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上帝之光

2017-03-17 12:46楚睿智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神秘光芒卓越

楚睿智

摘 要:哥特式建筑,1140年左右产生于法国,持续至16世纪,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其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且带尖;其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等特点。在设计中应用这些特征能够凸显建筑物的飞天感。哥特式建筑在外观上能够体现出其神秘、崇高,并在艺术领域对其他艺术也具有重大的影响,对促进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在很多建筑上都有表现,如果我们哥特式建筑看作是上帝的话,它就像上帝一样居住在我们的内心,光芒永放。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神秘;卓越;上帝;光芒

哥特式建筑,综合了罗马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的优点,并在1140年兴于法国的欧式风格,对于继承文艺复兴的建筑风格具有重要作用。哥特式建筑主要应用于教堂建筑,并在中世纪兴盛于欧洲,对于促进欧洲建筑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欧洲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对后世其他艺术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哥特式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基督教堂的建筑风格上。这种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上帝之屋”的宗教精神本质,从其飞扶壁结构、玫瑰花窗等建筑特点上就能够充分体现,这也是欧式建筑风格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哥特式主教堂的发展,与欧洲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人口集中到城市后,公众就需要一个从事宗教活动及其相关活动的场所,于是以教区划分,在主教驻地筑起主教堂,这样的教堂成为当地的宗教和社会活动中心。拥有这种标志性的建筑,成为那个时期各个城市的理想,不同城市的市民,往往会集中财力人力,在自己的城市建起能胜过其他城市的教堂。城市的荣耀和宗教的情怀,联手促成了哥特式教堂建筑艺术的不断改进,最终臻于完美之境。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第一座哥特式建筑是一座教堂,即圣丹尼教堂,该建筑在建筑过程中有效地解决了肋架拱顶结构问题,并具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这在建筑史上都是罕见的,也被后来的教堂建筑所效仿。法国哥特式教堂在平面上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是其横翼也突出不少,并具有许多小礼拜室,这些小礼拜室呈放射状排列。这种风格的教堂,从外观上来看,有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塔顶,并在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这种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欧式建筑的魅力,对于凸显其自身优势也具有重要作用。以巴黎圣母院为例,在院的西面具有比较明显的建筑风格特点,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有横向券廊水平,并且在建筑中布满雕像,这样就能够凸显其独特魅力。和谐的比例与美妙的目标,成为蓄热锥切的目标。它不仅是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同时也以建筑艺术上高超的水平而饮誉欧洲。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得比法国稍晚,流行于12~16世纪。英国教堂不像法国教堂那样重视结构技术,但装饰更自由多样,很难找到整体风格统一的。以索尔兹伯里主教堂为例,这种教堂与法国的亚眠主教堂和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的建设年代比较接近,它中厅较矮较深,并在两侧各有一厅,这样就能够容纳更多的教士,这也是这种建筑风格的巨大优势。索尔兹伯里教堂中心的塔尖高达123米,是英国所有教堂中比较突出的,也是最高的,突出了其特有的特点。但是其内部装饰比较简单,这样就不能与哥特式建筑相比较,哥特式建筑中有比较丰富的内部装饰,如图案、雕塑等,这些装饰突出了哥特式建筑的风格,也体现了其独特之处,所以哥特式建筑能够在4世纪的时间内深受人们的喜爱,并对欧式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促进欧式建筑后世的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整体效果并不强调垂直性,而是呈水平状。

哥特式建筑经历了由最初的宗教用途向世俗用途过渡的过程,这种建筑逐渐上升为纤细而庞大的建筑,并且深受王公贵族的喜爱,所以这种建筑逐渐在宫殿的建筑中体现出来,如火焰式哥特宫殿。这种建筑风格对于文艺复兴而言就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文艺复兴只是对传统风格的怀旧创新,并不能与哥特式建筑相比,这种建筑风格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是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同样建成于13世纪的科隆主教堂,是德国哥特式建筑的杰作,建造它断断续续用了6个世纪,19世纪下半叶立面那对高塔楼才建成。教堂吸纳了法国哥特式主教堂的特色,更注意强调垂直挺拔的效果。

古典美术故乡意大利也感受到法国哥特式主教堂的魅力,在伦巴底地区,法国的影响更明显。米兰大教堂是意大利哥特式建筑的奇葩,他并没有模仿米兰人推崇的法国风格,而是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独特面目。就比例而言,米兰教堂中堂宽高之比,远不如法国哥特式教堂,整体更显得开阔平稳。在外部,小尖塔、窗花格之类的法国装饰,与白色石材混为一体,形成令人眼花缭乱的视觉效果,一眼望去,心生喜悦。

以挺拔、动感、飞扬而著称的哥特式建筑艺术在欧洲建筑史上流行了4个世纪,这样的影响力在欧式建筑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并对接下来欧式建筑风格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建筑优势诠释了其独特的魅力,如绘画、雕刻等,这些特点促使这种建筑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哥特式建筑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罗马的建筑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且综合了多时期、多地域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最终形成了其独有的特点,所以哥特式建筑能够在建筑艺术发展史上占据明显的地位,并对促进欧式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后世欧洲建筑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就像是上帝之光一样,照耀了那个世纪的建筑的璀璨,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宝贵财富,让我们透过建筑和历史对话,和艺术交流。

从18世纪起,人们开始对中世纪艺术进行评价,认为哥特式风格是中世纪建筑史上最为绚丽的一支奇葩,是建筑艺术与技术的极大突破,甚至完全可以与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风格比肩。哥特式建筑有一个奇特的文化背景:一方面,它的基督教气息是那样的浓厚,弥漫着一片宗教迷狂;另一方面它又寄托了处于初生状态的市民阶级的一片世俗激情。

英国建筑理论家拉斯金认为哥特式建筑的一般特征为:野性与粗犷的性格、爱变化、喜好自然、紊乱激荡的幻想、顽固不化、豁达豪爽;主要特点是:用尖拱、拱顶、飞扶壁、束柱、尖塔、玫瑰窗、花窗棂、透视门等,形成了超凡脱俗的外观。第一是尖拱的应用。在罗马风的半圆拱中,距离中心点的高度和宽度是相等的。但尖拱因为有几种不同的曲率,即宽度不同,仍然可以维持原有的高度,这样更容易形成统一完整的空间、自由发挥的空间。第二是运用了肋骨券。拱顶可以分解成承重的“券”和不承重的“券”两部分。券架在柱子顶上,而蹼架在券上。这是一种框架式的结构,券成了肋,重力的传递很明确。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减轻重量。第三是四分或六分的肋骨拱顶。哥特式教堂每四个墩子所形成的矩形“间”里还要砌筑对角线的券,甚至在中央再加上一道横向的券,变成四分或六分的肋骨拱顶。这样结构非常牢固,每个墩子顶上都发射出好多的券,像树木的分枝,产生生机盎然之感。第四是使用飞扶壁平衡中厅拱顶的侧推力。飞扶壁是哥特式建筑在结构上的一大创造。在设计的过程中,该种建筑将其自身墙体所受到的压力通过飞券传递到距离外的墩柱上,这样就能够很好地放大窗户,使整个建筑更加轻巧灵通。最负盛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等教堂,这些建筑物能够有效地体现哥特式建筑的优点,并有效地促进欧式建筑的发展。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等特点,使其相比于其他建筑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能够突出自身的特点,并在建筑物中凸显出来,显示出其自身的优势,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建筑在传统的建筑风格上进行创新,扩展了建筑物内的空阔空间,再结合彩色玻璃,这样就能够产生一种浓厚的教堂气息,已经超出了其作为建筑物本身单纯的艺术表现。在当代,一些彩色玻璃的运用或许就来自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教堂中每一种构造元素都很高耸、尖细。这种建筑就像指向天空的利剑,直通天堂。在某种意义上就像接近上帝,这也是这种建筑风格所体现的一种思想。哥特式教堂在建筑过程中,并没有设有实体墙壁,主要是利用雕塑来追求其轻佻飞扬。这种建筑相比于其他的建筑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创作精细程度是其他建筑必能相提并论的,可谓是欧式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在很多建筑上都有表现。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一些具有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哥特式建筑教堂在中国的运用是中国最大的哥特式教堂——“石室”上表现明显。由于它由纯花岗石砌筑,所以被当地居民称为“石室”。它位于广州市越秀山一德东路,是一处纯花岗石建造的哥特式教堂,是国内最大的一座以高直尖顶为特色的哥特式建筑。因奠基日是圣心瞻禮日,故又称“圣心大教堂”。教堂系用花岗石砌筑,局部用青砖,故又称石室。参照巴黎圣母院设计,工程浩大。正立面为东、西塔楼,高58.8米,中部为大门。教堂南北长78.69米,东西宽35米,东西两侧用飞券,内部为十字形尖券拱顶,两边用侧高窗。整座教堂气势宏伟,装饰精美。

从11世纪到现在,哥特式建筑设计理念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全世界建筑设计思路,放眼寰球,哥特式建筑设计风格俯拾皆是。如果我们把哥特式建筑看成是一个人的话,那这个人就是世界建筑设计史上的大师——无人能够超越的大师。哥特式建筑最早、最多还是服务于宗教活动的,我们还是把它看作是上帝吧,上帝居住在基督教徒的内心,光芒永放。

参考文献:

[1][2][3]欧阳英著.外国美术史[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131;132;136.

作者单位:

四川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神秘光芒卓越
光芒
光芒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那些追光的人,终将身披光芒
大作为 走向卓越
我有属于自己的光芒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选美大赛“神秘”选手:为了病危继父我来跳支舞
“神秘”中企收购德国机场或夭折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