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尧+房伟
2016年6月19日,“文学批评与当代文化建设”研讨会在苏州大学召开。诸位专家学者针对当代文学批评问题,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这个小专辑共4篇文章,郜元宝教授的《关于当代文学批评的一个模糊印象——从<创业史>的批评与研究说起》是一篇“真诚”之作。他总结梳理了《创业史》在1960初、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两个“阐释高潮”,但这并不是一种考古学的趣味使然,而是在缅怀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形成的优良传统,并反思这个传统在当下的危机。经典作品有强大现实影响力,并由此也形成了诚恳、扎实、深刻,同样与时代保持血脉相连关系的“文学批评传统”。刘大先是一个有强烈主体实践情结的批评家。在他對人民性,及文艺四个标准的重新解读之中,我们可清晰地看到左翼文学精神在他身上的传承。刘大先的视野很开阔,充满激情与力量,甚至有几分“侠气”。他所推崇的批评标准,是一种有道德、有目的,不忘初心的批评,也要求批评家具有敏感观察力,理性清明的洞察,平等公正的善良,同情弱者与抗争不义的勇气。曹霞教授的《文学批评与时代的精神状况》也是一篇反思当代文学批评现实精神缺失问题的论文。她呼吁文学批评必须对时代发言,必须强化对当下性文本的阐释,重视批评的思想深度,这都是针对当下文学批评最重要的几个弊病的一家之言。曹霞问脉极准,思路清晰准确,她对余华的《第七天》引发的批评问题的反思,有着独到的见解。韩松刚博士的《文本细读与当代文学研究》则犀利、沉痛,还有着青年学者独有的躁动。他的反思主要集中于“文本细读”作为方法论和批评精神,在当下文学批评之中的缺失。“好的文学史既要有对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又要在文学发展视阈中关注文本的历史关联、思想关联、美学关联”,在对前辈学者大胆但真诚的批评之中,韩松刚展现了青年一代学者的时代担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