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生活着一位百岁老人。他是自治区为数不多的老红军之一。他叫罗鉴。他的故事跌宕曲折,充满了信念的力量。
1915年出生在山西大宁县的罗鉴,在他20岁时,怀着满腔的激情和热血,跨过黄河,投身刘志丹领导的陕北革命队伍,于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便与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融为一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罗鉴跟随贺龙的部队来到晋西北根据地,1940年他被调到山西崞县担任地下公安局长,从事敌后工作。当时崞县日本新民会会长是个影响极坏的汉奸,罗鉴调动暗藏 在各个村的情报组,摸清了汉奸的行踪,抓住他偶然回家的机会,带人埋伏到半夜,顺利活捉了这个汉奸。为了避免消息走漏,罗鉴派一个班的人及时将汉奸送到晋西北根据地公安局,为组织上开展其他工作带来 了意想不到的便利,为此,他受到了领导的嘉奖。
罗鉴在崞县当了两年的地下公安局长,复杂恶劣的工作环境中,他和他的同事们做了很多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他细心认真,手下的队伍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损伤,组织上为了表彰提拔他,派他去晋绥干校高级班学习,之后安排他长期在敌占区工作,对意志消沉的同志进行思想教育。
1942年,化妆成骡夫的罗鉴被日本侵略军抓住,关进了崞县的监狱。敌人的刑讯逼供没有使他屈服,3个多月的牢狱生活反而让他找到了监狱的纰漏。崞县关犯人的监狱是老式的木笼子,罗鉴发现其中有两个木板之间的钉子有一点松动,他把钉子一点一点拔开,最后抽掉一根木板,与监狱中另外4个革命者深夜逃出监狱。30里之外就是革命根据地,小城崞县的城墙上无人看守,4个“牢友”要从城头跳下,被罗鉴拦住。罗鉴长期在崞县工作,对当地的情况非常熟悉:崞县城墙有三丈六尺高,阴历3月的天气里,城外地面还未完全化冻,跳下去很容易摔伤腿骨,他带领其他人,从城墙垛口抠着砖缝一点一点地挪动,5个山西人的棉袄全都磨烂,露出了棉花,当他们安然无恙踩上了硬实的地面,5个人激动地拍手叫好,随即择小路奔赴根据地。天亮后,待敌人发现后出城搜索时,他们几人已经找到了各自的队伍。但由于当时特殊敏感的历史背景,因长时间与组织脱离联系,再次回到革命队伍中的罗鉴已不再是一名共产党员,可这丝毫没有消减他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1943年,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罗鉴响应号召,每天种地、种菜,还因此当上劳动英雄。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当时晋西北根据地的部队有两种选择,或是去西南四川一带,或是去西北。罗鉴选择了内蒙古,他说:“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显示党性的力量,我一定要恢复党籍!”就这样,他跟着贺龙、吕正操的队伍来到集宁一带。部队收复集宁后,成立了绥远(呼和浩特的旧称)政府,时由文化素质较高的罗鉴担任武装委员会秘书科科长。
1946年,國民党反扑绥远政府,罗鉴时任敌后武工队长,负责领导游击队,已经不是党员 的罗鉴工作出色。1949年,他得到一个令人 热泪盈眶的消息:他被重新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5年,罗鉴来到陕坝,先后担任河套地委办公室主任、巴盟文教处处长、人民银行副行长、巴盟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不论什么样的岗位、不管多大的职位,他无不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他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同事的一致好评,他和他的团队多次获得省级、地市级的表彰奖励。
由于历史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罗鉴的职位始终变化不大,1940年的时候他已经是正县级,到1980年的时候还是地市级,相当于40年的时间仅仅提拔了一级,这在同时代参加革命的其他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事情落在罗鉴身上,他说:“这没什么好抱怨的。”他始终坚信,只要努力工作,只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组织一定会重视自己,重新调查当年的事情,最终还自己一个公道。
“文革”期间,罗鉴饱受不白冤屈,被批斗、关牛棚、下放劳动,身体致残。据他的儿子回忆:“年幼时只知道父亲被抓走了,母亲一人拉着我,怀抱着尚在襁褓中的妹妹,为着父亲的冤屈四处奔走求肋。”
1984年,经历了人生起起落落的罗鉴离休。离休之后,他担任 老年体协主席,多次参加万米长跑,获得“全国健康老人”的称号。近30年的岁月里,罗鉴一直关心地方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 事业,从不向地方党组织提出任何个人要求,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赞扬。他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处处检点,对儿女更是要求严格。
2008年10月1日,经过内蒙古自治区组织部批准,给予罗鉴老红军及副省级待遇。罗鉴说:待遇不待遇的倒在其次,“老红军”的身份,对我而言,比什么都重要。
如今,102岁的罗鉴面色红润,声音响亮,眼神明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人没有一点老年斑。老人现在听力有些减弱,不过视力还是非常好,与本刊记者用文字交流过程中,罗鉴老人不需要眼镜就可以轻松辨认指头大小的字。
罗鉴的晚年生活十分幸福,儿孙孝顺。问及他的长寿秘诀,除了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他不抽烟不喝酒,在交流中多次对记者强调,他只喝白开水。
2011年5月23日,罗鉴将从1955年至2010年收藏的9134份图书、杂志、资料、手稿全部捐赠给了河套学院。这批捐赠历史跨度大,内容涵盖丰富,是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罗鉴曾多次在教育战线任职,钟爱教育事业,退休后尤其关注河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他说:“这些书报丢了可惜,我决定捐出去。河套学院是巴彦淖尔培养人才的地方,我捐了这些书,希望能为河套学院培养人才起到好的作用。”
如今,河套大学新的图书楼已经落成,设专厅陈列罗鉴的赠书,并组织专门力量整理和维护,以激励当代和教育后人。河套大学图书馆馆员告诉记者:罗老富有传奇色彩的革命历程和勤俭朴实的优秀品德本身就是巴彦淖尔的宝贵财富,他能将多年藏书捐赠河套大学,殷殷之情,令人感佩。罗老的捐书不仅在学生之中非常受欢迎,也是教师们研究和学习的重要资料。校领导十分重视,力争使之成为河套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成为巴彦淖尔建设文化大市的重要窗口,最大限度地发挥罗老留给巴彦淖尔人民这份精神财富。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魂、力量之源、率众之基,也是生命意义的真实写照。百岁红军罗鉴的一生充分彰显了理想信念的伟大力量,红军是我们的财富,作为红军后代的我们要发扬红军精神,继承革命传统,让红军精神薪火相传,让坚定的理想信念贯彻到生命中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