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杨
近年来,全球安全形势的恶化催生了一些热点地区与国家的新一轮军备购买热潮。嗅觉灵敏的韩国军火商们则抓住这一时机实现了飞跃式发展:韩国军方防卫事业厅的数据显示,近三年来韩国的军火出口订单额均超过了30亿美元。在美国《防务新闻》发布的《2016世界最大100家防务公司》排行榜上,入榜的韩华集团(第38位)、韩国航空航天工业公司(第47位)和LIG Nex(第51位)三家韩国公司2015年的防务总收入高达55.8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8亿元),而这三家公司也正是韩国的主要军火出口商。
从40多年前不能生产一枪一弹的零点,到今天赚得盆满钵满的军火巨头,韩国国防产业的飞速发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国防产业发展为军火出口
打下坚实基础
韩国国防产业起步较晚,建国后的头20年韩国一直满足于接受美国的军事援助,对发展自己的国防产业重视不够。但因为美国的军援种类繁多,小到枪支弹药,大到舰艇飞机,在使用美式装备的过程中,韩国得以充分熟悉了美国的武器系统,为后来其自主发展打下了基础。1969年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开始收缩全球义务,计划逐步从韩国大规模撤军,这些举措使朴正熙政府认识到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军事存在具有不确定性,韩国的安全需要自己负责,由此,韩国开始走上了发展经济与自主国防相结合的富国强兵之路。
1970年8月,隶属于韩国国防部的国防科学研究所成立,它是韩国第一家专业军工科研机构,主要使命是研究、开发、试验和评估武器装备及相关技术,推进武器国产化。该研究所在韩国国防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发展的初期,韩国政府在政策和资金层面为相关企业提供了不遗余力的支持,在美国的技术帮助下,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完成了轻武器、迫击炮等基本装备的国产化,并开始和美国公司合作装配F-5E/F战斗机、生产快艇和护卫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韩国开始致力于高精尖武器的研发,研发出了K-1/K1A1坦克、K-9自行火炮,引进技术生产了1200吨级潜艇和F-16战斗机等。进入新世纪后,韩国的各种尖端武器更是纷纷亮相,K-11多用途步枪、T-50超音速教练机、FA-50攻击机、KDX系列驱逐舰、“天弓”地对空导弹等都成为韩军的明星武器,也吸引了国际买家的视线。
经过40多年的发展,韩国的军工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仿制到自主研发的过程,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国防产业体系,许多武器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而且开始大量出口。
政府扶持、重视研发、出口多样化
韩国的军火出口始于1975年,在80年代两伊战争期间一度达到年平均额1.4亿美元。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传统武器需求量的减少,韩国的军火出口也随之大幅减少,降至年平均额0.6亿美元左右,直到2000年以后才逐渐恢复,并又急速发展起来。
从防卫事业厅的统计数据来看,韩国军火出口额的增长基本是几年上一个台阶,2004年超过4亿美元,2008年突破10亿美元,2013年达到了创纪录的34.16亿美元,可谓是跨越式发展。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韩国军方发布的上述数据都是订单额,从实际的通关数额来看则有很大的落差。如2010年和2012年的出口订单额分别为11.9亿和23.5亿美元,而通关额仅为5.6亿和7.6亿美元,差额在一半以上。之所以出现这么大的差额,一是因为从签约到实际交付有一个周期,当年签约并不一定当年交付;二是军火贸易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最终完成出口之前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变数。
虽然统计数据互有出入,但可以肯定的是,韩国近年来在军火出口上确实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分析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其一,政府主导和政策扶持。军火产品的需求对象是购买国政府,输出国政府的作用无疑十分重要,韩国负责武器出口业务的单位是国防部所属的防卫事业厅和民间机构防卫产业振兴会。为了提高本国军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韩国政府推出了多项扶持政策。如对品质良好的军火产品提供政府担保、为了保证合同的稳定性实行政府间贸易制度、为輸出装备提供后续军需支援等。同时,为了开拓潜在市场,韩国政府还定期召开驻韩外国武官恳谈会,从1996年开始连续召开两年一届的“首尔国际航空宇宙及防卫产业展”,推介自己的武器装备,这些举措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其二,重视国防研究开发,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占有率。韩国《国防白皮书》数据显示,2014年其国防研究开发费约占军费开支的6.5%。为了保障尖端武器的自主开发能力,韩国计划到2018年将这一比例提高至8.5%,长期目标则是提高至15%。从军火出口的品种来看,近年来占比最多的不再是弹药、军用车辆、飞机零部件和发动机等传统产品,而是K-9自行火炮、教练机、登陆艇和K2坦克等韩国自主研发的武器装备,而这些装备的输出势必还会带来修理配件、教育训练、技术支持等后续产品和技术的出口。
其三,针对不同的客户国制定灵活多样的出口方案。目前韩国军火已出口到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针对不同国家,输出的军火种类和方式也不尽相同。如对美国、德国、以色列等军事发达国家主要出口零部件,采取抵消贸易、共同研究开发的形式;对东欧地区主要出口训练装备、零部件,采取共同生产、金融资助的形式;对中东地区主要出口飞机、坦克、自行火炮,采取产业合作、技术转让的形式;对非洲主要出口军用车辆和战斗装备,采取易货贸易、当地生产的形式;对亚洲主要出口舰艇、装甲车、教练机,采取当地生产、技术转让的形式等。此外,韩国还从自身发展经验出发,将一些老旧装备无偿或低价转让出去,培养对方对韩国武器的信赖,进而将对方发展成购买国。如1995年韩国曾向菲律宾转让了三架F-5A战斗机,只收取了名义上的100万美金,而2014年却与菲签下了出口12架FA-50攻击机的四亿美元大单。
军火出口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李明博、朴槿惠政府以来,韩国一直将国防产业视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大力加以扶持,但与其水平居于世界前列的造船、电子、汽车等优势行业相比,国防产业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据美国《防务新闻》发布的《2016世界最大100家防务公司》统计,美国和俄罗斯的军工企业在全球武器装备市场上占据着绝对领先的地位,韩国虽然有三家公司跻身100强,但在100家防务公司的总收入3567亿美元中只占有1.6%的份额。而且韩国的国防产业仍属于内需型产业,军火出口在其产业收入中的占比一直徘徊在5%左右,比重很低。此外,韩国为了保持对朝鲜的军事优势,一直是全球军火市场上的主要进口国,2014年其武器进口更是高居第一,达78亿美元。可见在军火贸易中,韩国一直存在着很大的赤字。
韩国国防产业从仿制美式武器起家,至今国产化率也只有60%~70%,因此有些装备虽然在体系上做到了自研,但因为不掌握核心技术,在武器出口时就必须要得到原始技术所有国或企业的同意,这必然会成为其外销的掣肘。有资料显示,1989年之后美国的同意许可率仅有15%左右;有时即使同意,所需时间也过长,这些无疑会极大影响他国的购买意愿。
此外,韩国装备事故频发也让外界对韩国制造产生怀疑,如K-9自行火炮在延坪岛炮战中的“哑火事件”、K-21装甲车的“渡河沉没事件”等。对韩国武器的信心不足有时也会令购买方在最后关头转投别家。
经过多年的发展,韩国已经不再仅仅是美国武器零部件的委托生产基地,正在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尖端武器研发、生产和出口能力的强国。而韩国军火出口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也是其在发展的上升阶段不可避免会出现的问题。
(作者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亚非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