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秋+胡守真
摘 要:本文论及日用陶瓷发展的时代标志,谈及当前的现实,提出了“十三五”发展的预示和期待。
关健词: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产量虚;出口转型
瓷器是中国古代发明之一。陶瓷餐饮器皿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用品已有很长的历史,对人类生活品质优化作出了贡献。
1 历史的回顾
中国日用陶瓷产业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有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从手工劳动作坊转化成机械化工业化的工厂模式,为增强国家经济和保障人民需求作出了努力。其发展变革之途径随着国家政治生态的转变同步而行,具有明显的时代标志。
1.1 建国后的新景象
(1)建国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期,1953年开始了国家第一个五年规划,对日用陶瓷行业实行国有化的经济改造,赎买了私有资本并建立了全行业的国营工厂结构,由轻工业部实行计划经济管理。内销由国营合作社统辖经营,外销归外贸部直管的进出口公司承担,工厂职工也成为国家领导阶级工人的一员,在抓革命促生产的政治动员号召下,行业生产有序向上发展。根据历史渊源及资源产地,全国自然形成了唐山、邯郸、淄博、宜兴、景德镇、醴陵、佛山、潮州八大重点产区,产区较多的国营工厂领略兴国时代冠名,如光明瓷厂、国光瓷厂、建国瓷厂、为民瓷厂等,颇有张扬中国日用瓷业的兴盛意味。
(2)建国后,国家外事活动日益增多,宴会用中西式餐饮器皿及馈赠外国友人礼品陶瓷制品成为时尚。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央教育文化委员会主任和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向中央建议:“中国是瓷器之国,新中国建立后应该把历史上好的经验总结出来,创造新中国的国家用瓷和国家礼品瓷”。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此任务随即下达给轻工业部和文化部承担,以改变大量进口器皿的格局。
按照中央与地方各级领导的体制,轻工业部将任务下达到江西省委和景德镇市委并组成专门领导,轻工业部由部长助理李仁凤挂帅,生产司司长田锡富领衔主管和两名业务干部。参与研制的主要科技人员全是当代顶尖的国内专家: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所长周仁及李家治研究员等多人,轻工业部硅酸盐研究所所长赖其芳和高级工程师李国桢以及从南方瓷区特批调来硅酸盐研究所的高级技师聂怀德领导一个专门的坯釉工艺实验小组进行研制工作。景德镇陶瓷研究所派送1956年华南工学院应届专业毕业生潘文佩来上海参与研究有利于返回景德镇工作。景德镇当地著名的技艺高才潘庸炳及众多技艺人员参加。时任文化部郑振铎局长等众多文化界领导极为关注,文化界祝大年、梅建鹰等高级专家积极提出宝贵建议共同研制。1956年第一批试验样品专程送北京,经周恩来总理审阅后十分高兴,周总理在北京前门全聚德烤鸭店接见宴请专家们共庆取得成功。
经过积极努力,研制产品投产后于1959年建国十周年国庆宴会上展示出中国历史文明及工艺精湛的釉下青花中西餐饮器皿。随后定名此瓷种为“建国瓷”。此后“建国瓷”的技艺成为各产区产品优质评比的鲜明指标,景德镇瓷都也成为世人拓展共识的文化历史艺术并逐步称之为“中国瓷都”为国扬名。
(3)“建国瓷”的研制生产成功,其核心技艺资料成为建国后国家科委首批提供“中苏”“中德”“中保”等国家交换的技术文件,中国日用瓷开始了崭新阶段。
1.2 上升下伏的60年代
(1)上世纪60年代在研制“建国瓷”的过程中对科技就是生产力认识上有了提高,各产区相继建立了陶瓷研究所为本地区产业发展出力。在此期间各产区也建立了行业配套工厂如机械制造修配厂、花纸颜料生产厂、石膏模制造厂等,使产区成为充分完整的生产基地,也为产区人民增加就业,提高生活水平增强活力。
轻工业部为自管行业提供高等技术人才创建的景德镇陶瓷学院,行业组成产、学、研完整体系,为日后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在国家科委和部领导的重视下,安排派出了多批人员出国前往联邦德国(西德)、英国、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日本等国进行技术考察,吸取国外生产、科研、产业结构的有益经验,写成考察报告供产业职工参阅。
(2)根据国家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政治环境,轻工业部指派老产区支援技术力量,协助新建的省区陶瓷厂工作,完成了国内除西藏外全国都有日用陶瓷厂,满足近地供应。
(3)在消除了柴烧龙窑及煤烧倒焰窑后,国家充分供油期间重点进行了以油换煤烧成技艺的改造,经过工厂职工的努力,机械化操作的隧道窑全面铺开,间歇式油烧窑也试验成功投产,改变了生产工艺,改善了污染并开始提高关注能源节约的思维。进入21世纪企业都已改用气体燃料了。
(4)国家为提高日用陶瓷工业化水平,从当时社会主义阵营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共和国引进整体二次烧成技术的系统机械装备,工厂设置在景德镇市。十分痛心的是瓷厂还在建设中就被四人帮强行拆毁改建成军用飞机制造厂,这对行业是一个极大的摧残。
(5) 为了体现当时中国的对外政治面貌及可能的经济实力,在60年代我国为阿尔及利亚、越南等国援建了日用陶瓷厂,表现出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制度的新生态。
(6)在上世纪我国人民不能忘怀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60年代后期人民在昏昏亢奋的生活环境中渡过。产業整体处于无政府状态,出口贸易还在执行“低档货”已成为国际上的共识,国际上有“Fine China not from China”中国不生产优质瓷的歪语论调,资源价值极度贬低,外汇收入大降,但也无可奈何,只能暗吞苦果。
1.3 70年代的新跃升
(1)70年代中国日用陶瓷产业再次振奋,有了产、学、研配套的快速发展的环境,轻工业部再次投资加快集合规模工厂的技术改建和提高生产工艺档次,从英国、西德和日本引进了一批先进的生产机械设备,出现了产区工厂相互争先的愿望,国营工厂领导层独立自主的走势抬头。
(2)1972年春季广州交易会传来噩耗,时代信息技术落后闭塞,中国日用陶瓷被国外拒绝采购,被认定为“有毒”商品无法进入各国市场销售,原因是釉上彩花面餐饮具中铅、镉含量过高,危害人体健康。国家自由外汇收入因此显著减少引起关注。国务院指令轻工业部尽快解决恢复出口贸易。轻工业部领导指定科研司专人负责此任务,当时组织了全国专业科技人员采取 “大会战“努力攻关,国务院有关领导极为关注任务的完成进度。经过半年的艰辛努力,于当年广州秋季交易会上展出新产品达到了日用陶瓷各国制定的危害人体健康的铅、镉限量标准。中国产业科技人员能如此快速解决问题得到外商赞扬,重新开拓了国际市场贸易。在解决“铅毒”的同时研究成功当代先进的“釉中彩”装饰技术推广用于全行业,淘汰了釉上彩技艺,百姓可放心使用陶瓷餐饮器皿。与此配套的彩烤辊道窑也研制成功,大大改善了彩烤技艺,达到了安全、高效、节能、优质的新技术工艺,从务实的功效言之,体现“多、快、好、省”价值观的业绩。从此也根除了中国百姓每天“中毒”的危害,健康得到保障。
1.4 计划管理软化,企业自主抬头
(1)软质瓷的生产也引起行业人士关注。按照轻工业部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下达研制骨质瓷新产品项目的要求,在唐山研制成功,产品出口获好声誉、换汇较高,为陶瓷出口增加了新品种。
(2)上世纪80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国家政治生态对领导体制政策作出调整,改革与开放成为经济发展前进的主要动力。国家设立了深圳、汕头等几个经济特区,对中国日用陶瓷出口推动作用明显。往后一段时间美元汇率及国内矿物资源、能源及劳动力价格偏低,出口势头猛增,工厂的产销自然增长,对地方财政收入及扩大地方人员就业显出得益。全国产量飞快增加,工厂个数迅速膨胀。
(3)轻工业部的行业管理权限和外贸进出口限制管理都开始松动,产区国营工厂全面松绑。产业经济面貌开始快速转化为工厂的自主营销。
1.5 20世纪终结,产业全面民营化
(1)改革开放政策实现的第二个十年,日用陶瓷行业的国营工厂全面转化成民营企业结构步入了市场经济主导领域。在国营工厂消失民营企业无序增长时,国有资产有了较大流失,这是很不理想的。
(2)随着世界科技发展,在80年代耐热玻璃、不锈钢、专用塑料及纸品等多种日用品迅速大量上市,市场经济推进人民大众生活的自由化,有充分对商品使用的选择空间,日常生活趋向于自由、简便和省力。一次性使用的产品成为大量市场营销商品。这种时代因素对陶瓷器具的功能使用观点有了很大改变,日用陶瓷餐具器皿已不再是人民生活中的单一必需品,陶瓷餐饮器具的生产和营销有了明显的需求变化,企业在时代观念的改变中,对产业面临的资源短缺、成本大幅度提高、盈利明显降低的情况仍不以为然,认为生产出商品就能赚钱,对产业的持续发展缺乏整体规划,行业指导也任其自生自来。
1.6 新的产业展现时代
在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后更加突出了外贸形势,出口贸易大增、产量与产能迅速增长,全行业处于旺盛产业发展期。见表1、表2。自2008年亚洲经济危机出现后,年产量的高增长已超过国内国际市场营销容纳量,提高出口高端产品进入市场更为艰难,国家对外汇管理有了较大调整,生产资源价格比上一年代有了较大提升,企业盈利已大不如前。而与新兴工业国家在中低档产品销售价格上争夺,企业盈利也太难。且与中國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地位不合拍,从此产品内外销处于徘徊下降走势。
2 行业现况实示
人类已进入21世纪智能社会,“十八大”以后国家经济建设在改革开放新常态的大道上奋勇前进,社会环境在创业与创新的观念领域发展,中国日用陶瓷当前面临的实况是:
(1)产量过高产能过剩,在“十二·五”规划后期日用陶瓷总产量达300亿件以上,这是当今产业前景首要的思维转型,不应再是“虚胖”产业门类。不符合当今及往后的国民经济格局。
(2)产量的“虚胖”在于企业个数膨胀,据2013年全国登记企业个数为733家,实际还多一些,这也令人过激,近期减少明显。
(3)中国日用陶瓷器皿出口商品质量不高,至今没有国际市场认定的中国名牌商品,行业缺乏名牌效益的价值观。2014年年末出口单件平均价值0.6美元/件,相当于换汇4元人民币,堪为低价位,国外优质名牌商品高达10美元/件以上,其差价十分明显。
(4)行业整体缺乏高文化素质人才,当前民营企业主虽然有了较多的营销经验,但总体上基础文化低,跟不上时代理念的认识,创业创新意识方向失准。当前的产业现状依价值定位人才,引进不易、用才不当、留用也难、产业的发展缺乏智能作支持,应予关注。
归纳言之,当今中国日用陶瓷的实示是产量“虚胖”、产能过剩,企业数量要“瘦身”,出口贸易应提高质量,以名牌占位,不再是“多出低收”,而应转化为“能出高得”的营利策划。
3 “十三·五”规划期的框架论谈
国家“十三·五”规划已开始实施,日用陶瓷产业作为国家范畴的市场经济必须研讨产业定向既要满足市场供需又要改善供应质量。现今的国际经济形势令人十分关注,它影响人民生活的意愿形象。日用陶瓷餐饮器皿已从人民日常单一必需品转化为个人生活的意愿消费品,这取决于人们工薪可支配部分的选择消费用品。从当前国际整体经济形势表现低迷尚有一段相应的低沉期,这就表明日用陶瓷餐饮器皿不会有很大的营销定向,这正为产业调整改革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时间因素,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产量的预设。中国有十三亿多人口,按传统统计规范人均陶瓷需求为3件/年,国内年需求为50亿件可以平衡。还有宾馆用瓷、酒类瓶装用瓷和其他部分用瓷,百姓常用的食品贮备缸罐和三煲(饭煲、汤煲和药(茶)煲)等,再加之另有2.6亿老龄人群的饮茶爱好所需的茶具,考虑到国内应急需求,理论上的供需预计可以再宽泛至100亿件,这样的预定是合理的。外贸出口可根据国际市场随时调整日用陶瓷总产量,不应再是“虚胖”的产业门类。这不符合当今及往后的国民经济格局。
(2)企业个数应予大幅度减少,重点面向间歇式窑炉生产的企业。重组成集中规模的生产企业,产量的“虚胖”在于企业个数膨胀,企业个数应“瘦身”,以“关、停、并、转”方式加快改革转型,使国家资源、资金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生态保障回归至社会需求,适应国家经济体中合理的市场商品营销的布局。这方面调整改革策略企业主可会同在地方政府统一规划中实施,并保障退离职工的生活基本要求。
(3)中国日用陶瓷器皿出口商品质量不高,至今没有国际市场认定的中国名牌商品,行业缺乏名牌效益的价值观。
名牌有如下几个营销策略内涵:
(1)首先是品质的要求,有充分的企业科技和管理层面的保证,使产品保持市场共识的高级商品的基因不会变动。
(2)有定量生产规模化,产品不是样品也不是观赏品,要有充分的商品供应市场变更能力。
(3)有面向世界多个地区的市场购买者心态认可度,使商品家喻户晓有口碑,争得充分的知名度。
(4)产品要有时尚创新的外观形貌,具有携带便捷、外形包装朴实美观的特点,按商品品牌价值采取新包装。
(5)要有充分的售后服务,尤其是成套商品要有补购或附添加的可能性,以满足购买者对商品售后服务的美好感觉。
4 实施和期望
根据国内国际市场及中国现有的资源利用合理化及技术控制能力,应该重点关注产品结构改革。就是要充分使产品转化为商品有更大的附加值,既要降低生产成本,更要有利于提升出口商品价格。有中国特色的品种为先导,以与国际名牌商品比拼为前提,还要符合产业发展绿色经济的理念。
过高产能可探求在沿“一带一路”的“上海合作组织”国家中落地。这些国家无日用陶瓷产业链,有利于中国日用陶瓷产能的转移延伸。
骨质瓷是当前国际一致认同的名优商品。骨灰瓷是英国人斯波特于1794年首先制作,国际商品以它为优质高价格标示难以松动。我国规模化生产三十年,已有技术的成熟度,采取化学合成骨粉和动物骨粉作原料有了一定的生产技术经验,但总体看来与国外同等商品相比还有差距,要仔细分析、突破難点,使产品更上一层楼,再辅以市场营销策略,尤其是以名牌效应不断提高市场价格的主动权,再经过5 ~ 10年争得国际市场有利的地位。从产业的盈利收益高低价值评估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对它的发展已减少了研发力度的投入,呈现出维持常态的经济理念,这使我国争取高端商品市场有了提升空间。
滑石质瓷是根据我国滑石资源丰富而研发的新瓷种,它强度高、透光度好、釉面滋润,生产工艺和技术我国已有了很好的主动权,应重视产品发展的空间,这种材质瓷器在国际商品中有好前途。我国广西、山东、辽宁有丰富优质滑石矿可提供南北产区充分的原料供应,保证企业需要。
高硅质瓷是中国自主创新的瓷种,40%高含量二氧化硅的日用瓷已投产。测得的功能性数据与国外优质日用瓷相比并不逊色 。此瓷种利用国内极为丰富的石英矿源,生产高强度、高透明度、釉面强度高符合国家标准的中国创新材质。习近平主席2013年10月21日在欧美同学会100周年纪念会上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应该认定产品要创新,技术要革新,管理要转型才能在国际日用陶瓷产业中有强劲立足之地。
瓷器CHINA名,世人都知其。
产业须发展,机遇在前面。
改革走在先,开放随着行。
努力加拚搏,梦想显光明。
参考资料
[1] 张锡秋. 品牌和名牌——日用陶瓷的战略意识[J]. 江苏陶瓷, 2009, 42(2):1-2.
[2] 胡守真,张锡秋,张玉春.陶瓷餐具铅毒及其消除技术[M].轻工出版社 1987.
[3] 张锡秋. 论“十二·五”规划期的日用陶瓷[J]. 中国陶瓷, 2014(12):1-3.
[4] 2013年陶瓷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中国陶瓷信息简报.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