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海荣
在主题团日活动中探索“44322”微循环创业教育模式
师海荣
地方本科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很多瓶颈无法解决,而主题团日作为吸引和培养学生的重要“抓手”,教育效果良好。因此在主题团日活动中开展创业教育,探索“44322”微循环创业教育模式,可以缓解地方本科高校在创业教育中面临的困境。该模式在主题团日活动中通过两个“四位一体”进行创业知识学习和创业意识提升,在“三个平台”和“两个模拟”中加强创业模拟训练,通过“两个基地”进行创业实践和孵化。在该模式中大一大二全员普及教育,大三大四精英教育,普及教育是精英教育的基础,精英教育是普及教育的成果,二者相互促进且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善的微循环创业教育系统。
“44322”微循环创业教育模式;主题团日;地方本科高校
当前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非常重视,从2013年5月至2015年8月中央层面出台至少22份相关文件促进创业创新,2015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1]。地方本科高校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浪潮冲击下,陆续开始重视创业教育,但人、财、物等各种各样的局限使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很多瓶颈无法解决。
(一)创业教育学生受众较少
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创业教育存在很多认知的误差,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陈美萍对山东省高校创业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53.57%的高校创业教育仅仅停留于“请创业成功人士或创业专家开设讲座”,43.75%的高校以举办“创业大赛”代替创业教育[2]。由于认知的偏差,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呈现碎片化现状,创业教育的形式更多是创业讲座、创业比赛、创业孵化或者一门创业课程的公选课选修,学生覆盖面窄,受众较少。以滁州学院为例,创业讲座全校容纳最大的场地不超过500人,全校近两万名学生,一次讲座的受众面2.5%左右;学校创业孵化基地每年大概容纳20支团队,按照每支团队6人计算,参与人数120人左右,受众面0.6%左右;全校公选课按照最大的教室容纳量300人计算,每个学期受众面1.5%左右。虽然创业教育根据国家文件要求已有原来的精英教育转为普及教育,但是地方本科高校因为认知的偏差导致创业教育的碎片化现象严重,学生的受众较少,受教育的覆盖面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二)创业教育认可度不高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创业大潮中,他们非常渴望学到创业知识以提升创业成功率。高校创业教育恰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使学生有效规避创业风险的素质教育,因此高校创业教育认可度和满意度会比较高。而现实却反差极大,徐莎莎曾调查河南、四川两地地方高校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的满意度,调查表明仅有19.5%的同学对学校的创业教育满意,23.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很一般没有特色,有57%的学生对创业教育不满意[3]。这些数据说明被调查的大部分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可度较低,这其中的原因究竟何在?以滁州学院创业教育来分析,一是师资队伍的专业性有待进一步考证,创业教育的师资大多是行政人员、辅导员来兼任,他们的学科背景有理工科的、有文史哲的,教育背景复杂,而且基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业教育训练和学习,对于理论、实践和互动要求很强的创业课堂难以把控,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性急需提高;二是创业课堂仍在延续传统式的授课方式,使原本应该生动活泼的授课变得了无生趣,生硬的理论灌输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枯燥的填鸭式讲解令学生丧失了兴趣。
(三)创业教育氛围欠佳
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地域经济、办学定位、办学理念等多方面的限制,创业教育氛围差强人意,徐莎莎调查结果显示38.1%的学校没有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57.1%的同学没有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创业大赛,甚至 27.5%的同学不知道学校举办过此类活动[3]。这些数据说明了地方本科高校在创业氛围营造上存在欠缺和不足,以滁州学院为例来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校的创业宣传不够,学校的宣往往传局限于创业新闻的宣传,设置的创新创业网站浏览量不高,缺乏全方位、全覆盖的无死角深度宣传,宣传途径单一,未能充分利用主题班会、主题团日、微信公众号推送、QQ群转发、校园海报、横幅标语等营造出人人知创业,人人想创业的浓厚氛围;二是覆盖面广的学生创业群体尚未形成,由于学校宣传的不到位,地方本科高校的很多学生总认为创业离他们很遥远,大部分学生关注的焦点不在创业,因此目前还仅仅只有少部分学生参与创业活动,没有形成群体效应,创业氛围不足;三是校园文化中创业教育缺位,校园文化作为高校育人的第二课堂,应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优良品质,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而创业教育在校园文化中严重缺位,除了举办的创业比赛和创业活动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缺少创业的体现和深度融合,因此地方本科高校的创业教育缺少铺天盖地的活动影响和创业思维的植入,创业氛围有待进一步提升。
地方本科高校主题团日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参与面广,认可度高,教育效果良好,是吸引和培养广大青年团员的重要“抓手”,其本身蕴含着鲜明的时代涵义和教育意义。学生对团日活动的整体参与度很高,孙旭等调查表明22%的班级全部学生参加,75%的班级大部分学生参加,3%的班级一半学生参加[4]。以滁州学院为例,大一班级每学期举办4次主题团日活动,班级同学全部参与;大二班级每学期举办3次主题团日活动,班级同学全部参加;大三每学期举办2次团日活动,班级80%以上的同学参加。此外主题团日活动教育效果明显,学生认可度高,杨柳调查结果说明70%的学生认为主题团日活动增强班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69.9%的学生认为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往和联系[5];马强调查结果显示73.3% 的大学生认为主题团日活动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团结性,80%的学生对当前学校所开展的团日活动持满意态度[6]。2016年6月在滁州学院725名学生中进行主题团日活动教育效果调查,结果表明大一学生的满意度最高,93.5%的同学对主题团日活动的效果满意,认为达到班级活动目的和教育作用;大二学生的满意度稍低,70.2%的学生对活动效果满意,建议增加创新创业活动;大三学生的满意度最低,42.6%的学生对活动效果满意,建议增加考研就业方面的活动。
综上所述,地方本科高校开展主题团日活动优势明显,凸显了活动的教育效果,最大范围的影响了学生,并获得学生的认可和满意,引起学生强烈的认同感和聚合心理。主题团日的突出优势虽可以缓解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所面临的瓶颈,但如何在创业教育中充分发挥主题团日活动的优势,把创业教育真正落到实在呢?
孙伟等将创业教育活动与主题团日结合起来,在本科二年级全体同学中以主题团日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实现了创业教育的目标[7]。但是该研究主要是针对大二的同学,参与学生的年级受到限制。为充分发挥主题团日活动的优势,使创业教育更贴近学生,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本文以滁州学院食品专业团支部为试点,在大学不同阶段的每个学期,尝试构建主题团日微循环创业教育模式,对如何在主题团日活动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进行设计和尝试。
(一)“44322”微循环创业教育模式
在大学一年级,通过两个“四位一体”进行创业意识教育,针对全体学生,使学生主动学习创业知识,在主题团日活动中提升创业意识,学习创业知识。第一个“四位一体”通过团支部网站、新媒体、教材资料、创业讲座四种方式进行创业知识的学习,第二个“四位一体”通过团支部小组讨论、成果分享、知识竞答、展示交流四种方式强化创业知识,增强创业意识。
“44322”微循环创业教育模式表
在大学二年级,通过构建“三个创业平台”和“两个创业模拟”进行创业体验和创业模拟,针对全体学生,全面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三个创业平台”包括创业论坛、创业分享会、创业俱乐部。创业论坛是定期邀请知名创业人士、创业成功校友进行学术讲座或者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创业,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创业分享会是在高校学生中寻找创业成功的典型人物进行经验分享,使创业分享会更真实,更接近学生实际;创业俱乐部把有创业兴趣的同学聚拢在一起,形成创业大群体,获得志同道合者的鼓励和支持,寻求创业导师、创业资源等获得创业帮助;“两个创业模拟”分别是创业竞赛模拟、商业游戏模拟,创业竞赛模拟是在各团支部开展模拟创业类大赛活动,组建创业团队,提交的创业计划书参加模拟评选,评选出的优秀团队真正的参加各种创业竞赛,进一步训练创业潜能;商业游戏模拟有KAB、SIYB常用的两个游戏模块:企业基本周期、供给和需求,以团支部为单位在老师指导下开展,让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领悟企业经营计划、创业风险和创业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
在大学三年级和大学四年级,通过校、院两级共青团组织搭建“两个创业基地”,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孵化小微企业,只针对部分学生。一是依托各个学院专业鲜明的创业训练基地,分专业进行创业实践训练,为优秀创业团队在场地、资金、技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支持,使更优秀的创业团队脱颖而出。二是依托学校成立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经过第一个“创业基地”的创业训练,为表现出色的创业团队提供创业服务,如社会融资、学校场地和资金支持、企业注册服务等,孵化小微企业。
(二)“44322”微循环创业教育模式特点
1.创业意识教育的有效性。大学一年级主题团日活中的两个“四位一体”,拓展了创业教育的形式,使大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完成创业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并参与其中,改变了传统创业教育中枯燥的理论传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充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创业知识的热情,学习效果突出,教育有效性强,极大的提升了广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走访和调研实施的2015级两个食品专业团支部,93.5%的同学表示学到了创业知识,感受到了创业氛围;40.1%的同学萌发创业想法,查询了相关的创业资料,为自己创业想法的实施开始做准备。
2.创业能力培训的普及性。大学二年级主题团日活动的“三个创业平台”“两个创业模拟”,多途径的训练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教育氛围,全体学生在平台中和模拟中锻炼了自我,提升了创业潜能和综合素质,且不断涌现优秀的创业作品、创业团队,培育了一批高质量的创业人才。在2014级实施的两个食品专业团支部中,他们在大学二年级期间98.7%的同学参加了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升和锻炼,其中一支团队获得安徽省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一支团队获得安徽省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三支团队获得学校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项。
3.创业训练的针对性。大学三年级和大学四年级主题团日活动的“两个创业基地”,是主题团日活动的延续和拓展,依托 “两个创业基地”有针对性的训练优秀的团队和项目,孵化小微企业。经过创业基地训练的2013级食品专业团支部的8个创业团队,2016年下半年两个团队注册成立企业,一个是关于黄秋葵深加工的技术服务型企业,另一个是食品研发和经营性企业。两个初创企业,利用创业基地的专业指导、技术优势、实验条件和各种资源不断走向市场,开启了企业的运营。
4.创业教育的良性循环系统性。通过主题团日活动开展的创业教育,自成一个良性微循环系统,普及教育孵育精英教育的团队和项目,而精英教育的创业成功学生为学弟学妹传授经验,进行创业交流和资助,又反哺于普及教育。普及教育和精英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图1
(三)“44322”微循环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势
“44322”微循环创业教育模式有很多的优势和亮点,在地方本科高校实施的过程中可以有效促进以下三个问题解决。
1.建设配套的创业知识体系。主题团日活动不同于在教室里老师有计划、有教程的授课,更多的以学生为主体,主题团日活动的策划、时间、场地、组织及过程,老师参与度比较低,因此创业教育的主题团日活动学什么非常重要,如果不能把相关的知识体系配套到位,全部依靠学生来实施会导致学习流于形式,因此选择一本合适的创业基础教材,有重点有针对性的编写配套的创业教育资料非常重要,而目前这项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主题团日微循环创业教育模型充分发挥作用,可以有效促进配套的创业知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2.促进共青团系统创业指导老师的培养。地方本科高校的创业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创业师资比较匮乏,在共青团系统开展的创业教育更是缺少专业的创业指导老师,主题团日活动的开展通常是由共青团干部负责,而地方本科高校的共青团干部基本上是辅导员兼任的,他们专业背景复杂,日常工作繁杂琐碎,工作任务繁重,目前工作状态难以抽出时间在主题团日微循环创业教育做更多的工作,因此创业教育模式的运行,可以促进共青团系统培养一批创业指导老师,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
3.加强创业基地建设。“两个创业基地”进行创业实践训练,已超越班级主题团日活动的范畴,是主题团日活动的延续和拓展,上升到学院、学校层面,涉及的高校参与人员、管理人员较多,这需要学院、学校等多方面的协调和努力,需要在场地使用、资金分配、政策倾斜、实验室开放等方面提供支持。加强地方本科高校“两个创业基地”后续提升,是对创业教育的保障和升华,只有创业基地建设到位,创业实践训练才能落得实处,创业孵化才能为学生提供全方面帮助和服务,因此创业教育模式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创业基地建设。
[1]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R/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5/s3265/201512/t20151208_223786.html.
[2] 林美萍.构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J].创新和创业教育.2015,6(1):43-45.
[3] 徐莎莎.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河南、四川两地地方高校为例[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15(3):68-71.
[4] 孙旭,李瑞广.大学生团日活动状况研究-以河南某高校为例[J].教育理论研究.2012,(20):198-199.
[5] 杨柳.论影响高校团日活动实效的因素[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0,12(2) :39-41.
[6] 马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路径研究-于天津市11所高校团日活动状况调查与分析[J]. 继续教育研究.2015,(5):89-91.
[7] 孙伟,胡智林.主题团日: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途径[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1):91-93.
责任编辑:李应青
G641
A
1673-1794(2017)01-0095-04
师海荣,滁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安徽 滁州 239012)。
安徽省大学生创客实验室: CSA模式有机农业创客实验室(2016ckjh135)
2016-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