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光一体”助力水产与光伏业融合共赢
随着西部新能源弃光限电日益突出,光伏发电逐步向中东部布局,由于土地资源有限,不少企业因地制宜发展“光伏+屋顶”“光伏+农业”“光伏+养殖”等项目。“渔光一体”模式在带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能够节约土地资源空间,很好地融合现代水产和太阳能光伏两大产业,实现渔、电、环保三丰收。
“光伏+农、渔业模式”发展至今呈现了良好的态势,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21个省区建立了240个“光伏+农、渔业”项目,江苏、江西、山东、浙江、安徽五省水面光伏的装机容量已超过2.3 GW。
2014年我国水产养殖面积超过1.2亿亩,然而养殖户受市场行情等因素的影响,只能靠水产品的产出,获得效益并不十分理想。传统养殖产业仍以小规模经营与粗放型养殖为主,设施简陋、污染问题严重、效率低下、技术含量不高、养殖过程不可控,水产品安全问题严峻。
据悉,“渔光一体”的最大突破就是“藻菌调控技术”,这项技术很好地解决了有害藻和有益藻的生长问题。通威“渔光一体”项目人均管理养殖面积从现有的20亩~200亩提升至500亩~1000亩,物联网化的养殖过程管理大幅提升用户体验,有效减轻劳动强度并节约劳动成本,提高生活品质与幸福感。
“渔光一体”模式利用技术的创新集成,建设零污染、零排放的智能渔业养殖园区,实现全程可追溯、可控制,有效解决了食品安全中的源头控制问题,对于传统水产养殖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发展和推广“渔光一体”这种清洁、高效、低碳的创新模式,不仅能实现渔、电、环保的一体化大丰收,还将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绿色发展提供一条全新路径。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差异明显,中东部沿海地区具备良好的电力消纳能力,加之丰富的水面资源优势,具备“光伏+渔业”的发展潜力。我国拥有4500万亩精养鱼塘,若全部建成“渔光一体”电站,发电装机总量将达到1200 GW~1500 GW,年发电收入高达1.2万亿元~1.5万亿元。
(摘自:http://www.cp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