日发布的调查结果,潘基文的支持率较前一周上升了2.8个百分点,达到23.3%,尤其是在新国家党票仓大邱和庆尚北道,其支持率更是高达35.8%。从当前情况来看,潘基文加入在野进步政党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在野党的大选布局已经基本形成,缺少加入的空间,而加入保守政党或与保守政党合作的可能性较大。韩国保守政党目前有两个党派,即新国家党和改革保守新党,从目前的舆论来看,两党都对潘基文释放出邀请加盟的信号。然而因新国家党尚没有进行全面改革,内部基本为“亲朴”势力,特别是受“亲信干政”事件影响,新国家党的支持率持续下滑,故当前情况下潘基文加入新国家党的可能性较小,他最有可能会与刚刚创立的改革保守新党合作,整合中间派力量,组建新的政党。近日更有消息称,改革保守新党正在与在野的国民之党进行秘密联系,提议排除安哲秀,进行两党合作,共同迎接潘基文加盟。因此,如果潘基文能够洗清当前的“受贿”嫌疑,快速整合保守力量并吸纳非主流力量,那么在多党角逐的大选格局中,面对文在寅仍有胜出的可能。

如果韩国宪法法院否决总统弹劾案,总统选举正常将在2017年12月举行,那么保守政党将会获得宝贵的内部调整与民意整合的时间,将全力打造出一个实力强劲的代表人物,而进步政党也将再度进行整合,推出一位总代表与保守派候选人竞逐总统宝座,届时可能会形成进步对保守的争夺局面。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潘基文还是文在寅,或是李在明,或是其他政坛黑马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总统,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他们的个人政治领导力。严格来说,潘基文和文在寅都不是铁腕式政治人物,文在寅的“书生气”和潘基文的“向右转”是他们身上的“硬伤”,因为一直以来韩国选民尤其是年轻选民,希望由政治立场坚定且有魄力、有活力的政治人物出任总统,而李在明的政治领导力如何,尚需要时间来检验。总之,现有的这些备选人物中或许没有铁腕政治精英,韩国选民也不得不接受这样的政治现实,最终以“择优录取”的方式选出新的总统。

(作者为山东大学韩国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研究员)

猜你喜欢
弹劾案潘基文执政党
美两党就弹劾案激辩8小时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
关于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