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准建筑师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蝶变”路
——记桂平市石龙镇新村党支部书记杨伟
杨伟(左)
杨伟,1987年生,中等个子,清瘦的脸庞透着刚毅的神情。2010年,他毕业于武汉大学建筑专业,就面临两难的选择:一边是香饽饽的专业,很多单位许以高薪,从小就梦想当城里白领的愿望即将实现;一边是父亲的召唤,家业在扩大,父亲里里外外忙得不可开交,要他回家帮忙打理家业。电话打了一次又一次,终于使他动了心,他决定放弃在城市的发展机会,回乡创业!
杨伟打小就跟随父亲、祖父从事农业种植,对农业有独特感情,对农业发展有自己的理解。他回乡后加入父亲创办的永和农机合作社,凭着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父亲的帮助下,很快在家乡“希望的田野”中脱颖而出,2012年担任永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杨伟担任永和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后,发现由于缺乏系统的水稻生产知识,水稻产量不高,种植经营水稻效益不理想,农民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杨伟通过合作社发展水稻规模种植水稻带领群众致富的愿望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筹莫展之际,他获悉广西广播电视学校桂平分校与广西玉林农业学校联合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水稻产业班开班了,于是马上报名参加。通过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极大地拓宽了杨伟的眼界和思路,经营理念有了飞跃,特别是把学到的科技知识用在水稻种植上,效果明显。2015年杨伟顺利地获得广西首批高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
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杨伟更加坚定了“优质水稻基地+合作社+机械化”规模种植水稻带领群众发家致富之路。通过自己的经历,杨伟深知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性,2014年经他动员,石龙镇永和农机合作社有20名符合条件的社员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并获得了新型职业农民资格。目前桂平市石龙镇永和农机合作社已实现了水稻育秧、机耕、机插、机收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和稻谷烘干、加工、购销、贮运一条龙服务。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农机合作社社员已由原来的15人发展到48人,拥有各种农机具设备近400多台(套),入股资金近500万元,承包种植水稻基地面积由原来的300多亩,增加到去年的700多亩,2014年达到1800多亩。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杨伟时刻把这句话铭记于心,他回忆说,永远记得小时候爸妈跟他讲过爷爷种田时的情景,以及怎么从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手工农业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全程机械化耕种模式。在当时物质匮乏的年代,他爷爷从耕种自家的土地到承租邻居家的水田共经营着300多亩土地。由开始靠请村里多余的劳动力,最多达60人到后来投资购买3台拖拉机耕作,一步步发展成为当时的“全国售粮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父辈的经历影响和鼓舞着杨伟坚定“发展农业靠农机”的道路,于是,在他担任合作社理事长后,他响应政策要求,引领农户带新型农机具入股合作社,组建农机团队服务于农业,为本村以及周边村进行跨区作业服务。
石龙新村,地处浔郁平原,土地平整,十分适宜种植水稻,农户拥有的土地95%以上都是种植水稻,当地农户在水稻生产中机耕有着较高的作业水平。根据这种情况,他首先选择机械化插秧和机械化收获两个生产环节作为突破。由于突破口选对,农机作业服务量不断增加,全社水稻生产耕、种、收作业量由2012年的8000多亩增加到2015年的16000多亩,在他的带动之下,全村水稻生产育秧、耙耕、插植、收割机械作业水平达到95%以上。有社员这样评价他:“起初,我们都很担心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能否担负起我们社员寄予的重望,能否把合作社发展起来,看来那时的担心是多余的,他不但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合作社带来了效益,给社员带来了分红,还影响带动了周边600多家农户。也使我们合作社所在的村,成为全市小有名气的‘农机村’”。
祖祖辈辈以来,收获后的稻谷主要是靠太阳晾晒,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遇到沤雨天,稻谷由于不能及时收割和晾晒,极易沤烂或霉坏,眼看到手的果实就有可能变成“煮熟的鸭子——飞了”。
杨伟一直都在思索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解决这一农业的“千古难题”。有一次他父亲和市农机局领导去台湾考察农业回来后,与他谈起台湾农民使用烘干机能够解决水稻收割后晾晒难的问题,引起了他对粮食烘干机的极大兴趣。在他父亲的支持和全体社员的表决通过后,他连夜把引进粮食水稻烘干机的方案做出来。于是,2012年下半年,尽管在合作社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下,他还是通过努力,在全体社员的帮助下多方筹集资金,投入200多万元,建成了日烘干稻谷能力120吨生产线一条,经过几个月的投产运行,效果良好,彻底解决了当地农民稻谷晾晒、烘干问题,从此,结束了在太阳下汗流浃背翻晒稻谷的历史。
杨伟是一个实干又积极向上的新型职业农民,他在祖辈和父辈的基础上实现了机耕、机收、机插和稻谷烘干、大米加工全程机械化。然而,在水稻生产中,播种育秧还是传统的人工操作,尤其是早造,由于天气变化无常,常常造成烂秧,导致经济损失和延误生产季节,影响粮食收成。于是,实现工厂化育秧的历史重任落到了他的肩上。2013年下半年,他带领部分农机合作社社员到外地考察,决定在家乡与广州科利亚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共同投建水稻育秧工厂,占地面积23亩,总投资400万元,项目有土建、育秧设备、育秧床土生产车间。目前,水稻育秧工厂已建成,每年生产、提供机插秧苗25万盘,可供大田种植10000多亩,帮助农户2000多户。加上原有的大米加工厂,永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在他们父子的带领之下,2013年粮食购销,农机服务营业总收入超3000万元,合作社获利278万元,社员人均年纯收入超过6万元。
杨伟通过这几年的努力,众望所归,得到了全村父老乡亲们的信任,于2014年8月当选为石龙镇新村村支书,成为2014年桂平市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从此,他肩负起的不仅是合作社的发展,还有全村2500多人寄予的众望。如何利用好国家惠农政策,用心带领全村人民建设小康新农村是他的下一步发展目标。杨伟告诉笔者他下一步的思路是:通过农业科技部门科技成果,选择好优质水稻品种,利用好他们育秧工厂的资源优势,首先在全村范围内实行统一种植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械化作业服务,统一水、肥、药管理,农户所产出的优质稻谷实行略高于市场价格进行统一收购、加工、销售。通过这几个统一,打造地方特色农业产业链,带领新村农民致富奔小康。
(记者 谢青夏 通讯员 梁伟仁)